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際化趨勢:南沙爭端的最大挑戰

南海爭端本應由沿岸有關國家依據國際法與具體情況談判解決。但是,作為國際航運的重要水道,周邊小國在日益崛起的中國麵前,借機宣傳和利用“中國威脅論”,企圖將美日等大國因素引入到南海爭端中,借以製衡中國。美國、日本、印度等大國加強了向南海的軍事滲透。南海問題繼續朝著複雜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這種日益加強的國際化趨勢,是我國當前捍衛南沙群島主權所麵臨的最大挑戰。

作為一個遠在太平洋彼岸且與中國遠隔萬裏的國家,美國本不與中國存在海疆爭端。但是作為世界的超級大國和自稱其利益在世界各地無處不在的霸權國家,美國又是中國海疆爭端主要威脅的幕後力量。在冷戰年代,南海不僅是美國遏製中國的西太平洋島鏈戰略的重要一環,還是美國對我國沿海進行軍事挑釁與騷擾的重要場所。1959年6月25日至1971年12月25日,美國飛機與軍規侵入我國南海領空領海多達500餘次。美國政要宜稱美留第七艦隊負有保衛南中國海安全的責任。美國在意識形態上與中國不同,中國被美國視為蘇聯瓦解之後的重要“潛在敵人”;華盛頓聲稱亞太地區是美國最重要的全球政治經濟和軍事安全戰略利益所在。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大國,在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周邊地區部署了10萬美軍並與日韓菲新和澳洲建立了軍事同盟。在冷戰年代,這是美國在西太平洋遏製中國的主要力量,從勘察加半島到日本海、東海、台灣島、南海,美國建立了遏製中蘇兩國共產主義的島鏈戰略。而在美國的亞太海洋戰略中,中國海特別是南海一直是美日重要的“海上生命線”。在冷戰後,這同樣是美國聯合舊盟友製衡中國的主要依靠。

但是,美國在外交語言中對中國近海海疆爭端表示了所謂的“中間立場”。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對於南中國海各島嶼、礁脈、環礁和沙礁主權的領土爭端的法律依據,美國不表明態度”,不介入南沙主權問題的爭端;但是“對於南中國海不符合國際法、包括1982年聯合國通過的海洋法公約的任何海上領土要求或限製海上活動的行動,美國將深表關切”;“所有提出領土要求備,方要加以克製,避兔采取破壞穩定~的行動”,“在外交上加強努力,解決同領土爭端有關的問題”: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作用是關鍵性的”。同時,美國明確表示美國準備以“參與對話”等方式卷人解決爭端。1995年2月27日美國發表的《東亞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指出,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美國“願意幫助和平解決這場爭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歐文斯上將1995年3月16日表示:“美國準備從了解情況的角度來參與這個問題。如果這樣做有益的話,而且力圖參加這方麵的對話。”

總之,冷戰後的南中國海問題已經成為美國聯合東南亞防範、製約中國的整體戰略中新的鬥爭焦點。美國認為,如果能在這一地區確立霸權地位,向東北可穿越台灣海峽,伸入到日本海,強化日本海防線;向南可覆蓋南太平洋地區,強化美澳南太平洋同盟體係;向西可穿越馬六甲海峽,有利於美國在印度洋和波斯灣地區的利益;向北更是可以直接遏製中國向南拓展。因此,南中國海問題被美國看做為除朝鮮半島、台灣海峽之外的亞太地區第三個重大潛在熱點,是美國構建亞太安全秩序的又一重要機遇和挑戰。美國國會、新聞媒體和學術界有不少人認為南中國海問題主要是“中國問題”,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要求是“南沙爭端的根源”。1995年3月10日,美國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本傑明·吉爾曼提出一項議案,要求總統“研究對南中國海提出領土要求的民主國家的防務需要”。該法案強調維護南中國海的自由通航權利符合美國的利益,並斷言美國對“一個非民主國家想以武力維護其領土要求”的任何企圖深表關切。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資深委員傑裏·利普森說:

“這基本上可以說是對中國聲稱南中國海屬於他們一事的反應。”吉爾曼在提出這項法案時說:“南中國海是美國海軍艦隻從太平洋駛往印度洋和波斯灣的重要通道,它對美國的防務需要來說是至關重要。為了避免將來發生對抗……我們最好是加強我們在該地區的民主國家的朋友和盟國的防禦力量。”美國還認為,其在南海地區擁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安全利益,“在維護南中國海的和平與穩定方麵,美國有持久的興趣”。“保持航行自由涉及美國的根本利益。使所有船隻和飛機不受阻礙地在南中國海航行和飛行對於保持美國在內的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是極為重要的。”為此,維持與菲律賓等同盟國的軍事關係,實際支持其在南中國海的主張,成為美國事實幹涉南海爭端的重要手段。

冷戰結束後,蘇聯的解體標誌著美國和歐洲安全的主要危險消失了。美國的戰略重心從此由歐洲轉移到東亞。美國強化了對我國南海海域的偵察。

2001年4月1日,美國一架軍用偵察機抵中國海南島東南海域上空活動,撞毀中方一架軍用飛機。事件發生後,美機未經中方允許,進入了中國領空並降落在海南陵水機場。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南海撞機事件”。為了強化對南中國海的控製,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調整了“不介入”南海的政策,積極推動與一些東南亞國家舉行以南海為背景的多邊和雙邊軍事演習。1999年美軍與南海周邊各國舉行的聯合軍事演習多達14次,2000年更達16次之多。2000年1月31日至3月3日,菲律賓與美國在呂宋島、馬尼拉灣、巴拉望島等地舉行了代號為“聯合2000”的軍事演習。該演習旨在檢驗美菲兩國軍隊的協同作戰能力,以加強兩國的軍事防務關係,顯示“美支持菲抗擊外部侵略的決心”。演習的主要科目是海空聯合登陸作戰,即設想中國在南沙某無人島礁或黃岩島派兵駐紮後,菲聯合美軍對中國實施反登陸作戰。2000年6月14日至9月22日,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與菲律賓、印尼、文萊、馬來西亞等國,在南海地區分別進行了“2000年度雙邊係列演習”。演習的設想是:“某一地區大國”派兵占領了南海上有爭議的島礁並封鎖了南海上的國際航道,美國應東南亞相關國家的要求,進行軍事和人道主義援助,維護地區安全和海上航行自由。美國駐東南亞某國大使聲稱:“演習旨在確保我們的部隊與南海周邊國家軍隊做好井肩作戰以迎接現實挑戰的準備。”

美國在提升菲律賓等傳統盟友國地位的同時,促進與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越南的軍事合作關係。2002年底以來,美菲雙方先後簽署了多項軍事協定。美國還先後與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國的軍政高層進行了會晤和互訪,就軍事援助,基地租用、反恐合作、武器采購以及長期合作計劃等事宜進行了協商。2003年,美與東南亞國家舉行各類聯合軍事演習12次。美還繼續對東盟國家進行大量的軍事援助。2003年10月,美國航空母艦“尼米茲”號進入南中國海域活動。美國海軍11月訪問了越南金蘭灣。有跡象表明,美國可能租借這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軍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