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新中國麵對的第一個邊界問題(1 / 2)

中國與緬甸有悠久的曆史和文化關係,兩國不僅是友好鄰邦,雙方邊民還有民族親情關係。緬甸是最早承認新中國(1949年12月16日)並最早與之建交(1950年6月8日)的亞洲國家之一,中緬兩國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同倡導者。中緬友好睦鄰關係的發展,為和平解決兩國邊界懸案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黃果園邊界衝突事件

中緬邊界問題的交涉是由緬甸方麵首先提出來的。1950年,當中國雲南省解放之際,蔣軍殘部九千多人在李彌率領下逃竄至緬甸境內,盤踞於撣邦地區,聲稱要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反攻大陸。蔣軍殘匪在中緬邊境無惡不作。緬甸政府無力清剿,深為邊境安全擔憂。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追擊蔣軍殘部,也進入緬甸北部邊境地區。這種局勢使得緬甸政府頗感為難。50年代初,中國地圖仍沿用解放前的,它將北緬甸部分地區包括伊洛瓦底江在內劃入中國境內。緬甸政府對此大惑不解。由於上述原因,緬甸政府決定采取主動措施,首先向中國提出了解決邊界問題的要求。1954年6月29日,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時,吳努總理首先提到了中緬邊界問題,表示希望早日解決。周恩來認為中國對邊界問題無所準備,邊界問題的談判時機尚不成熟。這次訪問後,中緬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表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中緬關係的原則,兩國總理同意保持中緬之間的親密接觸,繼續加強友好合作。同年冬吳努總理訪華,雙方發表聯合公報表示有必要根據友好精神在適當時機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是中緬兩國首次公開表示要求解決兩國間的邊界懸案。此後,周總理指示外交部和中央有關單位、雲南省及中國駐緬甸使館將中緬邊界問題的調研工作擺在重要地位,並先後派人赴中緬邊境實地考察。為早日解決邊界問題作準備。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針對美國利用蔣介石殘餘武裝分子破壞中緬關係、誣蔑中國顛覆鄰國政權的謠言,指出中國尊重緬甸主權,信任緬甸政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1955年11月,黃果園邊界衝突事件爆發。當時,中緬邊防部隊在南段邊界1941年線以西的黃果園發生了武裝摩擦。緬甸親美的《民族報》發表頭版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隊正向緬北侵犯。這震動了世界,也震動了中國政府。中國開始檢討與修改建國之初的邊界政策。與此同時,國際上因為波匈事件出現了反共逆流。美蔣集團竭力借黃果園事件挑撥中緬關係。以《民族報》為代表的部分緬甸輿論,附和反華論調,宣揚中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隻是一個口號,誣蔑中國無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乘邊界未定,派兵500人占領了緬甸七至十萬平方英裏的領土。中緬邊境的嚴竣形勢及其影響,使中國政府認識到中緬邊界問題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黃果園事件後,中國政府正式開始與緬甸政府交涉兩國間的邊界問題。1956年開始,中緬兩國領導人通過不斷的公文往來和友好互訪,磋商邊界問題,使雙方的觀點逐步接近或一致起來,從而為正式談判鋪平道路。

二、中緬高層互訪,增信釋疑

1956年10月一11月,周恩來邀請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吳努訪華。11月9日,雙方發表的聯合新聞公報表明,中緬領導人在友好與諒解的氣築中討論了中緬邊界問題。雙方達成諒解,從1956年11月底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的地區,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的三個地方。同時周恩來通過吳努向緬甸政府提出了一份備忘錄。這就是中國政府對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原則性建議。緬甸政府答應予以考慮。1956年12月中旬,周恩來第三次訪問緬甸期間,周恩來與緬甸總理吳巴瑞、反法西斯自由同盟主席吳努等人舉行多次會談。周再次表示,中國軍隊已主動撤出1952年因追剿蔣軍李彌殘部而進入1941年線以西地區,中國已提出了解決邊界問題的具體設想,希望緬甸國會1957年2月複會時加以討論。中緬雙方領導人本著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導下,就邊界交涉取得了巨大進展。1956年12月20日,周恩來在仰光機場答記者問時,滿懷信心地說:“我們雙方的觀點基本接近,我們是根據曆史上的文件來解決這一問題的。”“這次訪問主要不是為了解決邊界問題而是友好訪問,以促進邊界問題的解決。”

1957年3月,周恩來與來訪的吳努交換信件,雙方同意在邊界問題獲得最終解決的同時,簽訂一個體現友好合作精神的互不侵犯條約,互相保證不參加針對另一方的軍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