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相當一批皇帝是死於部將、權臣或王族中的皇位覬覦者,其目的其實也如出一轍,總有人覺得該把皇位讓給我了。這類現象較多地發生於國家分裂、地方藩鎮割據坐大的曆史時期。大小朝廷間互相爭鬥不已,內部尤其是皇族間又為了那張龍椅而自相殘殺。典型的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互相殘殺的結果就是同歸於盡,外侮乘虛而入,西晉歸於破亡。再如十六國時期,立國不過數十年的西燕一國,就先後有7位皇帝在內鬥外患中死於非命。他們中有被被弟弟刺殺的,也有被被哥哥謀害的,還有被臣子政變((西燕威帝)殺害的,被後燕軍擊敗俘殺的(西燕河東王)……活生生就是一麵鏡子,折射出整個帝王史中爭權奪利的血腥現實。

也有一部分皇帝死得更冤或更離奇古怪。他們中有被皇後命宮女活活捂死在被窩裏的,也有被寵宦下藥毒死的,還有的竟是被自己的親生母親害死的。比如被史家認為是“在北魏封建化進程中一位承前啟後較有作為的皇帝”,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他就死於自己的親生母親馮太後之手。原因是:相州刺史李訢貪贓枉法被查處,李訢為了求生,告發了尚書李敷和弟弟李奕和馮太後通奸的陰私。拓跋弘大怒,立刻下令將李敷、李奕兄弟處斬。馮太後聞訊後,五內俱焚,決心為情人複仇。便暗令左右在拓跋弘的食物中下了毒。拓跋弘吃後七竅流血,死於平城宮中的永安殿,年僅23歲!

同樣是在北魏。竟還發生過先後兩任皇帝死於同一個寵宦宗愛之手的怪事。第一位就是被史家評為“雄才大略,聰明雄斷……遂使有魏之業,光邁百王”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晚年時,用太子拓跋晃為副手,總攝國政。但拓跋晃與拓跋燾寵信的宦官宗愛一直不和,宗愛就誣告太子為早登帝位而有謀害父皇之心,拓跋燾一怒之下,下令處死了幾十位太子手下的大臣。太子受此驚嚇,一病而亡。事後拓跋燾查明太子及其手下純屬被冤,傷心不已。宗愛害怕他會追究自己的誣告之罪,就趁拓跋燾借酒澆愁,喝得爛醉之機,獨自進宮,將醉臥龍床的拓跋燾勒死。

隨後,宗愛迎立拓跋餘即位。為了報答宗愛的擁立之功,拓跋餘將宗愛擢拔成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並封王——將一個宦官任為朝廷最高權臣並封王,這在曆史上也屬罕見之舉。但宗愛總攬朝政後飛揚跋扈,為所欲為,以至朝野內外人人忌憚,道路以目。最終拓跋餘也擔心宗愛會危及自己,打算削壓他的權力。不料宗愛早已防著一這手,便趁著拓跋餘到平城宗廟祭祀之機,暗令小黃門賈周等趁其不備,用匕首將拓跋餘刺死。倒黴的拓跋餘此時剛剛坐上皇帝的寶座還隻有八個月!

至於那些“正常”情況下,早早地病死於皇位上的帝王們,其早死的原因也五花八門,但總括起來也不外乎這麼幾種:

一可能是遺傳因素,如兩漢時代的皇帝大多壽命不長,其中從章帝(33歲病亡)起,到漢靈帝(33歲病亡),接連竟有8位皇帝壽止於36歲之內。

二是受限於古代醫療水平的不夠發達。皇帝位極人寰,享受的無疑是當時最好的醫療服務。但古代醫療科技畢竟遠不比今日,禦醫的水平再高,他也沒有X光或核磁共振來幫助診斷;而許多在今天已成為普通疾病的毛病,如結核病、肝炎之類,在當時無疑就是等死的絕症。甚至一些普通的急性感染,今天一針青黴素就可解決問題,當時卻可能讓太醫束手無策。

其實上述還都不是主要原因。皇帝早死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當皇帝的壓力實在太大,所謂高處不勝寒,其滋味非當事人難以想象或承受。除了前述的因爭權奪利而使帝王們時時有坐在火藥桶上的感受外,外戚和宦官集團輪流幹政,地方藩鎮和分封諸王尾大不掉或功臣擁兵自重,功高震主,亦使得皇帝常常為之寢食難安;不掉腦袋算是幸事,大權旁落、名存實亡的不甘心也足夠讓他們喝一壺的了。例如東晉元帝司馬睿就是這麼個倒黴主兒:

司馬睿是南渡後東晉的第一位皇帝。他明白自己這個偏安一方的朝廷若沒有王導兄弟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一開始他還心甘情願地敬重王導兄弟。登基大典那天,他特地把龍床讓出一半,對王導說:“請到禦床上來,朕願與您共坐,同享富貴之樂。”王導嚇得連忙大呼不敢,並跪下說:“皇上您是太陽,我是太陽下麵的草蟲。草蟲如果和太陽在一起,那它怎麼能享受陽光的溫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