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草原之根的視野(1 / 1)

我與益東先生雖然同鄉同姓,但真正互相熟識起來還是緣於前些年他在北京學習期間的幾次交往。他在自治區一級領導崗位上長期負責畜牧業、扶貧、城建、環保、人防和民族宗教等領域的管理工作,在草原牧區的生活和工作經曆不僅為他奠定了起身基層、立足實際、把握區情的工作基礎,而且也為他開拓了吸收借鑒、學習思考、總結經驗的廣闊視野,這部《草原天道》即是他諸多具有代表性的精要論著之一。作為離鄉離土的學人,能夠搶先閱讀這部書稿已屬榮幸,應邀冒昧點評則感惶恐—雖然我的專業工作與草原民族息息相關,但是畢竟書齋與實踐存在著距離。

草原,是自然地理中最重要的生態環境係統之一,也是養育人類、推進社會發展的生態載體。人類從遠古的采集、狩獵,到畜牧、農耕,直至工業化的演進,動物產品(肉、奶、絨毛、皮革等畜產品)始終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料。不管是著眼於傳統牧民的遊牧,還是放眼於現代牧場的飼養,作者全麵梳理了草原畜牧業的發展脈絡,展開了從曆史到現實、從國內到國外、從區內到區外、從居家生活到國際貿易的視野。其宏觀曆史之追溯,揭示了人類社會畜牧業—牧畜業的走向;其見微知著之論理,體現了生產生活知識的提煉與總結;其廣博知識之運用,展現了草原—人—牲畜之間共生共榮的密切關係;作者運用其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豐厚的專業知識,聚焦於草原畜牧業和牧民生產生活的現代化途徑。

這是一部包含草原畜牧業曆史與現實、本土知識與國際經驗、理論認知與實證體察的著作,也是一部涉及草原生態保護、改善民生、食品安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增強畜牧業產品國際競爭力等諸多現實著力點的思考之作。從文中不難體味作者在長期領導工作中立足改革、盡忠職守、心係民生的情操。書中最新的牧區入戶考察訪談資料來自作者2011年的國慶長假期間,可以說是邊調研邊成書,尤為令人感動。

這部著作文風樸實、話語貼近生活實際,不拘於領導講話的套路,無束學究文章的八股,鄉情的流露躍然筆鋒紙上,發展的理念充滿字裏行間,草原畜牧業的民間智慧和專業知識則貫穿於全書各章,讀來令人在親切中獲益匪淺。

離開家鄉已30年,雖然年年返鄉省親、調研、交流,深切感知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但是閱讀自治區領導在草原、畜牧業方麵的這類係統的經驗之談還是第一次,由此也體會到家鄉父母官們的工作之勤奮、思考之深入。對家鄉內蒙古而言,草原不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而且也是一個永續發展的依托。草原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奉獻給國家的生態環境“產品”、畜牧業“產品”、民族文化“產品”的基礎,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更多的嗬護!讀後感言,是以為序。

郝時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民族學會、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

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長

2011年11月14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