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導火索:邊疆民族分離主義對聯邦統一的直接威脅(1 / 1)

1991年12月25日,在這個寒冷的聖誕之夜,億萬俄羅斯人神色凝重,在電視中目睹了20世紀最為驚人的一幕:飄揚在克裏姆林宮頂上74年的蘇聯國旗徐徐降下,沙俄時代的紅、白、藍三色旗冉冉升起……幾十年來不可一世的蘇聯巨人,四分五裂,轟然倒下,以前的各民族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人類史上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的影響和後果正在當代曆史中表現出來。對蘇聯解體原分析,亦是眾說紛紜。可以說,它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曆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政治經濟根源,又有民族因素、對外關係因素。蘇聯解體中的民族因素既為直接的導火索,又是最深層的原因。這對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大國來說,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蘇聯民族分離主義活動,始發於其西部邊疆的波羅的海地區的三個共和畫0這三個共和國50年代以來就是蘇聯民族矛盾和衝突的多發地區,而在80年代中期隨著戈爾巴喬夫倡導的民主改革的深入發展,該地區的民族矛盾更加尖銳,民族分離主義更加活躍。1987年8月23日,這三個共和國的首都同時發生了數千人參加的群眾集會和示威遊行活動,矛頭直接對準1940年8月蘇聯政府以武力脅迫波羅的海地區三國加入蘇聯的《蘇德條約》。1989年正值《蘇德條約》簽訂50周年之際,這三個共和國的民族分離主義者加緊開展民族獨立活動。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爭取改革運動”控製的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率先通過了國家獨立法,國名改為立陶宛共和國,並致電美國國會,呼籲美國與國際社會承認立陶宛為獨立主權國家。接著,兩年3月30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類似立陶宛的共和國獨立法,5月4日,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共和國獨立宣言,定國名為拉脫維亞共和國,恢複1922年時該共和國憲法。1990年5月12日,剛剛宣布獨立的三國首腦在塔林聚會,發表三國合作宣言,表示在走向國家獨立道路上加強相互合作。

波羅的海地區三國的民族分離主義立即引發了蘇聯瓦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其南部邊疆的南高加索是民族矛盾和衝突的另一個熱點地區。格魯吉亞、摩爾多瓦、中亞五國等民族分離主義勢力極其泛濫,紛粉通過國家獨立宣言,宣布成為主權國家。

蘇聯民族分離主義的嚴重性還表現在許多民族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自治區的主體民族的分離主義也迅速膨脹起來,要求實現民族獨立自主。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和南奧塞梯自治洲先通過主權宣言,而後又要求脫離格魯吉亞加入俄羅斯聯邦。車臣共和國也宣布為獨立主權國家。民族分離主義恩潮已成為遍及蘇聯各地的一股強大勢力,嚴重威脅蘇聯的國家統一。

總之,蘇聯邊疆地區的民族分離主義思潮已發展成為難以遏製的強大運動,獨立要求已發展成為遍及全蘇的一場規模巨大的運動,而且各加盟共和國的黨政領導人實際上都投入了這場運動。他們竭力利用蘇聯憲法賦予的主權共和國地位和自由退盟權,在維護民族自主權和利益的旗幟下,在向聯盟中央索取更大更多啟主權方麵結成了統一戰線。各加盟共和國與聯盟中央在劃分權力上展開了一場法律大戰,從而使聯盟中央的一切法令和決議均無法實施,聯邦國家陷入了解體的危機之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