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後,中印兩國開始逐漸將邊界分歧擱置一邊,致力於發展雙邊經貿合作。這為改善中印關係邁出了重要堅實的步伐。印度也認識到了修複在周邊鄰國的地區大國形象的重要性,提出新的睦鄰政策,其核心內容即印度願意向鄰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不要求對方付出對等的回報,從而讓南亞地區處於一種良好的互信中。印度的這種新睦鄰外交客觀上有利於中印關係的發展,中印兩國關係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一、中印謀求建立邊境軍事互信措施
1988年12月,印度總理拉,甘地在國內尚有一些人持反對態度的情況下,毅然決定應中國政府的邀請,對中國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這是時隔34年之後印度總理首次訪華,是中印關係中的一件大事。李鵬總理同拉·甘地舉行了會談,國家主席楊尚昆、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等會見了拉·甘地總理。兩國領導人就中印邊界問題舉行了認真、深入的討論。李鵬總理闡述了中國對中印邊界問題的原則立場,並強調指出,互諒互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雙方同意通過和平友好方式協商解決邊界問題。在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邊界問題解決辦法的同時,積極發展其他方麵的關係,努力創造有利於合情合理解決邊界問題的氣氛和條件。為此,雙方決定采取一些具體措施,如建立關於邊界問題的聯合工作小組和經貿、科技聯合小組。中國對某些藏人在印度進行反對祖國活動表示關切。拉·甘地總理重申,西藏是中國的一個自治區,印方不允許這些西藏人在印度進行反對中國的政治活動。
1993年9月,印度總理拉奧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的邀請訪華。在訪問期間,拉奧說:“進一步發展印中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加強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就是這次訪華的目的。”會談結束後兩國政府簽訂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製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這一文件表明中印雙方在曆史遺留下來的十分複雜的邊界問題上都采取了務實和靈活的態度。這也是雙方對過去的反麵經驗進行總結的結果。在這個協定中,中印雙方除了重申“兩國邊界問題應通過和平友好方式解決”和“雙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外,最關鍵的規定是雙方承諾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嚴格尊重和遵守雙方之間的實際控製線”。這不僅有利於中印兩國中印兩國從容地解決邊界問題,推動兩國友好合作關係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而且對維護亞洲的穩定與和平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影響。同時,在會談中,李鵬總理重申了中國政府對西藏問題的立場,拉奧表示將信守在這個問題上的承諾。1995年8月,中印邊界問題聯合工作小組第八輪會談和副外長級磋商在印度新德裏舉行。雙方在落實兩國簽署的保持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協定方麵取得了積極進展,即同意於年內撤除中印邊界東段距離最近的4個哨所,以便雙方軍隊脫離實際接觸。雙方同意在兩國邊防當局和軍事機構之間加強來往,在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
1996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首次訪問印度,兩國政府又簽訂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製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根據這一協定,雙方認為,中印邊界問題應通過和平友好方式協商解決;雙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兩國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雙方嚴格尊重和遵守雙方之間的實際控製線;必要時,雙方將在對實際控製線有不同認識的局部地區共同核實實際控製線的走向;雙方同意協定所提及的實際控製線地區采取包括裁軍在內的多項信任措施。協定的簽訂為中印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僅能保證中印邊境地區長期和平與安寧,大大減少了在這些地區產生偶發事件的可能,而且在亞洲範圍內也樹立了新的安全模式。
1998年5月,印度進行核試驗,並以“中國威脅論”為其核試借口,先是一再聳人聽聞地散布“中國是印度的頭號威脅”,後又無中生有地誣蔑“中國侵占了印度38000平方公裏的領土”,對中國進行無端攻擊,使中印關係嚴重受挫。事實上,90年代在印度國內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從側麵反映了這段時期中國比印度取得更大的建設成就,正麵則反映了中印兩國互信的起點仍然很低,印度始終將中國視為戰略上潛在作戰對手。中方對此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此後,印政府反華言行有所收斂,並通過各種渠道與中方接觸,尋求修複兩國關係。中國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維護大局的外交指導方針,重新走上了積極推進中印雙邊友好關係的發展道路上。2002年,中印邊界問題聯合工作組舉行了第14輪會議,中印邊界問題外交和軍事專家小組舉行了第三次會議。雙方主要就如何保持邊境實際控製線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和建立信任安全措施的實施辦法等交換了意見。兩國外長還就反恐與第三次安全合作舉行了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