第五章 《古文字與古貨幣文集·尖首刀幣的發現與研究》(2 / 2)

四、尖首刀的國別

甲型尖首刀主要出土於太行山西側之山西盂縣,河北懷來、平山、靈壽、槁城等地,甲型Ⅱ、Ⅲ式又出於靈壽故城屬於鮮虞族的春秋晚期遺址內,刀上銘文、等經過我們考證,就是位於槁城附近的春秋晚期白狄小國肥與鼓。刀銘其他地點均在燕與宋、衛、齊、魯等國交接的中間地帶。這些與史書所載白狄於春秋中晚期的崛起及活動區域相吻合,年代可考,史跡可尋。故這類刀中Ⅱ、Ⅲ式均應屬白狄之肥、鼓、仇由、鮮虞等國所鑄無疑。至於甲型Ⅰ式刀,雖不易斷定為白狄,但必由北方遊牧民族“戎狄”或“北狄”之常用生活用具刀削所演變,即不屬白狄,也當屬某狄或戎,故籠統稱之為“狄刀”。

五、尖首刀幣的鑄行年代

根據尖首刀的出土地點及刀銘所反映的內在聯係,通過對銘文的分析研究,我們已經將“剕刀”釋讀為“肥刀”,將“”釋讀為“鼓”,均為春秋時期河北槁城附近的兩個白狄小國。據此,結合有關史實,尖首刀的年代問題即可推定。

關於白狄問題,盡管有些不同看法,根據有關文獻及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其大致情況可以這樣概述:春秋中期,白狄代赤狄崛起於西北。後來它逐漸發展,順著原來赤狄的路線,逾太行山而東,到了宋、齊、魯、衛之間。按照傳統的說法,白狄本是赤狄的分部。公元前628年“狄有亂”,證明白狄已經獨立。後來赤狄衰弱,白狄代之而興。白狄分為肥、鼓、仇由、鮮虞四部。鮮虞最強,其餘三部從屬於它。肥在今河北槁城,鼓在槁城東之晉縣,鮮虞在今正定,仇由在今山西盂縣。後來諸國為晉所滅,戰國時其地分屬三晉、中山和齊。公元前530年晉滅肥,前520年晉滅鼓,前489年趙鞅伐鮮虞,同時滅了鮮虞同盟仇由氏。鮮虞滅年雖不可能確知,但代鮮虞而起的中山卻見於公元前492年。《左傳·衰公三年》:“齊、衛圍戚,求援於中山。”杜注:“中山,鮮虞。”此年可能為鮮虞改名中山之始。前406年,繼鮮虞而起的中山為魏所滅。那麼,諸國滅年則為尖首刀斷代之重要依據。

類似刀銘剕尖首刀幣出現於春秋中期前後,起源於北方遊牧民族,結束於戰國晚期,盛行於春秋中、晚期及戰國早、中期,貫穿整個東周時期,長達數百年,在中國貨幣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影響到燕、齊等國的貨幣和經濟,為繁榮中國古代的貨幣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赤狄和白狄這一支少數民族以及後來之中山國的曆史文化,在春秋中、晚期和戰國早、中期,也曾給中國曆史以巨大的影響,其民族的分布及文化的傳播也相當深遠,很多問題多與這一曆史背景有關。相信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及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有些疑難問題將會逐漸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