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古代中國的邊疆戰略與民族政策(1 / 3)

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國版圖就已經從黃河中、下遊流域逐漸向四周擴大,形成了被稱為中原的中心地區,少數民族居住的邊疆地區則是處於這一中心地區的外圍地帶。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邊疆的穩定,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這是中國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在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關於如何治理邊疆和少數民族的思想。這種思想是一個完整的體係,它有邊疆戰略、邊疆觀念、邊疆思想、邊疆政策等多個層次。盡管不同曆史時期的邊疆政策有所不同,但是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古代的邊疆思想與治邊政策還是有很強的連貫性和繼承性,它對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今天我們回顧古代中國的邊疆戰略,不僅對我們認識我國古代疆域的發展和少數民族政策有重大作用,同時也對於我們認識當代中國的邊疆和少數民族問題有很大的啟示。

一、古代中國疆域的演變

當代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中國的概念有一個曆史的發展過程,由最初的京師、華夏地區,到由漢族和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所統轄的地區稱之為中國,從近代開始才專指整個中華民族(包括漢族和其他民族)共有的國家為中國。那我們如何理解曆史上的中國呢?從朝代的更替上講,它是指清朝完成統一以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前清版圖,還是僅指1949年後的新中國呢?

我國著名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為我們提供了較好的認識論:“具體說,就是從十八世紀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曆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曆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曆史上的政權。”從入主中原的統治民族方麵來講,從秦朝以來的兩千多年裏,中國出現了一係列由漢族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有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中也出現過多次全國的統一局麵,但是每個統一王朝的疆域都不一樣。因此,如何界定中國的邊疆呢?譚其驤對曆史上中國疆域問題的論述,也為我們提供了有相當權威的視野。他指出:“某一曆史時期的中國邊界不等於這一時期中原王朝的疆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要混為一談所謂中國的邊界決不能僅僅是指中原王朝的邊界,還應當包括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邊界,其他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的已部分。”作者還強調:“我們一定要建立起這麼一個觀念,邊疆地區有時不在漢族政權統治之下,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因為從整個曆史看起來,它是中國邊疆地區的區域性政權。”我們也應當從上述意義上認識我國邊疆的曆史演變。

1.秦漢時期的疆域與邊疆

秦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央集權製的形成和發展階段,也是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的關係初步明朗化時期。秦漢王朝的統一和致力於對邊疆的開拓,為我國版圖與邊疆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秦的疆域在東北達到了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西北部,北部達到蒙古高原,西部達到今甘肅東部、四川、雲南一帶,南部達到大陸南端。漢朝在繼承秦朝版圖的基礎上,疆域又有所擴大。漢朝的西部邊疆擴展到河西地區,東北邊疆到達朝鮮半島,在東南邊疆,漢在完全領有秦的東南邊疆之後又略有發展,使東越和南越連在一起。秦漢王朝為了密切華夏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重用少數民族的首領,並大量提拔少數民族上層人物擔任邊疆地區的地方官。很多少數民族上層人物被封為侯爵,或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擔任官職。這樣起到保持邊疆地區的穩定的作用,也加強了華夏族和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了解,進一步密切了多民族國家的內在聯係。

2.隋唐時期的疆域與邊疆

隋唐兩朝,是繼秦漢之後經過長時間的分裂而誕生的更加繁榮富強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其經濟之興旺,文化之輝煌,都是此前任何時代都無法企及的。隋朝的疆域東北抵遼水下遊,西北到青海西部,北至今內蒙古河套,南到海南島。唐朝的邊疆在隋朝的基礎上又有所擴展,東北達到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西部到達新疆以北的今天的中亞地區,南部到今天的越南。中國之所以能出現這樣繁榮的景象,是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兩個朝代,尤其是唐朝在治理邊疆方麵所表現的超越前人的高明之舉,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各族人民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從事生產與交流的環境,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隋唐的文化交流政策非常開放。唐朝幾乎是無保留地向邊疆地區傳播中原先進文化技術。每次唐朝與吐蕃和親的公主在人藏時,都攜帶大量的經史、佛經、曆法、醫藥以及工匠、侍女等,從而使釀酒、紙墨及紡織技術等宏揚到邊疆。同時,中原文化廣泛吸收邊疆地區的文化。唐代是中國文化最輝煌燦爛的時期,這與當時比較開明的文化交流政策和對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吸收是分不開的。隋唐兩代作為中國曆史上的輝煌時期,其昌盛局麵的形成與其邊疆政策是不可分割的。唐朝的統治者克服民族優劣的偏狹,尊重少數民族的人格與風俗,以懷柔、羈縻為邊疆政策的核心,根據邊疆各地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管轄方式,使中國出現空前的繁榮局麵。

3.宋元時期的疆域與邊疆策略

宋朝時期,中國的邊疆出現了有別於其他朝代的特征。宋朝的疆域相對來說比較小,限製在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而在邊疆出現幾個勢力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出現了遼、宋、金、西夏並存的局麵。由於北宋國力相對較弱,北宋對邊疆的政策也主要體現在:對北方和西北勢力較強的少數民族政權采取結盟和安撫的政策;對西南的吐蕃、大理等一些勢力弱小的政權采取比羈縻政策相對寬鬆一些的政策,對這些民族政權的首領進行冊封,建立朝貢關係。

