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動態監測機製—幫困救助機製—權益保護機製”為基石,完善關愛留守兒童的機製建設
一是健全留守兒童動態監測機製。整合學校、計生部門、基層社區(村區)等力量,開展全國留守兒童摸底調查,建立留守兒童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全麵掌握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學習狀況、生活狀況以及監護人狀況,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規模和結構變化趨勢,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狀況及需求,逐步實現全國留守兒童動態監測信息的共建共享,為全國留守兒童工作提供信息基礎。二是健全留守兒童權益保護機製。依托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和婦聯組織,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維權中心,開通農村留守兒童維權熱線電話。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就學狀況動態監測機製,加大義務教育執法檢查力度,消除農村留守兒童輟學現象。製定實施多部門合作的留守兒童傷害綜合幹預行動計劃,加強安全教育和法製教育,在中小學校、幼兒園和社區普遍開展災害避險以及遊泳、娛樂、交通、消防安全和產品安全知識教育,提高留守兒童和監護人的自護自救、防災避險的意識和能力。探索建立農村中小學校園安保隊、校園民警、保衛幹部、保安人員、護校隊“五位一體”的校園安全新型警務體係。綜合整治校園周邊環境,集中力量對校園周邊網吧、遊戲室、營業性音像場所、零食攤點進行整頓和監管。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製。嚴厲打擊侵害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做好違法留守兒童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的法律援助,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100%給予法律援助,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三是建立留守兒童幫困救助機製。完善農村社會福利救助製度,對困難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給予重點關注、重點幫扶,確保特殊困難留守兒童獲得應有的社會救助。建立長效幫扶救助機製,加強政府投入,發動社會捐贈,主要用於幫助因家貧而輟學,因重大疾病或意外傷害而無能力治療的困難留守兒童,切實改善特殊困難留守兒童的生存環境。充分發揮“希望工程”、“春蕾計劃”的平台作用。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援助製度,鼓勵社會專業機構和誌願者,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心理援助,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形成優良的心理品質。
(四)以“寄宿製學校建設計劃—營養健康促進計劃—陽光成長計劃”為抓手,實施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計劃
一是加強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計劃。按照國家有關標準,結合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實施,加強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進一步完善寄宿製學校教室、學生宿舍、食堂、飲用水設備、廁所、洗澡房等設施,配備必要的管理、服務、保安人員。創新完善農村寄宿製學校管理模式,重點規範和加強寄宿留守兒童的各項管理,堅持對留守兒童在安全上優先監管,在學習上優先輔導,在生活上優先照顧,在活動上優先安排,充分發揮寄宿製學校為留守兒童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個性特長和進行生活習慣養成教育的功能。加快自治區級留守兒童示範學校創建工作。二是深化留守兒童營養健康促進計劃。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加強留守兒童保健、生長發育監測、計劃免疫、兒童常見病治療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定期組織留守兒童進行體檢,建立留守兒童個人健康檔案並及時更新。在全麵實施雞蛋工程的基礎上,穩步實施農村中小學“營養改善計劃”,加快完善“春苗營養廚房”等企業資助平台,加強中小學食堂建設,突破“廚房”瓶頸,快速提升學校均衡營養供餐的硬件設備和管理水平,切實改善學生夥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三是實施留守兒童陽光成長計劃。以“好好學習、報效祖國”為主線,在留守兒童中深入開展“快樂、感恩、勵誌”主題活動,通過倡議書、榜樣故事、經典誦讀、主題班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引導農村留守少年兒童樹立“自立、自強、自信、自尊”的意識。加強留守兒童挫折教育和磨礪教育,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社會適應性。定期在全國開展“優秀留守兒童”評選活動,集中展示優秀留守兒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帶動作用。
(五)以“勞動技能實踐基地—民俗文化傳承基地—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為平台,打造關愛留守兒童的鄉土資源基地
一是建設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依托中西部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組織留守兒童開展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思想品德教育,深入探索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徑新方法,打響“紅色文化·紅色教育·紅色接班人”組合牌,打造“與曆史牽手、與先烈同行”的“紅色教育名片”,建成留守兒童接受革命傳統洗禮、尋求精神源泉、培育民族精神、弘揚先進文化的重要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二是建設民俗文化傳承基地。結合各地農村文化特點,進一步總結和推廣廣西等省區圍繞本土優秀民俗文化舉辦假期興趣班、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民俗文化的經驗模式,借助鄉村少年宮的資源優勢,引入企業、民間團體等社會力量,創辦一批“民俗文化假日學校”,利用寒暑假為中小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傳授本地喜聞樂見的優秀民間藝術,在統籌解決留守兒童假期無人照看問題的基礎上,豐富其假期生活,為提高留守兒童人文素養、傳承民俗文化做出有益探索。三是建設勞動技能實踐基地。堅持“立足現實、貼近學生、體現綜合、務求實效”的原則,對在校中小學生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尤其在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農村寄宿製學校要注重引導和培養孩子的鄉土情結,酌情建立學農實習培訓基地,可通過校內培訓基地和校外培訓基地等多個平台,針對低年級學生開展種花、種草、日常生活自理常識等培訓,針對高年級學生則結合當地農業支柱產業特色進行係統培訓,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維濤.全國婦聯發布“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N].人民日報,2013-05-11(4).
[2]葉敬忠,楊照.關愛留守兒童——行動與對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65.
[3]胡國雄,肖亞紅.“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1(8):35.
[4]江立華.鄉村文化的衰落與留守兒童的困境[J].江海學刊,2011(7):108.
[5]董溯戰.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權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0.
[6]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節選)[J].中國婦運,2008(6):28.
[7]曲凱音.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回顧與前瞻[J].青海社會科學,2009(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