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又稱馬鈴薯、洋芋、地蛋、山藥蛋、洋番薯、洋山芋等,為茄科植物。我國最早在西北地區種植,現主要在東北、華北、西北、內蒙古及南方冷凍地區種植。由於土豆營養豐富,且澱粉含量較高,其本身無特殊味道,目前世界上用土豆來烹調食物的方法就有四五百種之多,既可以作為蔬菜製作菜肴,又可用來代替穀類作主糧,被列為世界上五大糧食作物之一,歐美人將它稱作第二麵包。
祖國醫學認為土豆性平味甘,具有和胃調中、益氣健脾、強身益腎、消炎、活血消腫等功效。可以治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習慣性便秘,神疲乏力,筋骨損傷,腮腺炎,關節疼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痛,皮膚濕疹等病症。
土豆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比較全麵,富含碳水化合物,占16.5%,高於山藥,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澱粉的形式存在,大部分是優質澱粉,因而在一定情況下土豆可替代主食。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占2.3%,明顯高於普通的鮮根類蔬菜,而且其中的蛋白質是完全蛋白,賴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對人體的營養價值較高。土豆中脂肪的含量較低,隻占0.1%。土豆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如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維生素C等,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高於胡蘿卜。雖然土豆中維生素的含量不是很高,但是在水果和蔬菜淡季時,土豆可作維生素的主要來源。此外,土豆也含有粗纖維和鈣、磷、鐵、鉀、鎂等較多的礦物質,特別是富含鉀和鎂。土豆產生的熱量,比穀類食物高一倍多,從營養的角度看來,它優於米、麵食品。歐美專家認為,人每餐隻吃全脂奶和土豆,就可以得到身體所需要的全麵的營養素。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土豆對消化不良的治療和利尿有特效,是胃病和心髒病患者的良藥及優質保健食品。若將土豆與生薑混合搗爛外塗,可促進機體活血消腫,用於治療關節疼痛和腮腺炎等病症。臨床上還將土豆用作糖尿病人的治療食物。
土豆還有防治神經性脫發的作用,用生土豆片反複塗擦脫發的部位,對促進頭發再度生長有顯著的效果。土豆所含的粗纖維,有促進胃腸蠕動和加速膽固醇在腸道內的代謝功效,有通便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可治療習慣性便秘和預防血膽固醇增高。
土豆不易保存,主要是因其皮薄、肉嫩、含水量高,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過冷則易凍傷、腐爛,過熱則易發芽。土豆本身含有一種稱為龍葵素的毒素,正常情況下含量較低,對人體無害;但土豆發芽後,其龍葵毒素的含量大量增加,如果人吃了發芽的土豆,就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等中毒症狀,因此,應禁食發芽的土豆。
二十四、扁豆
扁豆又稱茶豆、南豆、小刀豆、藤豆、沿籬豆等,是豆科植物。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一帶,漢代時傳入我國,現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種。扁豆種子有白色、黑色、紅褐色之不同,一般以白色者為佳。嫩扁豆莢炒食,味佳美;成熟後去莢取仁,可以煮食或熬湯,因而,扁豆是一種可菜、可湯、可甜食,又可煮飯食的食品,而且還是一種中藥,是豆科植物的佳菜良藥。
祖國醫學認為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濕之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呃逆,食少久泄,暑濕吐泄,小兒疳積,赤白帶下等病症。《本草綱目》記載它能“止泄瀉,消暑,暖脾胃”。《會約醫鏡》認為它“生用清暑熱養胃,炒用健脾止瀉”。扁豆衣亦有與扁豆相同的功效,但其藥力較為薄弱,可用於暑熱吐瀉之症。
扁豆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含有蛋白質、酪氨酸酶、氨基酸、氰苷、脂肪油、磷脂、膽固醇、葡萄糖、半乳糖、生物堿、胡蘿卜素、維生素C、鉀、磷、鐵、鋅以及粗纖維素等。這些物質為人體營養需要的元素。
扁豆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粗纖維素均高於蓮子,可見其營養價值較高。
扁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製物,澱粉酶抑製物,這兩種物質可以減緩各種消化酶對食物的快速消化作用,但食之過多可以引起胃腹脹滿之感。
扁豆中還含有血細胞凝集素A、B,這兩種物質有一定的使血細胞凝集的作用;扁豆中並含有病毒抑製的成分,有抑製病毒複製的作用。
在盛暑之際,將新鮮扁豆子粒剝下,先行煮熟,再將醃製的鹹醬瓜切成細末,加上調味品,是盛夏中消夏的名菜。
由於扁豆中含有胰蛋白酶和澱粉酶的抑製物,所以扁豆不宜多食,特別是對脾胃虛寒、中滿者,更易產生腹脹,故應慎用。此外,扁豆應充分加工才能食用,因為扁豆中含有一種毒蛋白,豆莢中有一種溶血素,這兩種毒素必須在高溫下才能被破壞。若加熱不夠,食後可發生惡心、嘔吐、腹痛、頭暈等中毒症狀,所以,在烹調時應將扁豆炒熟燒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