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脈散有效成分組調控神經幹細胞增殖的實驗研究(2 / 3)

A、大鼠神經幹細胞常規培養第7天(×200);B、第3代傳代克隆球(×400);C、神經幹細胞克隆球Nestin染色(免疫熒光染色,×400)。

體外培養大鼠神經幹細胞

Fig、1 Primary cultured rat neural stem cells

NSCs誘導分化24 h後可見絕大多數NSCs貼壁生長。第7天可見細胞均勻分布於孔板中,單層生長,呈現神經元樣或膠質細胞樣形態。免疫熒光染色後顯示MAP-2陽性可見,也就表明所培養的NSCs具有分化為神經元的能力。綜上所述,本實驗體外培養大鼠NSCs顯示神經幹細胞特異性標記物,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為神經元的潛能,可用於藥物實驗研究。

A、神經幹細胞克隆球貼壁誘導分化第1天(×200);B、神經幹細胞克隆球誘導分化第3天,圖中平鋪的為神經元及膠質細胞(×100);C、神經幹細胞克隆球誘導分化為神經元MAP-2染色,FITC標記(×100)。

體外培養神經幹細胞誘導分化

Fig、2 Primary cultured rat neural stem cells after fetal bovine serum culture

2、1、2 體外NSCs缺糖缺氧/複氧模型建立和分組大鼠NSCs以1×106個/mL接種於96孔無菌培養板中,培養第2天細胞貼壁且未發生分化時用於實驗,分為空白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Rg1 20 mg·L-1·d-1)、BMECG 高、中、低劑量組(50,25,12、5 mg·L-1·d-1)。除空白對照組外均進行缺氧後再複氧處理:三氣培養箱預先通入氮氣,將氧含量降至1%,培養細胞吸出原培養基,每孔加入50 μL無糖Earle′s平衡鹽溶液代替培養基,放入三氣培養箱中缺氧培養6 h,取出後換以神經幹細胞完全培養基,常規培養24 h後進行檢測。空白對照組進行常規培養,在製備模型時同步換以含2%B27和50 ng bFGF的Earle′s液。

2、1、3 CFDA-SE標記及檢測以1 μL CFDA-SE細胞標記含有1%BSA的培養液中的離散的單細胞懸液1×107個/mL,在37 ℃孵箱內孵育15 min,再用無血清培養基清洗2次,計數後調整細胞到1×106個/mL在96孔板中進行正常培養,整個過程避光操作。NSCs的增殖周期的平均時間為(22、8±1、0) h[6-7],因此本研究選取染色後第1,3,7天作為觀測時間點。流式細胞儀用於檢測分析,取出1孔細胞(500 μL)檢測分裂峰調整密度1×105個/mL,每組上樣500 μL。單次檢測樣品為5 000個細胞,各子代增殖百分比等數據由Modfit 軟件進行分析得到。

2、2 BMECG對在體腦缺血複供小鼠模型的幹預

2、2、1 小鼠全腦缺血模型的建立及分組采用雙側頸總動脈夾閉法(bilater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BCAO)建立昆明小鼠全腦缺血再灌注模型[8-9]。小鼠適應性飼養3 d,自由飲食,80隻小鼠隨機分為假手術組(Sham)、模型組(Model)、陽性藥組(人參皂苷Rg1, 20 mg·kg-1·d-1)、BMECG高、中、低劑量組(100,50,25 mg·kg-1·d-1),每組12隻,剩餘8隻隨時補充試驗中死亡小鼠。10%水合氯醛(350 mg·kg-1)腹腔注射麻醉後小鼠仰位固定於動物操作台上,沿頸前正中切口,暴露雙側頸總動脈(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BCCA),分離伴行的迷走神經,在頸總動脈下方穿入一4號手術線,然後拉起手術線用無創微動脈夾夾閉雙側頸總動脈30 min後,鬆開動脈夾,恢複供血進行再灌,縫合切口。假手術組亦進行麻醉及分離頸總動脈操作,但不夾閉BCCA。各組小鼠造模後給藥。

2、2、2 小鼠平衡轉棒儀測試采用小鼠平衡轉棒儀觀察小鼠的運動協調能力、平衡能力以及肌肉鬆弛程度並進行模型建立成功與否的檢測[10]。本實驗選取轉棒直徑30 mm,轉速設定為0~30 s內加速至30 r·min-1,檢測時間為90 s,轉棒底部為記錄接觸板。每隻小鼠測試3次,取平均值。將大鼠放置在轉棒上,然後開啟轉棒儀,小鼠隨著轉棒的轉動在棒上爬行,當小鼠自行掉落後紅外線感應裝置自動記錄在棒時間。手術前3 d開始訓練,每天分早、中、晚訓練3次,並對在棒時間進行記錄,給藥第7,14天進行平衡轉棒儀檢測。

2、2、3 BMECG對全腦缺血複供模型小鼠病理學影響小鼠造模術後給藥第7天,每組隨機取6隻小鼠觀測組織病理變化。具體方法如下: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後經4%多聚甲醛心髒灌流斷頭取腦,石蠟包埋,製作大腦冠狀石蠟切片(厚度為4 μm),常規HE染色,光鏡下觀察組織形態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