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如何理解“國士傳統”,我們從儒家傳統中應該繼承什麼?牟宜之先生所堅守的,是舍生取義、殺身求仁的傳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風範,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而另一些獲得權力支持的學術明星,則大肆鼓吹“心靈雞湯”、“安貧樂道”,要人安心做奴才。這是兩條針鋒相對的傳統之路,何去何從,正考驗著當今的中國知識分子和國民。
其二,如何對待傳統?牟宜之先生把傳統精神融入心中,化為血肉,身體力行,成為終身操守,絕不合流,即使不得誌,也要獨行其道;另一種態度,就是把傳統當作意識形態的工具,或將其商業化和娛樂化,並不準備實行,不過當作一個新招牌,自欺欺人而已。問題是像牟宜之先生這樣的老老實實學傳統、繼承傳統的人越來越少,隨處可見的卻是魯迅說的把傳統當做“敲門磚”的“聰明人”。這是真正令人痛心與難堪的。
更嚴重的分歧,或許是存在於對“革命傳統”的評價與態度上。
如這本傳記作者所說,在當今思想文化界,存在著一種對革命傳統的意識形態的“馬後炮”式的批評,以“曆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報以譏諷”。在所謂“民國熱”裏,民國甚至蔣介石的“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一黨專政被恣意美化,反抗國民黨獨裁的革命者反而被認為是“誤入歧途”。在這樣的思潮下,牟宜之的人生選擇和道路,就隻剩下“教訓”了。
問題的複雜性還在於同時存在著另一個分歧:承不承認中國革命發生了一些異化,對其中的曆史教訓應不應該進行反思?牟宜之的“同步批判”傳統應不應該繼承和發揚?現在有一種頗為盛行的說法:反思革命,就是“曆史虛無主義”。
在我看來,牟宜之所代表與堅守的“革命傳統”,是有兩個側麵的,一是“堅持革命理想”,一是“反思革命”。這正是牟宜之精神傳統最為獨特、可貴之處。現在,這兩個方麵,都遭到了挑戰:一方麵是以曆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否定革命理想,另一方麵則是以“反曆史虛無主義”的口號否定對革命的反思。兩種傾向的交織,就使得我們今天討論“如何看待和對待牟宜之所代表和堅守的革命傳統”問題,顯得特別的困難與複雜。這本身也特別具有挑戰性。
但正是這樣的挑戰性,構成了這本《牟宜之傳》的特殊價值。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九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