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不僅有著十分悠久的曆史傳統,更重要的是它還有著極為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容。按照傳統,春節的節期來自遠古的“臘祭”。古史文獻記載“臘,歲終祭眾神之名”。無論是敬天祭祖還是合家祭祀,其中祭典都是十分莊嚴肅穆的事情。以前的風俗是先到自家的祖墳上去請祖先回家過年,然後再懸掛“祖宗軸”。現在是在年三十的上午9點到10點之間直接掛軸,如果年三十掛軸時間早在9點之前,表示請長輩回家心切。掛軸表示過年的時候叫去世的老人回家過年,一家團圓,以表示對長輩的敬仰和懷念。掛軸時,本族各家的成年男子都要在場,同時通過祖宗軸向小輩介紹去世長輩的輩份排列和長輩的名字及其主要生平事跡,並教育小輩不要忘根、要繼承祖德、牢記祖訓。掛軸的時候要擺供品,燒香、燒元寶,燃放鞭炮,並口念福詞,以“請”字為主,示意要把去世的親人請回家,同家人一起過年,享受人間之幸福。“祖宗軸”懸掛好後,開始擺供品,供品的多少也是根據家境情況自己安排,可以是水果、熟肉、菜、麵駝(油炸的麵製品,相當於油條之類的東西,但不是長條形狀)等,要把這些供品放在碗中,一般最少也要擺四碗,多則不限,但擺放的碗數要成雙數,還會在碗的兩旁擺兩個棗花饃。還要點上供香和蠟燭,供香和蠟燭在除夕之夜要一直亮著,寓意吉祥。
新年的初一早上,男女老少天不亮就起床,先到自家服侍(供奉)祖宗軸的地方對著軸磕頭,表示給列祖列宗拜年了,然後再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會給小輩男子倒杯酒或者發根煙,給小孩發幾顆糖或者核桃等一些食物,同輩見麵互說“新年好”。給自家的祖宗軸磕頭後,就會到同族和村中輩份比較大的人家中磕頭。初二上午出嫁的姑娘會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也要到祖宗軸上磕頭。
到正月十七下午4、5點鍾,年節已過,人們開始新一年的耕作,所以要把祖宗軸收起來,把老人送回原地安息。收軸的時候仍然擺供品,燒元寶紙,拉鞭,並口念祝語,以“送”字為主,示意老人走好。收祖宗軸時,主要當家人(指長子、長孫)在場,早些年還要攜子孫一同送到墳上,在墳地要拉鞭,燒元寶紙,點焰火,以示紀念,讓老人安息。
二、敬祖文化的當代表達
英國學者雷蒙德·弗斯曾言:“今天世界上的多數民族,甚至是最不發達的社會的民族,都與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發生某種積極的聯係。”[9]更準確的理解,多數情況下這些“聯係”是效仿。在整個全球化過程中,正如西方的經濟是強勢的一樣,西方的文化也一直被視為主流的、文明的、優勢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所謂的全球化的意思即西化。如果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也全盤西化,其結果將是十分可怕的。相信不論是在哪個時代,我們都需要那一份心靈的安全感。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身世,個人和民族都要有身世感,一個人要知道自己從哪裏來,才清楚自己是誰、將來如何。馮友蘭曾說:“行祭禮並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隻是祭祖先的人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10]我們是通過那些儀式帶來的敬畏、溫暖和快樂,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更好找到心靈中那一條回家的路。
(一)敬祖文化的多元形式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祭也相應出現,但發展勢頭並不樂觀。“據調查,他們中的許多不選擇網上祭祖的原因是,故去的親人都不曉得如何上網,早年故去的更是不知網絡為何物。他們相信祭拜活動的一舉一動都是在故去的親人眼中,所有的祭品親人也一定能夠受用。通過祭拜寄托哀思,不僅是懷念那麼簡單,而是生者與逝者在心靈上的一次溝通。由此可見,祭拜先祖的儀式,經過數千年的流傳,已經深深地積澱到人們的血脈中,人們堅信,隻有通過祭祖儀式,才能表現出對逝者最大的懷念與尊重,那可視的一縷輕煙,才是最好的寄托。”[7]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大批農民成為市民,祭祀祖先的傳統也逐漸融入現代新農村和城市生活,在不同層麵上逐步形成了和諧的祭祀文化氛圍,甚至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許多祭祀禮儀的創新,以適應當前社會壓力之下人們的心理需求。