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夫人平時在宮中時,已經習慣於文帝的寵愛,經常與竇皇後並座並行。而竇皇後出身比較低賤,經過許多周折才成為皇後,所以遇事總是比較謙退,對慎夫人也格外優容。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誰知這袁盎偏偏要來多事,非分出個嫡庶來,生硬地叫慎夫人退坐下首。這讓慎夫人如何忍受得住?於是她豎起柳眉,兀立不動,且想與袁盎爭論。文帝在一旁早已看到這一幕,出於對慎夫人的心疼,怕她與袁盎爭執起來有失風度,當然也不免有對袁盎多管閑事的不滿,因此勃然起座,拂袖而去。並且,因為掃了興,他連遊園也不去了,帶著皇後寵妃就回宮去了。
許多人暗中為袁盎捏了把汗,袁盎卻並不在意。而是緊隨著文帝,同入宮門。等文帝一行下輦後,又向文帝從容進諫道:“臣聞尊卑有序,方能上下和睦。而今陛下既已立了皇後,而皇後乃六宮之主,按律無論嬪妃妾嬙,都不能與皇後並重。慎夫人怎麼能與皇後同坐呢?就算陛下愛幸慎夫人,隻有優加賞賜,焉可紊亂秩序?萬一使慎夫人釀成驕恣的習慣,那就看似加寵,實質加害了。陛下不信,試想前鑒,難道您忘了當年的‘人彘’麼?(指漢高祖寵溺戚夫人,他死後戚夫人被呂後斬斷手足,成為‘人彘’之典)”
一聽‘人彘’二字,文帝立刻瞿然猛醒,怒氣全消。這時慎夫人已進入內室。文帝趕緊進去,把袁盎所說的言詞對慎夫人學說了一遍。慎夫人也恍然有悟,明白袁盎之諍諫,其實是為了保全自己起見。於是她立刻取了黃金五十斤,命內侍賜予袁盎以表悔謝之意。
從上述張釋之、袁盎諍諫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倆人固然膽魄可嘉,然文帝的胸襟與智識亦不可抹殺。實際上,漢文帝劉恒確實稱得上是封建帝王中不多見的賢明君主。他即位不久,就廢止了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異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他就下詔廢除此律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正因為文帝謙讓寬容,以禮待士,朝野上下便自然形成一種比較清明的政治空氣。而最能顯示文帝仁厚之心的是,文帝在司法律令方麵作出許多在當時曆史條件下相當人道的重要改革。如他下詔廢除了“收孥連坐法”。即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製。改革的起因即是著名的“緹縈救父”的典故。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淳於公犯了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剌字)、劓刑(割鼻)和斬左右趾等。淳於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於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於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製。這一刑製的改革,在中國法製史上的意義重大。它是中國古代刑製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誌。因而,漢文帝的許多政績不僅得到了後人的讚譽,也得到了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赤眉軍的尊崇,他們攻占長安後,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