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13·1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解說】
1.這是《用間篇》第一章,是講使用間諜對於取得戰爭勝利的必要性。作者的思路,也即所作的論證是:打仗花費極大,目的就是為了取得最後勝利;隻有知己知彼才能取得勝利;而要知彼,即獲得敵情,不能走別的途徑,隻能依靠了解敵情的人,那就是間諜;所以間諜工作很重要,在這方麵吝嗇爵位和錢財,(結果導致戰爭失敗,讓一切花費付諸流水,)那簡直是殘忍不仁,決不是明君賢將的作為。——應該說,這是講得入情入理的。問題是:這不過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作為一部兵書專論間諜一情報工作的一篇,用這樣的意思開頭,是否太膚淺了?
2.“七十萬家”以前的話,是講戰爭勞民傷財:“公家之奉”是指國家也即“公室”的開支(“奉”同“俸”,俸祿義);“內外騷動”是說戰爭必然造成社會動蕩不安(“內外”是指家庭內外,借指舉國上下、整個社會);“怠於道路”是狀寫戰爭期間,後方的人為前方供應糧草軍需在路上疲於奔命(“怠”,疲困也);“操事”是“從事正常事業”的壓縮,此處自是特指從事農業生產(“操”是“操辦”的“操”,從事義);說“七十萬家”,是因為當時實行的是井田製,一人被征入伍,會有七家人的農活受到影響。——接下直到“故”字為止的幾句,很好懂,隻需知道:“相守數年”相當於“同敵人鏖戰持續好多年”(“守”是守衛義);“愛”字是愛得至於舍不得、吝惜的意思;說“百金”,是要同“日費千金”相比,以突顯間諜工作的花銷在軍費中所占的“份額”其實是很少的;“不仁”自是說缺乏愛心、不仁慈,但這裏是用以提示,為了節省這一點小錢就不抓間諜工作,將會導致戰爭失敗,使得民眾、國家的努力前功盡棄,終於遭受極大的災難;三個“非”字句可翻譯為:不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好將領,不是真正效忠君主的好宰臣,不是穩操勝券的優秀軍事家(這三句當是針對將帥都希望留下這三個“美名”而發)。
3.“故”字以後的話,是先正麵說,即使是明君賢將,取得戰爭的勝利也是靠的“先知(敵情)”,亦即間諜—情報工作做得好;然後指出,要先知敵情,不能靠三個傳統方法,隻能走“用間”這條路。很明顯,這幾句話表明,此章乃是《用間篇》的緒論。——注意:①“動而勝人”的“動”,是“隻要一出動部隊”的意思,“而”字相當於“就”。②“成功出於眾”,是說他們取得勝利(“勝人”)常是超出眾人意料的。③整個“故……者,先知也”,是個判斷句,“者”字相當於“……的原因”。④“先知者,不可……,必……”,這裏麵的“者”字是表示假設關係,所以“先知者”是“若想要先知”的意思。⑤兩個“取於”是“從……得知”的意思;“知敵之情者”是前頭那個“人”字的同位語,中間可用“亦即”二字連接。
4.“象於事”和“驗於度”何意,說解雖多,我都不敢苟同,但尚未能得到自己滿意的解釋,隻有一個傾向性的想法:“象於事”的“象”是用作動詞,故是憑著事情的表麵現象去做判斷的意思;“驗於度”的“驗”有憑證義,此處也是用作動詞,故應是憑靠、根據的意思,“度”是指忖度、推想,因此,“不可驗於度”就當是說:也不可以僅僅依靠主觀猜測和推論下結論。
【辨析】
1.三個“非……也”句,一般認為都是針對為將者而言,即從義理上說,三個“非”字前都省去了主語“這種將帥”。但第三句,陶著譯作“這樣的國君,不是能打勝仗的好國君”,顯然,譯者是把“勝主”的“主”理解為“君主”了。這自然也有可能,隻是這一來,三句話的句式就在實際上不一致了。我以為,在原作者那裏,“將”、“佐”、“主”三字都是及物動詞當名詞用了,即在他心中:“人之將”就是“將人者”,“主之佐”就是“佐主者”,“勝之主”就是“主勝者”;因此,這個“主”字乃是主持、掌管的意思,“主勝”相當於今天說的“穩操勝券”;再考慮到“人之將”和“主之佐”都含褒義,是將帥希求得到的好評價,將“非勝之主”翻譯為“不是穩操勝券的優秀軍事家”,應是比較可取的(郭著和黃著分別譯作:“就不是勝利的主帥”、“不是勝利的主宰者”)。
2.“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是一個判斷句,其中“成功出於眾”一語,郭著、陶著、黃著的譯文分別是:“成功地超出眾人”、“成功超出於眾人之上”、“功業超越普通人”,我以為都理解錯了:這裏,“成功”就是指的“動而勝人”,而不是另指別的什麼成功、功業;因此,“出於眾”也就不會是“超出眾人或普通人”的意思,加這五個字,是要同時說明“動而勝人”之不易,和人們為之驚奇,並為後麵點明其原因就是“先知”做鋪墊。所以,我認定“出於眾”乃是說:還常常出乎眾人意料之外。
