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執政與行政
作者:劉利民
6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下稱《計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麵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舉措,是一項惠及廣大鄉村教師、億萬鄉村孩子的民心工程,必須抓好落實、抓出實效。
充分認識實施《計劃》的重大意義
鄉村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的基礎和根本。當前,我國35%的初中、66%的小學、35%的幼兒園在鄉村。長期以來,數百萬鄉村教師堅守在最邊遠、最偏僻、最貧困的地區,默默耕耘,無私奉獻,撐起鄉村教育的一片藍天,作出了曆史性貢獻。可以說,鄉村的三尺講台,關係廣大鄉村孩子的命運,關係整個民族的未來。黨和國家曆來重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但受城鄉發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條件不便、鄉村教育曆史欠賬多等因素影響,鄉村教師隊伍仍然麵臨職業吸引力不強、結構不盡合理、整體素質不高等突出問題,必須盡快加以解決。
實施《計劃》,是讓每個鄉村孩子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鄉村孩子“有學上”的問題已經全麵解決,“上好學”、接受更優質的教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施《計劃》,進一步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鄉村教師整體素質,是讓鄉村孩子享受與城裏孩子同樣有質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實施《計劃》,是全麵發展鄉村教育、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薄弱環節和短板在鄉村。發展鄉村教育,關鍵在教師。實施《計劃》,進一步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全麵推進鄉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保證鄉村與全國同步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實施《計劃》,是推進減貧脫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治貧先重教,扶貧先啟智。李克強總理指出,發展教育是減貧脫貧的根本之舉。廣大鄉村教師是教育扶貧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一些偏遠鄉村,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還承擔著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先進文化和社會文明的任務。實施《計劃》,進一步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一大批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明白人”,是防止鄉村衰落與“空心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大計。
準確把握《計劃》的精神實質
《計劃》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最關鍵領域、最緊迫任務,定向施策,精準發力,提出八方麵政策舉措,努力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到2020年,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
加強補充交流,推動編製配備向鄉村學校傾斜,讓鄉村教師“下得去”。針對補充難、補充質量不高這一鄉村教師隊伍長期以來麵臨的“老大難”問題,《計劃》提出三方麵政策舉措。一是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吸引有誌青年投身鄉村教育事業。嚴格用人標準程序,提高鄉村教師入職門檻,從源頭上保證鄉村教師質量。擴大“特崗計劃”覆蓋麵,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以外的省貧縣列入支持範圍,加大向村小、教學點支持力度。加強師範生本土化培養,定向培養“一專多能”的鄉村教師,不僅確保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而且解決薄弱學科教師短缺問題。二是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優化鄉村教師資源配置。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縣域內重點推動縣城教師到鄉村學校交流輪崗,鄉鎮範圍內重點推動中心學校教師到村小學、教學點交流輪崗。三是統一城鄉教職工編製標準,為鄉村教師補充留下空間。嚴禁“有編不補”、長期使用臨聘人員,嚴禁占用或變相占用鄉村中小學教職工編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