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時期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體製的問題探討(2 / 3)

(三)教育資源平台單一化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農村地區的普遍問題。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不少農村學校僅滿足於提供一些簡單刻板、停留於書本上的教育;再加上由於長期以來鄉村社區教育的缺位,開發利用特色鄉土文化等鄉土資源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引導的工作仍有待進一步深化,尚未真正形成充分保障和滿足留守兒童成長與發展需要的有效綜合平台。農村留守兒童擔當著未來我國農村建設主力軍的重任,但受現有教育資源和平台的局囿,不少留守兒童不僅存在學業成績不佳、教育基礎不紮實、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等弱點,而且缺乏對自己家鄉的根本熱愛與了解,更談不上成為優秀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守護者。

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留守兒童關愛體製的若幹對策建議

隨著新形勢的變化,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機製,必須堅持“兒童為本、政府主導、學校主體、家庭主線、社會參與”的基本路徑,把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係納入我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總體規劃,納入各地社會管理創新的總體部署,最大限度地解決好留守兒童在文化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社會保護等方麵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創新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體製模式和路徑方法,才能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總體滿足留守兒童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此,筆者提出了“五個三”的建設路徑,並以此為著力點,努力構建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學有所教,情有所依,安有所護,困有所助”的關愛體製。

(一)以“學校—家庭—社區”為依托,構築關愛留守兒童的網格化網絡

一是健全學校關愛、保護網絡。充分發揮學校製度化資源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力量配備,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監護條件。根據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愛好特長、性格特點,因材施教,積極拓展教育領域,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培養留守兒童德、智、體、美全麵發展。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增設心理課程,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谘詢活動,構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留守兒童心理素質。創新留守兒童幫扶互助機製,推進城鄉學校共建、師生結對,根據“地域相鄰”原則組織留守兒童成立自助合作小組,加強對留守兒童同輩群體文化走向的引導,推動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調節能力的養成。二是完善家庭監護網絡。建立留守兒童家庭監護責任監督製度,督促外出務工人員妥善安排好子女的學習與生活,切實履行法定監護責任。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與學校定期聯係的製度,加強學校和家庭在留守兒童健康教育上的協同合作。在留守兒童較集中的中西部地區進行試點,建立一批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示範家長學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引導、支持外出務工的家長和監護人承擔好教養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提升科學教養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強化社區管護網絡。把留守兒童社區管護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農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設之中,建立村(居)留守兒童教育和管護體係,充分發揮社區管理和服務功能。鼓勵有條件的村(居)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農家書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場所,建設“幸福家園”留守兒童活動中心,采取“政府投入一點、部門投入一點、社會捐贈一點”的方式探索建立“以獎代補”製度,配置親情電話、視頻聊天設備,添置少兒圖書、體育活動器材等設施,引導留守兒童尤其是寒暑假空白期進入留守兒童活動中心,解決留守兒童周末無人關愛、自由活動危險、安全無保障等問題。探索社區留守家庭和留守兒童互助新形式,依托“誠信計生”小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平台,以鄰裏關照互助為重點,製定鄰裏關照互助公約和鄰裏關照互助承諾書,開展經常性的溝通交流活動,增進鄰裏感情,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家庭的生產生活難題。

(二)以“教師專職隊伍—部門專業隊伍—社會誌願者隊伍”為主力,壯大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隊伍力量

一是加強關愛留守兒童的教師專職隊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師責任,開展豐富多彩的師德師風主題實踐活動,引導教師自覺增強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依托“國培計劃”平台,重點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升計劃,強化教師隊伍能力建設,提高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水平。創新農村學校教師的補給機製,爭取更大力度實施“特崗計劃”,滿足農村學校對音美體等專任教師的基本需求,逐步解決農村學校師資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問題。及時總結並提煉學校教師擔任留守兒童“代理家長”的實踐經驗,積極推廣重慶、廣西等地典型經驗,鼓勵更多優秀教師成為寄宿留守生的“代理家長”。同時,加強教師與家庭、社區的銜接,做好非寄宿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強化關愛留守兒童的部門專業隊伍。強化對教育、財政、勞動、農業、婦聯、團委、關工委、計生、司法、衛生、文化、民政、農業、工商等部門工作人員的社會工作能力培訓,積極發揮專業人員在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維護兒童權益方麵的作用。以民政、婦聯、團委、關工委為主體,建立保障農村貧困留守兒童獲得應有的社會扶助網絡;以政法、公安、工商部門為主體,淨化校園周邊環境,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管理和保護,建立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的環境淨化與安保網絡;以衛生、計生部門為主體,有針對性地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谘詢等專題培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醫療衛生保健網絡,逐步完善留守兒童部門聯動管理服務製度。三是壯大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誌願者隊伍。廣泛發動社會力量,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各種幫扶活動。組織“愛心媽媽”、“知心姐姐(哥哥)”和大學生誌願者等愛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定期為留守兒童進行學習輔導、生活幫助和心理撫慰。組織誌願者進入鄉村少年宮,聘請“五老”人員、大學生村官、返鄉大學生、擔任留守兒童輔導員、管理員,定期為留守兒童舉辦革命傳統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和法律教育講座。繼續鼓勵和支持企業愛心捐贈,爭取加大友成常青義教等非政府組織的援助力度。依靠網絡力量,以“微公益”等新模式創新留守兒童的社會關愛平台,探索推進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平民化、常態化的新機製、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