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是實現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徑。如在“祖宗軸”前祭拜先祖時,子孫們要按照長幼、尊卑、親疏之序排列行禮,實現了從宗教儀式向道德禮製的轉化,使孝道由家庭道德升華為社會道德、政治道德。在中國,君王就是百姓的君父,臣民乃君王的子民,一切關係都是家族關係,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大家族。在這樣的道德文化熏陶之下,孝敬父母、友愛兄長和忠君愛國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實踐。
三、敬祖文化的當代價值
“一個民族的成員不僅共同參與一種文化製度,而且還共享一種文化製度,久而久之,也就會形成該民族的成員共同擁有的文化精神。民族之所以不同,不僅在於他們的生活條件不同,而且在於民族文化精神的不同。文化精神既是一個民族共享一種文化製度的結果,又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別的民族的重要標誌”[6]98。文化精神就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曆史文化實踐中,形成並且內化在這個民族主體中的穩定且特殊的信仰。在中國這個視祖先崇拜為國教的國度中,孝敬祖父母以及崇奉曆代先祖乃至中華民族共同的炎黃始祖,就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文化精神。中國的遠古先民,很早就創造了祭拜大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習俗,每當到了年尾他們就用農耕漁獵的物產作為供品,感謝大自然和祖先的恩賜,並企求降福於人間,幾千年來成為人們巨大的精神支柱,生生不息。
(一)敬祖文化有力地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祖先崇拜,固然如學者所說,以祈求本宗親屬的繁殖與福祉為目的,但其更重要的一項功能,是借儀式的手段,以增強與維持同一親團的團結性,加重親團成員對本親團之來源與團結的信念。”[16]新年到來,族內兄弟在大年三十之日共同懸掛一個“祖宗軸”,初一清晨共同跪拜一個“祖宗軸”,一起跪下叩頭之時,一種不自覺的團結——族內血親觀念就牢牢地樹立起來。“祖宗軸”上先人的名字象樹上的枝葉一樣分布,但關係的親疏也一目了然,難怪村民每每談到在“軸”前祭拜時,總會這樣說:“誰跟誰的關係近,一瞧這‘祖宗軸’就知道了。”長幼有序的規則、族群互助的氛圍,在這一拜之間建立與構築,也有力地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所以有“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的說法,“家和則國合”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是國家穩定,社會和諧的基石。
(二)敬祖文化有利於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敬祖文化的意義不僅在於祈福於祖先,而更多的在於明白我們自身。祭祀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又稱新鄭祭祖大典,滿足了億萬華人尋根、拜祖的虔誠心願,血脈的聯係通過對共同祖先的祭拜得到肯定和加強。戰國《竹書紀年》記載:“黃帝軒轅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就是今天的新鄭市,皇帝出生於此,他創造了燦爛的古代農業文明,被尊稱為“中華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祭祀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符號,成為建構民族自我身份的重要紐帶,推動了炎黃子孫“同根同源同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成為中華文明共同建設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對於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促進祖國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大業,具有無可替代的文化震撼力和情感凝聚力。
(三)敬祖文化明確地倡導珍愛生命觀念和意識
崇拜祖先這樣一種宗教觀念,實際上是一種人文主義的東西,它跟尊奉其他的神不一樣。尊重祖先實際上是尊重我們自己。”[17]豫北滑縣“祖宗軸”年畫上會寫有“大德曰生”四個字,《中庸》有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是一切之根本,對於每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存在,是天地間最大的德性。“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18]“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19]身體不僅僅是個人的,也是父母的,甚至是整個家族的,所以個體生命要重視和愛惜,要珍愛生命,愛護身體。
隨著社會的轉型,民俗熱情的消退使得年畫走向沒落,曆史記憶和民俗方式的瓦解,對年畫構成了終結式的衝擊。年畫產量萎縮,技藝失傳,甚至一些年畫中的含義已經無人能解。承載著深厚民俗和祭祖文化的“祖宗軸”是年畫中的一枝奇葩,憑借所持有的根基堅牢的敬祖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年畫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保護本土文化倡導文化多樣性,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促進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環境保護,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的共識。”[20]敬祖文化作為族群團結的紐帶,民族凝聚的橋梁,我們應該對其進行梳理和分析,對於其合理的價值成分應該加以利用和保護,或者進行新的詮釋,賦予其時代的新義,借以解決當代家庭中種種緊張的關係、身份認同的困境,這應該是我們對敬祖文化所應持有的正確態度。在文化複興的大背景下,客觀認識其當代價值,從個人的存在、家庭的幸福、國家的穩定到社會的和諧,再到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的提升,為中華民族的複興提供思想資源和民意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祖鯤.傳統年畫及其民間信仰價值[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6):120.
[2]趙新平.民初崞縣鄉村家庭的宗教信仰[J].晉陽學刊,2006(5):42.
[3]傅建成.論民國時期華北農村農民的家庭宗教信仰[J].曆史教學,1995(2):9.
[4]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M].程鋼,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30-33.
[5]斯圖爾特.中國人的文化與宗教[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23.
[6]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7]王 坤.“祖宗軸”研究[D].中國博碩論文庫,2008:8-9,38.
[8]烏丙安.民俗學原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263.
[9]弗斯.人文類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56.
[10]何處安放我們的祖先:春節迎神祭祖習俗[J].文化月刊遺產,2011(2):26.
[11]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2002:130.
[12]吳效群.巫覡化:中原民間文化的底色[J].學習論壇,2006(1):61.
[13]丁 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3.
[14]左亞文.中國人的祖宗觀念及其現代闡釋[J].學習論壇,2008(9):58.
[15]馬先彥.“祖先崇拜”與“禮”[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39.
[16]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133.
[17]龐 樸.論中國傳統文化[A].中國文化書院講演錄:第一集[C].北京:三聯書店,1988:83.
[18]孝經·開宗明義章[A].黃道周.孝經集傳[C].四庫全書本.
[19]大戴禮記·曾子大孝[A].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Z].北京:中華書局,1983.
[20]李誌剛.論武強年畫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J].美術,2006(11):126.
責任編輯 莫仲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