在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曆史上,元朝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元朝將其疆域北部擴展到整個西伯利亞西部並深人到中亞地區。更為重要的是,元朝在西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喇嘛製度,使西藏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元朝促進了我國邊疆的形成和鞏固,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最大規模。元朝對後世封建王朝的邊疆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元朝鞏固邊疆、加強統一的政策,為以後的明、清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治邊經驗。元代的“行省”建製與政區劃分,基本上為後世所沿用。元時對西藏僧俗官員並行製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以後各地政教合一政權的定製。元朝所開創的土司製度也為明、清所沿用。

4.明清時期的疆域與邊疆策略

明朝的疆域東北到外興安嶺,北部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西北到今天新疆東部。明太祖朱元璋經曆了元代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苦難,繼承和發展了曆代統治者的治邊思想,同時根據明初的政治形勢和邊疆狀況,形成自己的邊疆戰略。“明朝治邊強調‘守備為本’、‘剛柔並濟’、‘以夷治夷’三個方麵”。“守備為本”指的是以武力為基礎,作積極的防備。明朝在繼承和發展了唐朝府兵製和元朝禁衛軍衛所的基礎上,建立了衛所製度,以維持一支強大的軍事隊伍。“剛柔並濟”是我國傳統的治邊思想,但是明初的統治者真正發揮了這一思想,不是在武力上下功夫,而是堅持“恩撫”。這一思想體現在推翻元朝統治、統一邊疆地區、對北元和其他各族的政策之中。“以夷治夷”也是傳統的治邊思想,但是明初總結了元朝的教訓,他們的大漢族主義思想和民族歧視觀比較淡薄,他們認為“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者,皆朕赤子,豈有彼此”。

清朝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疆域從總體上來說在曆代統一的封建王朝中是比較大的一個。其疆域東北到外興安嶺,北部到今天的外蒙古,西北到今天的中亞東部,西部坯包括西藏地區,南部到海南島,清朝的疆域為今天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奠定了基礎。清朝的邊疆政策廣泛地吸收了曆代邊疆政策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對近代中華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清朝的邊疆開發,人力更多,地域更廣,開發的手段更加多樣化,這是前代所不能比的。清朝對西北地區采取多種形式的屯田,鼓勵西北地區的開發,促進了西北邊疆地區社會經濟大幅度的提高。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的疆域處於不斷演變與發展中,但是,也有一個基本穩定的中原地區。中華大地的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逐鹿中原,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但是,我們還要辨證地、史地回顧曆史上的中國。作為現代中國人,我們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現代中國的範圍;我們即不能以古人心目中的中國為曆史上的中國,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範圍來限定我們曆史上的中國範圍。而應該采用整個曆史時期,幾千年來曆宋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為曆史上的中國。隻有這樣用辯證的、曆史的與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曆史上的中國疆域與民族,才能更好地處理當今中國的邊疆問題與民族問題。

二、傳統中國的疆國觀

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埃及與古巴比倫淹沒在浩瀚的沙漠中,印度文明史被西方殖民者的入俊打斷。隻有中華文明曆經多次外患卻生生不息。究其原因,除了古代東亞文明圈被高山大海包圍的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外,還有一個主要的思想源流,即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在疆國觀念中的體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大一統的天下觀

大一統的天下觀是以“天地君親師”的傳統家國倫理為基礎的東方國家觀,其基本特征就是中央集權的“君主製”或“家長製”。大一統的天下觀是中華民族團結向上,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的最根本思想基礎。它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先秦時期,家、國、天下,各有不同的概念。《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家國,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在奴隸製時代,不僅把天下分為中國與四海,而諸侯亦依此而劃分為國與野,國為征服者所居,野為被征服者所居。《爾雅》雲:“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這樣,便形成已個以天子為中心的疆國觀,即由天子統領天下,外及四海,其下是諸侯管轄的城邦,城邦之內為卿大夫治理的家,家之外為四海蠻夷。所以,《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大一統的領土觀念,在我國奴隸製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便已形成了,它在中國曆史上延續了二千多年,對我國疆域的形成和變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大一統的天下觀,既是指古代天子對於領土與疆域的一種觀念,同時它還含有天子對其他各民族的統治的思想。因為在中國,邊疆和少數民族有著特定的關係,在邊疆上有中國與四海之分,在民族問題上有華夷之別。

2.服事觀

邊疆是一個地理的概念,更是一個地緣政治的概念。它既反映一個政治中心對不同地區實施的不同程度管轄,又反映了不同地區對一個政治中心所承擔的不同程度的義務。中國古代的服事觀正是從這一角度認識邊疆的。在中國從諸侯分立過渡到大一統國家產生的前夕,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疆域學說——《禹貢》畿服製。據《禹貢》記載,夏朝就有了五服製,商周因之,逐步發展為完備的畿服製度。《國語·周語上》記載周有五服:“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服’字是事也,職事也。即服事天子之邦。五服形象地描述了整個周王朝的社會體係,即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