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進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建設(1 / 3)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進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建設

文化·曆史研究

作者:黎麗

摘 要: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是廣西重點打造的三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該區域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風情淳樸濃鬱,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富集。要不斷豐富該區域民族文化的內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將民族文化與旅遊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實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戰略,促進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廣西巴馬;民族文化;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1-0125-04

從文化的角度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被稱為旅遊的靈魂。因此,在發展國際旅遊區過程中,民族文化將是最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因素之一。2013年,廣西開始實施“旅遊興桂”戰略,以巴馬瑤族自治縣為核心的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以下簡稱“長壽養生旅遊區”),被正式列為全區重點打造的三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其行政區劃包括河池市轄區的東蘭、巴馬、鳳山、大化、都安、天峨等六縣(自治縣)。該區域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風情淳樸濃鬱,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富集且品位高。如何進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價值,豐富該區域民族文化的內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建設好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的關鍵。

一、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的民族文化特點

長壽養生旅遊區的民族文化主要包含民族節慶文化、民居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醫藥文化以及民族體育文化等等。

(一)民族節慶文化豐富多彩。該區域的各民族在長期的生活積累中,形成了很多獨特的民俗節日文化,影響較大的有:一是布努瑤的“祝著節”。每逢農曆五月二十九這一天,都安、大化、東蘭、巴馬一帶的瑤族就會過“祝著節”,也叫“達努節”,以此祭祀他們的祖神密洛陀,不忘密洛陀創世功績。節日期間,布努瑤的族人便聚集在預定的場地一起跳銅鼓舞,鬥雞射箭,打陀螺,笑酒等。豐富多彩的文娛節目包含唱歌、點大炮、武術等等,欣賞性很強。二是壯族的螞[蟲另]節。在東蘭、天峨一帶流傳著久負盛名的螞[蟲另]文化。傳統的螞[蟲另]節從正月初一開始,曆時各地不一,有五至七天,有的長達一個月。節日活動程序有找螞[蟲另]、遊螞[蟲另]、祭螞[蟲另]、葬螞[蟲另],期間伴有跳螞[蟲另]舞、農事生產舞蹈表演、賽銅鼓、對山歌等等,節目豐富多彩,場麵熱鬧非凡。螞[蟲另]節方式之隆重、規模之盛大、時間之長久、形式之獨特,在中國少數民族節日活動中非常罕見。2006年6月,河池的壯族螞[蟲另]節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是壯族銅鼓習俗。壯族銅鼓習俗主要流行於東蘭、天峨、巴馬等一帶的壯族村寨,主要內容包含使用銅鼓、收藏銅鼓和使用銅鼓進行演奏、演繹。壯族銅鼓習俗世代相傳,薪火不斷。“廣西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項目於2003年被國家文化部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10個試點項目之一。“壯族銅鼓習俗”於2006年6月被列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是壯族“三月三”風情。壯族的“三月三”節日是長壽養生旅遊區最具風情的節日之一,每年“三月三”期間,壯族男女青年穿著民族盛裝自然聚集在一起,以歌交友,以歌傳情,歌聲曼妙,風情卓然,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二)長壽孝道文化悠久淳厚。長壽養生文化旅遊區的長壽文化源遠流長,清光緒皇帝欽命廣西提督為那桃鄉平林村鄧誠才題贈“惟仁者壽”匾牌等,都是長壽文化的縮影。當前,這些長壽文化對後人的孝道行為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意義,得到當地百姓的借鑒和傳承。在長壽養生旅遊區域,壯族、瑤族、漢族等自古以來流傳有“補糧續壽”的祈壽民俗,目的是子女晚輩為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祈求健康長壽。人上了年紀,生理官能衰減,免疫力下降,病痛增加,導致老人出現自己一生的“糧食”就要吃完的心理壓力。為了安撫老人,子女就會在老人生日或者是選定的良辰吉日,張羅為老人“補糧”,然後四麵八方的親戚就會從各家帶上糧食參加“補糧”儀式,讓老人的糧食不斷增加,表示其壽命因此不斷增加,從而讓老人消除心理壓力。現在這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改進,體現出各民族尊老愛幼的道德風尚,是民族民俗文化與精神生活和諧相融的體現,已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當前,這種孝道文化,已得到外界的高度關注,形成了其獨特的影響。

(三)民族民居文化個性突出。在當前全世界興起“民宿”旅遊熱潮之際,獨特的民居建築,使長壽養生旅遊區完全具備了發展民宿旅遊的條件。在長壽養生旅遊區內,最具代表性和影響較大的民族村寨有巴馬的巴根瑤寨、鳳山的夢娥瑤寨、大化的“天下第一弄”甘房瑤寨等等。巴根瑤寨位於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北部的東山鄉,民族建築風格保存較好。2010年2月13日(大年初一),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來到巴根瑤寨,在具有鮮明瑤族風格的圓形銅鼓樓裏,與大家一起敲銅鼓。村寨的濃鬱風情和村民的熱情洋溢,讓總理在喜悅中提筆寫下“山青水秀生態美,人傑地靈氣象新”的對聯,表達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美好願望。如果將巴根瑤寨、夢娥瑤寨、甘房瑤寨和弄歪瑤寨等民族韻味濃厚、民族特色鮮明的民族村寨,配上奇妙的民俗風情表演,必將使整個村寨的吸引力得到倍增,成為當地發展鄉村旅遊的一扇重要窗口,吸引更多的遊客觀光、駐足。

(四)民族服飾文化工藝精湛。編撰於道光八年的《慶遠府誌》記載:“壯女作土錦,以棉為經,以五色絨為緯,縱橫繡錯,華美而堅”。“東蘭壯女能作花巾,或花草或人物,或鳥獸或字,巧者折而數之,配以機軸,織成宛然”[1]。所以,該區域的民族服飾既有悠久的傳統,又有靈巧的技藝,彌足珍貴。除了壯錦、刺繡和壯族服飾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深遠的影響之外,番瑤、藍靛瑤的服飾也是全國少數民族服飾百花園中的絢麗瑰寶。尤其是巴馬番瑤的刺繡精品“哈西”(意為五彩米星額頭案的錦帶),圖案絢麗燦爛、式樣獨具匠心、工藝精湛絕美,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1995年4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薑春雲到巴馬視察時,壽鄉姑娘就手捧聖潔的“哈西”敬獻薑副總理和隨行人員,得到了很高讚譽。另一方麵,該區域的民族手工製造引人注目。除了銅鼓鑄造具有悠久的曆史外,都安的藤編工藝,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民族工藝品牌。都安瑤族自治縣的壯、瑤等民族,自古以來,利用大石山區盛產的竹、藤、草、芒等有韌性的特點,編織成栩栩如生的貓、豬、羊、牛等名目繁多的民族工藝品。如今,這些融欣賞、實用、收藏於一體的工藝品,遠銷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