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族飲食文化特色鮮明。在長壽養生旅遊區,飲食養生文化曆史悠久,習俗多樣,特色鮮明,並得到迅速發展,成為當地一項重要產業。該區域各民族在飲食習俗方麵具有多樣性。長壽養生旅遊區各區域、各民族的飲食習慣,通過千百年來的演變,已形成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飲食習俗。而且,在飲食口味上具有原生態性。唐朝劉恂《嶺表錄異》早已記述過嶺南各民族有用羊、雞、豬等連骨熬製的鮮美濃湯。後來,《慶遠府誌》記載:“瑤人常以牛羊腸髒略擺滌,作羹以饗客。客食既,則大喜,號‘不乃羹’”[1]。這就是原生態的羊癟(又稱百草湯)。其實,豬、羊、雞活血以及牛、羊癟等,都具有較高的藥用保健功能,可以刮粉塵、清喉潤肺、滋陰補養、敗火、健胃消食、避寒消暑、潤肺滋肝等,是長壽養生的秘訣之一。同時,該區域經過長期飲食證明,許多當地出產的食品成為天然的綠色養生食品。如山茶油和火麻油,都是區域內長久以來的主要食用油,具有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脂、抗氧化以及調節免疫力等功能,被譽為“長壽油”。
(六)民族醫藥文化奇妙有效。該區域內的壯、瑤等都有悠久的民間中草藥和壯醫、瑤醫曆史,擁有傳統的民族傳統醫藥保健文化。曆史記載,自古以來,紅水河流域的壯族,就用刺、刮、灸、燒、浴、按摩等手法醫治疾病,具有藥物所不及的療效。經過不斷演變,那些療法已成為現今壯族、瑤族的經筋推拿、藥線點灸、藥物竹罐、瑤藥泡浴等醫藥特色保健技術。
(七)民族傳統體育魅力無窮。長壽養生旅遊區內的民族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展示出各民族熱情、奔放、淳樸的良好品質。影響較大的民族文體活動有:瑤族射弩、壯族板鞋舞、瑤族猴鼓舞、壯族打扁擔等等。瑤族射弩主要集中在巴馬、東蘭一帶,從宋朝時期就記述有巴馬瑤族群眾用弩狩獵、防盜,每年春節、祝著節和其他喜慶活動,都要舉行射弩比賽,後來射弩逐漸成為瑤族的一項體育活動,1982年,射弩首次被列為廣西少數民族運動會的表演項目,1986年定為比賽項目;壯族板鞋舞發源於明朝嘉靖年間的紅水河流域,從為嚴明軍紀、提高戰鬥力的軍隊訓練演化而來,采用“板鞋武術”的三人為組、五人為隊,既講究動作優美,又講究板鞋跨步平衡,具有“同登、同跳、同砍、同刺、同上、同下”的美感;壯族銅鼓舞,主要流行於東蘭紅水河流域,由銅鼓組、竹杆組、舞蹈組三個方塊組成,整個舞蹈過程有分各組進行,也有交遞組合,融民族性、娛樂性、觀賞性於一體;瑤族猴鼓舞是東蘭、大化等地布努瑤民族紀念先祖、求果實豐收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寄托,有敲銅鼓、打大鼓、叼銅鼓、舞猴棍、戲竹筒、舞竹篩、耍花棍等環節;壯族打扁擔,現流傳於都安縣境內,曆史悠久,唐人劉恂所著《嶺表錄異》亦有記載。人數以雙數敲打,多少不限,每人各執扁擔一條,圍於一條長凳兩邊(或長木板)按傳統的點子節奏互相擊打,時而扁擔打扁擔,時而扁擔擊凳麵,場麵十分壯觀。
二、進一步豐富民族文化的內涵,形成民族文化品牌效應
(一)挖掘整理,規範有序。當前,長壽養生旅遊區的民族文化還處於零星分布、各自為陣、粗淺開發、管理無序的狀態,在打造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行動中,豐富民族文化內涵、整合民族文化陣容、規範民族文化狀態,是當務之急。迅速做好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要通過進一步規範以東蘭為核心的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使之上升為“國家級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朝著良性發展;要對區域內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歸類整理,積極申報一批國家級和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培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形成完整體係,擴大影響;要整理和撰寫一批民族文化係列書籍,整理和編創一批民族原生態音樂,整理和改編一批民族原生態舞蹈等等;要對現存的民族民居、民族文物實施保護和修整;要建設一批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示館,搶救和保護代表性民族文化項目;要對民族傳統醫藥進行研究整理、繼承發揚;要對少數民族體育進行改進、包裝,與現代元素融合,增強吸引力和參與力。要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把散落的民族文化形成整體,使民族文化從自生自滅狀態向有效保養狀態發展,從無序使用朝著有序開發邁進。高起點、高標準編製和實施《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發展規劃》,編製《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民族文化產業項目投資指南》,對民族文化進行全方位的整理、推介,重點介紹民族文化產業項目開發優勢,對核心產品、運營團隊和綜合效益進行有效分析,盡可能地吸引外來投資。
(二)開發演繹,合理利用。要用開放的眼光、創新的手段對民族文化實施保護與開發。一是要對民族文化進行必要性開發。要結合民族文化元素對景區景點的文化設施進行恢複重建,恢複民族文化的原貌和生氣。例如,可以在巴馬、鳳山、都安、大化一帶,按照民族居住的原貌,重點打造一批民居建築,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進行有效結合,融入民族傳統體育元素等等,大力開展瑤族的“尋根之旅”活動以及發展“見學之旅”;可以在天峨、東蘭一帶,在原有的螞[蟲另]節基礎上,結合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豐富螞[蟲另]的文化內涵,提升《螞[蟲另]舞》的現實意義,打造一個世界性的民族文化實景演出節目。要通過各種方式,建設和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和代表意義的民族村、民族風俗節目,使之成為吸引遊客的重要一環。二是要開發與民族文化相關聯的產業項目,增強綜合輻射力。比如都安瑤族自治縣,在配套打造“中國布努瑤文化旅遊勝地”中,可以利用境內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縱橫的地下河水係、保護完好的濕地資源及紅渡石花、龍頸銀灘等旅遊資源與布努瑤的盤王節、祝著節以及婚宴山歌等民族文化資源結合,形成優勢項目,主動融入到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建設中。三是要打破縣鄉分割、各自發展的模式,增強全局發展的影響力。各縣市區的很多民族文化並非為當地獨有,像瑤族文化、螞[蟲另]文化、銅鼓文化、山歌文化等等,都覆蓋了很多區域。除了長壽養生旅遊區各縣的民族文化需要整合,六縣周邊的民族文化資源也要整合,實行區域側重,避免遍地開花,形成整體保護、開發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