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垂範:其他邊界問題的順利解決(3 / 3)

首先,從大國關係的地緣政治學角度來看,中印關係更多地體現為“兩虎為鄰”的大國關係。中國的睦鄰外交政策對印度而言更多地表現為外交政策的理想性原則。印度一直將中國視為其謀求亞洲霸權的未來威脅,因此企圖繼承大英帝國在西藏的遺產,用西藏問題與邊界問題製衡中國。遠交近攻,扶弱製強,是大國關係的一般性選擇。中國領導人在其國際統戰理論中將印度視為又打又拉的、可爭取的“中間派”。即使在1959年3月的西藏叛亂後,毛澤東在審閱中圍外交部關於1959年4月26日印度外交部外事秘書杜德談話的答複稿中加上了一段精辟的文字,他說:“印度不是我國的敵對者:總的說來,印度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一千多年來是如此,今後一千年一萬年,我們相信也將是如此。中國人民的敵人是在東方,美帝國主義在台灣,在南朝鮮、在日本、在菲律賓,都有很多的軍事基地,都是針對中國的。中國的主要注意力和鬥爭方針是在東方,在兩太平洋地區,在凶惡的侵略的美帝國主義,而不在印度,不在東南亞及南亞的一切國家。盡管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參加了旨在對付中國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我們還是不把這三個國家當作主要敵人對待,我們的主要敵人是美帝國主義。印度沒有參加東南亞條約,印度不是我國的敵對者,而是我國的友人。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西藏叛亂的平定和進行民主改革,絲毫也不會威脅印度。你們看吧,‘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今後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中國的西藏地方與印度的關係,究竟是友好的,還是敵對的,你們終究會明白。我們不能有兩個重點,我們不能把友人當敵人,這是我們的國策。幾年來,特別是最近三個月,我們兩國之間的吵架,不過是兩國千年萬年友好過程中的一個插曲而已,值不得我們兩國廣大人民和政府當局為此而大驚小怪。我們在本文前麵幾段所說的那些話,那些原則立場,那些是非界線,是一定要說的,不說不能解決目前我們兩國之間的分歧。但是那些話所指的範圍,不過是暫時的和局部的——即屬於西藏一個地方我們兩國之間的一時分歧而已。印度朋友們,你們的心意如何呢?”毛澤東的這段話不僅體現出中國老一代領導人嫻熟的國際統一戰線戰略,而且體現出他們處理大國周邊關係的地緣政治哲學。

與此同時,中國老一代領導人與緬甸和尼泊爾等弱小鄰邦的領導人建立了較為持久的友誼,為睦鄰外交樹立了典範。毛澤東與周恩來在與他們的交往中總是盡力設身處地,替對方考慮。中緬關係如此,中越關係也是如此。到了冷戰後的90年代以來,中國領導人更加注重從全方位外交戰略出發,考慮與周邊外交了。中越關係走過“同誌加兄弟”的前30年,以及嚴重對立的80年代。從90年代起,第三代領導人更加注重把睦鄰外交放在“全方位”的戰略中考慮。在2000年春節這個中越兩國共慶的傳統佳節,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談到中越關係時說,回顧我們兩黨、兩國關係的發展史,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中越人民理想相同、利益相關,隻有堅定不移地沿著友好合作的道路走下去,加強團結,增進互信,發展友誼,擴大合作。謀求共同的發展繁榮,才是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確選擇。實現中越兩國關係在新世紀的不斷發展,必須堅持“長期穩定、麵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麵合作”的指導方針。這既是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又是我們兩國關係發展的方向。長期穩定,就是中越友好符合兩黨、兩國、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雙方都要從友好的大局出發,保持友好合作關係穩固健康發展,使兩國和兩國人民世代代友好下去。麵向未來,就是我們雙方要站得高、看得遠,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繼承傳統,開創中越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睦鄰友好,就是要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同誌、好夥伴,始終以睦鄰友好精祌教育兩國人民和處理兩國關係中的一切問題,互相信任,互幫互助,互涼互讓,共同發展。全麵合作,就是要不斷鞏固和擴大兩黨兩國在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交流與合作,以造福於兩國人民,並為維護和促進地區與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作出貢獻。歸結起來就是,發展中越關係,互相信任是基礎,長期穩定是前提,睦鄰友好是保障,全麵合作是紐帶,共同發展繁榮是目標。正因如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越兩黨兩國關係得以順利發展,兩國陸上邊界問題得到全麵解決,北部灣海疆談判也取得圓滿成功,兩國邊疆地區的跨境民族關係也恢複到傳統友誼之中。

§§第四章 中印邊界問題的由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