3.“不可驗於度”,郭著注釋為:“不可驗證於天象星宿運轉的‘度’”,陶著說:“驗於度:指以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來占卜吉凶禍福。驗,應驗;度,度數,指星宿的位置。這是古時候的一種迷信。”這是古代注家傳下來的說法,現代注家因襲了,黃著也不例外,李著更是長篇大論地作介紹。但我將信將疑,因為我認為,敵情到底怎樣,這在多數情況是個簡單的事實問題,容不得含混的回答,又極易而且很快就會得到明確無誤的檢驗,容不得“提供者”的爭辯;因此,對這樣得來的情報,使用者一定不放心,怕誤事,提供者其實是很心虛,不敢負責的;所以在戰爭中實際上大概不會有人這樣搞情報的。既如此,孫子還有什麼必要特意提出來,叮囑人“不可這樣搞”呢?當然,你說:正因為這樣得到的情報不可靠,孫子才如此囑咐呀!我也無言以對。
4.馮友蘭先生下麵這段話中提供了他對三個“不可”句的理解,和他對於這段話中體現的孫子思想的評價:“《孫子》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用間》篇)就是說,既不可靠鬼神,也不可靠事物的表麵現象,也不可靠主觀的臆測。在他看來,天不過是‘陰陽、寒暑、時製’(《計》篇),與地一樣,都是物質性的自然物,它隻是決定勝負的客觀條件之一。這一唯物主義的真理在兩千多年前,就能明確的提出來,確是難能可貴的。”
【譯文】
孫子說:隻要是興兵十萬,征戰千裏的戰爭,百姓的耗費和國家的開支,就要每天都達到千金,並且還會使得社會動亂不安,後方的人為前方運送糧草軍需等物資,常常在路上疲於奔命,不能正常從事生產的人家,會多達七十萬戶。這樣鏖戰持續多年,就是為了有朝一日終於獲得勝利,如果竟然為了節省一點開支而在間諜工作方麵吝惜爵祿和經費,以致因為不能掌握敵情而導致戰爭失敗,那就真是不仁到極點了。這種人決不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好將領,也不是真正效忠君主的好宰臣,更不配稱為穩操勝券的優秀軍事家。要知道,明君和賢將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他們的取勝還常常出人意料,乃是因為他們總是事先掌握了敵情。要想事先獲知敵情,不可以靠求神問鬼,不可以隻憑看到的表麵現象,不可以僅僅進行主觀推測,而隻能依靠人,即真正掌握了敵情的人。
13·2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解說】
1.這段話不是前文的推論,頭上的“故”字是發語詞(相當於“夫”),其作用是把話題轉到間諜工作的做法上來。從後麵的五個名稱看,“有五”像是講有五類間諜,但其實是說“用間”有五,即是說:使用間諜有五條途徑(此“用”字是使用義)。就因為如此,列出的五“間”主要不是著眼於一類特工人員工作方式或任務等方麵的“共性”,而是指明一種間諜的來源,即怎樣“得到他”。但這又不是嚴格的劃分:標準不統一,後兩種不是根據來源命名。這裏,孫子不大講邏輯性了。他說,這五類間諜要是全部動用起來(“俱起”),發揮的作用將大得驚人,可說神妙極了,簡直堪稱國君克敵製勝的法寶。——“莫知其道,是謂神紀”,這兩句不好講,但大意是明白的,我上麵的概括不會有錯:從承接前文看,這兩句理當是申明說,“五間俱起”的綜合作用將是很大的,足以絕對保證“先知”;從領出的後文看,更明顯是這意思,否則,怎麼會說是“人君之寶”?據此我進而認定:這個“道”字是渠道、方法的意思,“莫知其道”是說:(要是五間俱起,)“先知”敵情的工作成果將會驚人,以至於誰都說不清究竟用的什麼方法了。所以接著讚揚道:那真可說是神仙辦的事,像是我們君主在使用法寶了。注意:在這裏,“莫”字是不定代詞,“沒有人”的意思;“其”字是指代“意之所屬”,即說話人和聽話人都存想得到的某事物(這裏自然是“總能又快又準確地先知敵情”這個事實);“神紀”的“紀”則相當於“事”(《禮記·文王世子》:“喪紀以服之輕重為序,不奪人親也。”其中“紀”字明顯是借作“事”字)。
2.接下五句是依次對五“間”作說明,前三個,可說是給出它們的“發生定義”,沒有深意,我隻提示一下:三個“因”字都是根據、憑借義;“其”字是指代該“間”原來的身份;“鄉人”是同“官人”對言,故必是指百姓(“因間”,在後文稱“鄉間”)。“反間”的定義是說:因為他原本是“敵間”,所以才用他來做我們的間諜,這種間諜就叫“反間”。——給“死間”下定義的方式是用的“描述法”:指出他的任務是在外麵製造特定內容的謠言(“誑”是欺騙、迷惑義,“誑事”即謠言),讓我方間諜傳給敵方間諜,結果使敵國的決策者獲得假情報。為什麼稱這種間諜為“死間”,又特意說他“為誑事於外”?我的想法是:這個“死”字是固定不動的意思,即“死間”是長期打入敵人內部,但任務不是在那“裏麵”搞破壞活動,而是為了獲取機密和針對其內容“在外麵”製造謠言,用假情報誤導敵人;這樣,他們就不易暴露,就可長期呆在“裏麵”搞情報了。稱最後一類為“生間”,以與“死間”對言,又說“生間”是得到情報後就回國去報告(“反報也”),可以證明這個解釋大概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