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西段爭執主要集中在阿克賽欽地區。19世紀中葉,英國侵略者私自把阿克賽欽以及喀喇昆侖山以北的大塊地區劃入克什米爾境內,並在拉達克與阿裏地區交界處自行劃了一條邊界線。其後,英國政府私自在地圖上把這條邊界線用不清楚的顏色標出,或寫上“定界”。這條包括阿克賽欽在內的克什米爾與中國新疆、西藏地區的邊界線,劃去了約3.35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但這一地區事實上一直在中國政府的實際管轄之下。舊中國政府曾對該地區進行過勘察。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該地區,並於1956年修築了通過阿克賽欽地區的新藏公路。
中印邊界中段:介於尼泊爾和印度克什米爾之間,從中國西藏阿裏地區西南角與拉達克、印度旁遮普邦三地的交接處起,到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接處止。同中印邊界西段一樣,這條傳統習慣線也沒有劃定過,有一定的伸縮性,習慣線以東和以北的地區曆來屬於中國領土。1954年,中印協議同意開放中印邊界喜馬拉雅山六大山口為藏印交貿易和朝聖的路線,此六大山口從西北到東南分別為什布奇、尼蘭、尼梯、巴羅、豪梯和拉不底。印度認為此六大山口就是中印邊界中段,但中方認為1954年中印協定未提及中印邊界中段事宜,而且,此六大山口及其附近地方,如波林三多、烏熱、香劄、拉不底地區等,曆來屬於中國,是中國邊境居民生產生活的地方,長期為西藏地方政府管轄。但這些地方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停火前為印度所占領,雙方爭執的領土麵積近2000平方公裏。況且,此六大山口在喜馬拉雅山分水嶺以南,最高點以北,如果以六大山口為中印中段邊界,則印度若越過喜馬拉雅山在西藏山坡山建立碉堡就威脅了中國安全。
中印東段邊界:從中國、不丹、印度三國交接點起,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線到察隅河下遊,再向東南到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接處止。在地形上,此處北為西藏高原,南臨喜馬拉雅山,山南為丘陵地帶及布拉馬普特拉河穀。中印邊界東段爭議最大的就是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問題。
三、印度的“前進政策”與邊界衝突的發生
16世紀英國的印度殖民地,被視為英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也成為英帝國在東方擴張的前進基地。1810年英國吞並不丹後,開始覬覦我國西南邊疆。英印殖民當局確立以西藏為中印兩國間所謂“緩衝國”的安全戰略理論與向中國西藏邊境推進的所謂“前進政策”,為後來中印邊界衝突埋下最初的隱患。在“前進政策”的指導下,英一直妄圖將其殖民勢力深入西藏。1888年發動第一次侵藏戰爭,1890年強迫清政府簽訂《藏印條約》,1893年又簽訂了中英《藏印續約》。1904年英國武裝入侵西藏,企圖把西藏變成自己的殖民地,首次提出隻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權,而不承認中國的主權。1913年,中、印、藏兩國三方在印度的西姆拉舉行了西姆拉會議。會議上,英國政府代表公開露骨地提出分裂中國西藏的所謂“調停約稿”。當企圖遭中方嚴厲拒絕時,英國代表麥克馬洪竟背著中國中央代表與西藏地方代表簽署了所謂的《西姆拉條約》,以秘密換文的方式非法炮製出一條中印東段邊界線“麥克馬洪線”,企圖把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公裏的中國領土劃歸英厲印度。對於《西姆拉條約》和所謂的“麥克馬洪線”,無論是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還是之後曆屆的中國政府都是拒絕承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