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保衛探索真理的權利——在《國士——牟宜之傳》出版座談會上的講話(二?栆蝗?晁腦露???眨?(1 / 2)

大概是二〇〇八年在《牟宜之詩集》座談會上,我曾經談到了牟宜之詩作的“史詩”特質;今天我們又讀到了這本《牟宜之傳》,這應該是一本“史傳”。而史詩與史傳的背後,都有一種“精神”。我今天想討論的,就是“牟宜之精神傳統”。

作者將他的這本傳記,取名為“國士”,顯然是要強調牟宜之先生身上所體現的國士傳統精神——當然是一種現代國士精神。這使我想起了該書對牟宜之先生的另一個命名——“古典共產黨人”,這和“現代國士”應是同一個意思。我正是由此而想到對牟宜之精神傳統作這樣的概括:這是“中國古代國士傳統與革命傳統的有機結合”。

結合點在哪裏?牟宜之先生有一個自述:“我是絕對的擁護真理的人,我是純真的人,我能為真理而犧牲一切。”在古代,國士的“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常思奮不顧身,以循國家之急”,其實就是對真理的堅守與犧牲,即所謂“舍生取義,殺身求仁”。在現代革命中,就是《國際歌》所唱:“要為真理而鬥爭。”因此,我們所說的牟宜之先生身上集中體現的“國士精神與革命精神的統一”,就是兩條:追求、探索真理和為真理而獻身。

而我更要強調的是,這樣的精神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首先是追求和探索真理。鍾佩璋先生在為該書所寫的序言裏,談到牟宜之生活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是一個“國難,天災不斷”的時代。在我看來,今天我們依然生活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之中。盡管今天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與進步,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需要我們繼續探討。因此,我們今天還是要發揚探討真理的精神。

至於“要為真理而鬥爭,以至犧牲”,在今天的中國也同樣不合時宜,聽起來都有些怪誕了。在實用主義、實利主義、消費主義、犬儒主義盛行的社會氛圍下,為自己、為金錢、為個人名利而活著,已經成為“天經地義”的社會共識、一種常態;為真理而獻身,反而顯得可疑:不僅國人皆側目而視,更有可能被視為“有礙穩定的危險分子”——這也是我們必須麵對的現實。

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在這裏討論牟宜之先生的精神傳統,就必須堅持兩點:一要繼續探討真理——這是我們作為公民的權利;二要倡導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這是我們作為知識分子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我們的討論還可以深入一步:牟宜之先生身上所完整體現的“國士傳統”與“革命傳統”的有機統一,其具體內涵是什麼?在今天中國現實裏,有什麼意義?

先說“國士傳統”。在當今社會的“國學熱”裏,“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已經成為一種時髦語,人人都在講,似乎也是全民共識。其實不然。仔細追問,就會發現,在兩個根本問題上,就存在實質性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