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強化外宣,打響品牌。實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戰略,要依托各級宣傳媒介,增強民族文化的宣傳力度,使長壽文化等民族文化品牌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廣泛的影響。要將民族文化產品的市場瞄準國內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帶以及東盟國家,走一條“立足廣西、走向全國、打入世界”的戰略步驟。組織實施“河池銅鼓民俗文化(上海、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東莞)推介周”、“巴馬長壽文化產業香港、澳門宣傳推介係列活動”、“紅水河流域奇石文化赴京演展宣傳係列活動”等大型文化宣傳推介活動,並力爭在世界性的文化比賽中宣傳河池民俗文化,從而增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在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親臨河池觀光攬勝的基礎上,吸引文化企業入駐河池進行文化產業開發,推動河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三、將民族文化與旅遊產業進行深度融合
文化與旅遊的結合,是當前文化和旅遊業共同發展的趨勢。尤其是具有原生態的民俗風情文化,是拉動旅遊業發展的關鍵一環。河池得天獨厚、別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是打造長壽養生旅遊的優勢所在。因此,要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將民族文化與旅遊進行深度融合,實現穩健發展。
(一)將民族文化融入旅遊景區(景點)打造之中。長壽旅遊的最大吸引力,就是人們對長壽養生的向往,對長壽養生神秘麵紗的憧憬。我們在打造長壽養生旅遊區過程中,除了在當地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外,更要注重打造旅遊景點,必須讓長壽養生旅遊區的一景一點、一草一木、一人一品都富有民族文化尤其是長壽文化元素。重點從生態、人文環境去打造和開發養生景點景區,並通過影視技術、文字資料、圖片寫真、長壽文物、長壽食品、長壽紀念品、長壽健身運動操等形式,滿足人們對長壽探秘的心理需求,從而形成更具魅力和影響力的天地和諧、山水和諧、社會和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長壽養生文化品牌。同時,要開發建設以休閑養生旅遊為主、景點觀光和文化體驗旅遊為輔的旅遊線路,注重民族文化生態村的生活風俗、習慣和傳統的建設,以壯、瑤族村寨的自然生產和生活以及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與純美、生態的自然風光相結合,設計一條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相互交錯的旅遊線路,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以及傳統生產模式等融入其中,使遊客能與當地居民自由交流,甚至親身參與體育活動和勞動生產,增強旅遊吸引力。
(二)將民族文化融入旅遊產業(產品)開發之中。要大力開發具有民族元素的旅遊產業、產品,把旅遊產業、產品與民族文化結合,提升內涵和價值。一是集中生產加工民間民俗文化工藝產品。將民族服飾、壯錦、銅鼓、藤編、舞獅、射駑、鬥雞、繡球等各種民間藝術工藝產業擴大規模,生產壯族螞[蟲另]節、瑤族祝著節等各類節慶日的民俗器皿,擴大香豬、五色飯、長壽宴等名吃特產,等等。特別要強調遊客的參與性,進而增強旅遊基地的吸引力。民族工藝旅遊產品,不僅可以在本地旅遊區進行銷售,還可以延長銷售鏈,向桂林以及全國甚至是海外旅遊市場進軍。二是擴大長壽養生食品加工和餐飲業。可以抓住當前人們飲食偏重於高脂肪高熱量,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多發的現象,利用香豬以及山茶油、火麻等特色動植物,結合民族飲食文化,著手打造長壽養生食品品牌,走品牌化、規模化、循環化發展路徑。要充分利用野菜、河魚等健康綠色食品的清淡可口型長壽養生特色美食,形成長壽養生餐飲品牌,大力宣傳和推廣,拓展成連鎖機構,形成一個強大的長壽養生美食市場。三是發展長壽養生藥品產業。要抓住廣西實施“壯瑤醫藥振興計劃”的有利時機,按照《河池市壯瑤醫藥振興計劃(2010-2020年)》,從強化預防保健、完善服務體係、提高泡製水平、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繁榮壯瑤醫藥文化等入手,積極發展壯醫經筋推拿、瑤藥泡浴等傳統民族醫藥保健項目,形成種、產、供、銷以及養生保健服務一體化產業鏈條。要重點推進壯瑤藥材生茶基地、巴馬壯瑤中醫院、東蘭養生健康壯瑤醫藥綜合養生園、壯瑤醫藥康複療養中心等健康產業項目,創建休閑保健與康體療養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模式。
(三)將民族文化融入旅遊文化(文娛)消費之中。在旅遊消費環節中,文化活動、文藝娛樂消費是重要一環。在推進旅遊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主動打造民族文化觀摩表演基地,形成品牌,增強硬實力。要按照“總體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在逐年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通過多元化投資、融資,有計劃、分步驟地在城區建設民族歌舞劇院、民族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打造具有濃厚民族風情的文藝節目。可以參照《印象劉三姐》等方式,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夢巴馬》和瑤族歌舞劇《格魯花》等的基礎上,繼續整合特有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進一步提升本土創造能力,以集中展示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山歌、舞蹈、民情為核心,重新排演大型民族音樂舞詩《銅鼓》,推出《密洛陀》、《板鞋舞》、《螞[蟲另]舞》等一批體現地方特色的高檔次精品劇目、綜合性文化娛樂舞台節目以及大型民族文化劇目,使民族文化的保護、展覽和演繹提升到新的檔次,形成特色品牌,成為發展長壽養生旅遊的新引擎。
參考文獻:
[1]慶遠府誌:道光八年輯(點校本)[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