比如,在鬼節之時,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會有許多人在路口用燃燒冥紙的方式,追憶、憑吊自己的祖先和已去世的親人,這種形式既經濟、方便,又能舒解生者的哀思,撫慰生者的精神世界,對社會和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公祭,象河南新鄭每年一次的祭祖大典,由地方政府主持,國家支持和參與,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的上萬名代表參加祭祀。公祭是一種文化傳統,也是當代的文化創新。既保留曆代傳承的良好儀規,加入了相應的現代禮儀,對全民族尋找文化根基,發揚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以及對民族複興大業和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
生存方式的改變勢必會使許多傳統樣式產生流變或者徹底消失,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文化信仰的消失,更不意味著文化精神的徹底失憶。“在古代和現代的不同社會裏,有許多習慣和風俗都殘留有某些圖騰時代的遺跡。”[11]祖先活著是人,死了是神,無論生與死,都會庇佑後人,這是人們內心深處的信仰,它不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化,因為它不需要科學來論證它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它是人們精神上的信賴。豫北滑縣“祖宗軸”就是祭拜祖先神靈的一種年俗表達,是中原人民祖先崇拜的真實而生動寫照。“祖宗軸”可以把龐大的祖宗世係明晰地呈現在族群麵前,個體家庭隸屬家族,不同家族又可能溯源於同一個祖先。“祖宗軸”給人的身世感、歸屬感是沒有其他形式能夠替代的,也許這也是在其它年畫類型日漸式微的今天,在年味日漸淡薄的今天,“祖宗軸”信仰不但有著活態的傳承,而且成為族眾團聚的紐帶。由血緣派生出來的宗族關係規約著每一個家族成員,形成穩定而和諧的秩序。人們“深信祖先的靈魂仍然存在,並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對後代的生活產生影響”[12]。“祖宗軸”的祭拜時間是在過年之際,它融合了對先人的思念、敬仰、同歡與團聚等多種心態的家族精神,同時企求先人的恩賜與庇佑,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財源廣進,更希望多子多孫。
河南滑縣地處豫北平原,古老的黃河在很久以前流經滑縣境內。滑縣位於中原地帶,一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中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原始社會,祖先們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黃河農耕文明。神農氏(當地稱為田祖)是中原地區黃河流域有著重要影響的農業始祖神,“不過若幹原始的自然神,因為圖騰式崇拜傳說既久,既誤會為人類的祖先。而另有一部分的民族祖先與政治領袖,留下一些有益人類的功烈,後世子孫又或尊之如神祗:於是人神混雜,傳說悠久,在先秦史料裏早已分辨不清。秦漢以後的學者就先秦所傳說的故事,添枝畫葉,一例渲染成似神非神、似人非人的人類祖先。”[13]傳說,在盤古開天辟地之時,田祖神農氏是農業的始祖,植物能否食用,全靠田祖神農氏先來嚐試,如果有毒,他用手握住頭上的兩個角吐出即可,如果沒有毒,他便引領百姓耕種,所以民間有“神農氏嚐百草”之說。神農氏教人播種五穀,這才產生了農耕文化和農業文明。神農氏在引領百姓耕種的同時,也創造和改善了當時的農耕條件,首創了耒、耜等農耕生產工具。
(二)敬祖文化的倫理功能
“縱觀人類文明史,祖宗崇拜是世界任何一個民族都曾有過的信仰。但是,具有獨特意味的是,當世界上一些民族的祖宗崇拜先後被抽象的至上神所取代後,中華民族卻一直頑強地保存著他們的祖宗崇拜,並把它吸納和融會在自己的宗教觀中”[14]。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崇拜祖宗的,“祖先崇拜”的習俗,在中國古代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固化為人們長期恪守的“禮”[15]。《禮記·大傳》雲:“上治祖彌,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尊尊”強調的是國家內部在“忠”的基礎上民眾對國家的服從與奉獻;“親親”強調的是家族內部在“孝”的原則下實現家族成員之間的和睦與團結,實現家族內部的孝道和對國家的忠誠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