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敬祖文化的傳承及其當代價值(1 / 3)

敬祖文化的傳承及其當代價值

文化·曆史研究

作者:韓霞 吳祖鯤

摘 要:敬祖,或祖先崇拜,是基於逝去的祖先的靈魂仍然存在,仍然會影響到現世,並且對子孫的生存狀態有影響的信仰,是基層人民生存、凝聚、互助與自治的精神表達,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傳統。年畫是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真實記錄了中國社會文化的基層狀態,“祖宗軸”是豫北滑縣年畫的一種,主要表現團聚族群、祭拜祖先等,是祖先崇拜的軸畫形式。敬祖有利於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明確地倡導珍愛生命觀念和意識。在文化複興的大背景下,客觀認識其當代價值,從個人的存在、家庭的幸福、國家的穩定到社會的和諧,再到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為中華民族的複興提供思想資源和民意基礎。

關鍵詞:敬祖文化;年畫;祖宗軸;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K8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1-0120-05

年畫起源於遠古時代的原始宗教,因過年時張貼而得名,是中國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民間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豫北滑縣年畫是新“發現”的一個年畫產地,但卻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年畫產地,此地的年畫從樣式到內容都有其獨特之處。“祖宗軸”在當地俗稱名義,是當地年畫的三大種類(神像、“祖宗軸”、扇麵畫)之一。與其他年畫一樣,都是張貼於過年之時,但“祖宗軸”並沒有裝飾節日的功能,主要用於祭拜祖先、家族團聚,是敬祖文化的軸畫形式。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衝擊之下,“祖宗軸”非但不像其他年畫類型日漸式微,反而鮮活的保存下來,而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為敦促人們回家過年的精神牽掛,成為族群團聚和交流的紐帶。民間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本文以豫北滑縣“祖宗軸”年畫為例,梳理年畫與敬祖文化的關係,考察祖先崇拜的當代表達,認識年畫在鞏固家族觀念和提升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

一、“祖宗軸”與敬祖文化

“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農曆過年的風俗由來已久。在漫長的歲月裏,年畫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逐漸衍生形成,為傳承民族文化、傳統道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年畫在民間不僅作為廣泛使用和實用的一種民俗藝術而存在,而且其價值體係意義實際上使其成為中國社會的民間信仰。”[1]“祖宗軸”是豫北滑縣年畫中的一種,在當地俗稱名義,“祖宗軸”有布質和紙質兩種,但都為軸畫形式,在春節到來之際,打開懸掛於主房的側牆或配房正對門口的牆上,族群進行膜拜。軸畫上畫有長方形的空格(當地人稱為筆筒),用於填寫已故先人的名字,軸畫下畫有升平圖象。“祖宗軸”是祖先崇拜的軸畫表達,經過上千年的演變至今,我們雖然沒有辦法知道它當初的形式,但可以確定的是其信仰核心沒有改變——敬祖文化。

(一)敬祖文化——“祖宗軸”產生的精神源流

祖宗二字實際上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寫法,祖先崇拜大約是在原始社會末期,由祖宗觀念與原始宗教相結合形成的,是人類自我意識提高和征服自然能力提高的表現。祖先崇拜是“人與神靈世界間宗教性聯係的部分”[2]。在中國這個有著悠久儒家傳統的國度,中國人對於祖先的尊敬是在“儒家學說‘孝’的倫理道德倡導下,走向‘平民化,成為家庭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並為人們普遍接受。’”[3]“祖先崇拜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始終占據特殊的重要地位,國外有學者甚至將其提升到國家宗教和神聖法則的高度”[4]。正如美國學者J.L.斯圖爾特在對中國傳統文化作了細致考察後所說的:“祖先崇拜事實上才是中國的真正的宗教”[5]。敬祖文化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如設立祠堂、修建家廟、定期掃墓、懸掛軸畫等,人們希望懷著頂禮膜拜、虔誠有加的態度,通過這些祭祀活動搭建一座與祖先溝通的橋梁,並期望從中獲得恩賜與庇護。

“中國古人雖然也相信神,也創造過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但是在中國古代一直沒有形成占統治地位的神學,社會文化意識的核心仍是祖宗思想,即認祖宗而不信上帝”[6]175。祖宗的概念和祖先崇拜的形式是隨著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敬祖,是基於死去的祖先的靈魂仍然存在,仍然會影響到現世,並且對子孫的生存狀態有影響的信仰,是基層人民生存、凝聚、互助與自治的精神表達,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傳統。夏商周三代的祭祖禮儀已相當發達,當今我們所能見到的甲骨文及青銅器銘文中均有非常完備的體現。“漢代統治階級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特別是實行‘察舉孝廉’的製度,這在今天出土的當時的帛畫、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這一股百年厚葬之風便是當時崇敬先祖最有力的佐證。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靈魂觀、因果報應觀十分盛行,反映在祖先崇拜上就是推崇、神化各自家族的祖先。”[7]隋唐時期祖靈崇拜的重要內容是祖廟,明清以後,祭禮的實施主要通過家廟、祠堂來進行。

“祖宗軸”應該起源於魏晉時期。無論是銘文、壁畫、祖廟或祠堂都可以稱之為“祖宗軸”的“前身”,這種不同形式的祖宗崇拜方式,承載的卻是相同的精神內涵,並且傳承千載、自成體係。現在我們無從考證“祖宗軸”出現的年代,但我們可以根據“祖宗軸”上的書寫習慣看到魏晉時期推崇和神化各自家族祖先對其的深遠影響。據滑縣年畫傳承人韓丙民介紹,“祖宗軸”畫麵上的長方形空格(當地人稱“筆筒”)內,原則上是所有去世的先人都要填寫在其中,但事實上,由於年代久遠,已經不可能記全,但一般前幾世每代必須寫,中間的可以省略,近幾代的近親又會全部寫到軸上。

“祖宗軸”豫北滑縣年畫特有的題材形式,同類題材的年畫除山東外,在其他年畫產地均沒有發現,在山東年畫中稱為“家堂”或者“影子”。豫北滑縣當地人又稱“祖宗軸”為“名義”,名義有名分、身分、資格的意思。據韓丙民介紹,名義的意思就是記載已逝祖先的名字,記載已逝祖先的輩分。在實際的服侍(供奉)時,稱其為祖宗軸,在畫或者賣時,習慣上說是名義。新年到來之際、家族祭祖之時,將“祖宗軸”打開懸掛配房,或者在主房的山牆上,並擺好供香與祭品,一個家庭式的簡易祠堂就誕生了。

(二)“祖宗軸”——敬祖文化的民俗形式

年畫藝術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傳承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年畫在上千年的發展中都一直是最貼近百姓生活,為百姓服務的藝術形式。在傳統農業社會,年畫是普及文化的載體,信息量大,直觀形象,代表了中國傳統社會基層民眾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可以說年畫表現了民眾最本真的生活態度。“年畫在風俗習慣上衍生出多種文化現象,在其表層表現為民俗的物化、行為化,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顯形事象;它的深層則是人以及人組成的群體長期積澱而成的心理習慣、思維方式和觀念模式,進而成為社會群體內部的精神訴求——信仰。”[1]“祖宗軸”最直接地反映了傳播地域百姓的精神信仰,蘊涵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精神。

“祖宗軸”的畫麵圖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家景,家景類的圖案是以建築物崗岔樓、牌坊等為主;另一類是墳景,墳景類的圖案是以樹、山為主。均配有鬆、柏、竹、鶴、壽、祿等圖案或符號,象征著長壽延年和繁榮興盛。香爐、供桌、蠟台等也被搬到“祖宗軸”的畫麵中去顯得肅穆、靜謐。山水、牌坊和高高的台階把自己在現實中的期許都搬到軸麵上,盡量使其盡善盡美,顯得闊氣和排場,又寓意祖先已升入天堂。畫麵色彩以黑色為主色,莊重而肅穆。“甚至古代認為‘玄’為天色,天子祭小祀穿‘玄衣’,戴‘玄冕’為禮服。主持祭天之官為‘玄官’,祭祀用的水為‘玄酒’。”[8]整幅畫莊嚴大方,寧靜祥和,這樣的理想化的升平景象,既表示對先人的虔誠和追思,又張揚對家族興旺的期待和祝願。

“祖宗軸”被請(買)到家中時,軸上長方形空格(當地人稱“筆筒”)需要根據家族的具體情況填寫,一般選取族內德高望重又擅長書法的人執筆。每在軸上長方形空格內記載先人排位時,男人名字前要寫上先考,表示尊重,同時還要寫上諱字,女人一般隻寫姓氏,姓氏前要寫上先妣。家中已逝的人都要按照輩分的順序填寫,先寫輩分高的,在“祖宗軸”上的空格中填寫的原則是“先上後下、先中間後兩邊、先左後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