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牧區(遊牧區)的擴展
以騎馬巡遊管理為特征的開放牧牛方式在得克薩斯成型後,迅速向北擴展,很快遍及美國大平原。直到地處美國最北部、氣候最寒冷的蒙大拿也加入了“牧牛王國”的行列,並很快成為牧牛大州。到19世紀中後期,開放牧區已擴展為一個南起美國與墨西哥邊境,北至美國與加拿大邊境,東至美國中央低地,西達落基山脈的廣大區域。這就意味著美國1/5以上的國土變為“開放放區”。“牧牛王國”迅速擴展的動因基於以下幾點:
得克薩斯經驗受到廣泛效仿。得克薩斯的牧牛方法產生的巨大利益和經濟成果經傳媒渲染,使不少人產生了草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以免費攫取的財富,牧牛業是幾乎不需投入、不需耕耘的生財之道。“養千頭牛和養1頭牛花一樣多的錢”成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神話。大批東部定居者和歐洲新移民都懷著一朝暴富的“發財夢”和騎馬在綠色草原上馳騁的“浪漫夢”湧入大平原。美國“牧牛王國”的範圍很快從得克薩斯擴展到整個大平原。
國內外市場的牽動。首先是隨著西進運動和工業化的推進,美國中西部的人口大量增加,牛肉消費量不斷增長。其次是雜交白臉牛的肉質得到改善,適應了美國居民的口味,改變了美國消費市場對長角牛肉質粗硬的看法,轉而喜愛來自西部草原風味獨特的牛肉。再次,放牧生產的低成本加劇了東部舍飼養牛方式的衰落,這反過來為平原牧牛業騰出了更大的市場空間。還有,美國逐漸成為歐洲進口牛肉的來源地。歐洲工業革命後城市化迅速推進,牛肉需求量大增,也在拉動美國牧牛業迅速擴張。
鐵路網的支撐。在美國內戰結束後,多條鐵路穿過大平原向西延伸。在鐵路沿線不斷有新的牛群集散地—牛鎮的出現,使越來越多的商品牛可以通過鐵路運輸到達出海港口和消費城市。鐵路運輸與長途驅趕相比,極大地降低了死亡率,更好地適應了市場波動,確保牧牛主的高額利潤。隨著工業化的推進,鐵路沿線興起了現代化的屠宰加工廠。冷藏運輸技術的發展使沿海大城市和遠在歐洲的消費者獲得更為鮮嫩、可口的牛排和罐頭。
繁育技術的改進。源自得克薩斯的長角牛在向北擴張的過程中,大量地與來自東部的牛種雜交繁殖,形成了非常受市場歡迎的“白臉牛”。這種牛既保持了長角牛適合放牧和長途驅趕運輸的特性,又具有產肉量多、肉質細嫩、快速生長的優點,在適應市場需求的同時,又保持了自然放牧這一成本最低的生產方式。
幹旱草原牧牛方式的形成。19世紀中期以前,懷俄明被看成是“荒漠地區”,無經濟產業可言。懷俄明自然條件不適於農耕,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隻有127毫米,但相間分布的綠洲牧草種類多,眾多河湖可滿足牲畜的飲水需要,因而適合牧養牛群。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繼得克薩斯和堪薩斯的牛群“爆滿”之後,懷俄明憑借太平洋鐵路的貫通,成為重要的新牧區。牧場主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夏季在高平原和山區放牧,秋季則到水草豐美的河穀平原補充營養進行牲畜育肥,冬季在避寒地點保存牛群,使發端於溫暖濕潤地區的“牧牛王國”在幹旱草原也能夠繼續擴展而繁榮。在短短20年時間裏,懷俄明由無牛區變成擁有52萬頭牛的大牧區,對保住其“領地”地位,最終成為聯邦主體的第44個州發揮了關鍵性的經濟支撐作用。
寒冷地區進入“牧牛王國”。美國人一度認為隻有在溫暖濕潤的地方才能以完全放牧的方式養牛。但是,1864年的一個偶然事件使人們認識到寒冷的地方也可以成為“牧牛王國”。這一事件的大概過程是:一位運牛商人引導一列滿載的運牛火車穿越大陸時遇到大雪,他不得不將牛群就地卸下,在荒無人煙的原野上任由牛隻自行破雪采食,自生自滅。這些原本來就處於野放狀態的牛以吃雪解渴,以啃食草稈和灌木枝充饑,居然大部分都經過寒冬活了下來。第二年春天主人回來查看,發現牛不僅沒有被餓死、凍死或被狼吃掉,而是膘肥肉滿,十分健壯。這一意外發現使牧牛者認識到“北方牧草在冬季也可育肥牛”的特點。從此,“牧牛王國”突破了攝氏零度的限製,源於最南部的得克薩斯牛在最寒冷的北部地區擴散開來。特別是雜交形成的白臉牛抗寒性能大增,在寒冷的北方放牧同樣可以獲得大量優質的牛肉而並不會增加多少飼養成本。
在“牧牛王國”的急速擴展時期,從1866~1880年的14年間,有近500萬頭得克薩斯長角牛被驅趕北上,一部分被屠宰用於城市、礦區、軍營、工廠居民的食品,一部分則散布在大平原繼續繁育牧養。還有些牛直接西進,進入新墨西哥州等西部牧區發展。與此同時,留在“大本營”得克薩斯的長角牛還在大量增殖。周鋼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在一代人的時間內,‘牧牛王國’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擴張,吞並了相當於半個歐洲的土地……牧場主和牛仔、牛群、馬群幾乎毫無爭議地占有了廣袤大平原的所有權。在放牧區,到處是馬嘶、牛叫、人喝、鞭響,呈現一派勃興景象。”
牧牛場
綜合文獻記載資料,牧牛場的選址需要考慮的方麵有:一是靠近水源,以便滿足牛群自由、充足的飲水。一般選在河邊和湖畔。牧場主對土地的“先占權”主要體現為先占據有利的水源,以水控製草場。二是具有豐富的牧草,並有足夠大的麵積任由善於奔走的長角牛漫遊,一般牧場數百平方公裏,大牧場可達數千平方公裏。三是牧草種類和地形多樣,以便適應不同季節牛群的不同需要。四是在寒冷地區的冬季草場最好有可供牛群避風防寒的樹林、灌木叢或有利的地形。
“牧牛場”並不是一般意義的牧場,更不是現在所見以養牛為主的“農莊”或“農場”。它的名稱最初西班牙文為“Rancho”,意為“營地”、“棚屋”、“一起合夥”等。後來英文稱為“Ranch”,意為“大牧場”。但是實際上不僅是麵積大,而且建設內容和經營方式也與現在所見的牧場不同。牧牛場建設隻是簡單的牧屋、少量的簡易畜欄、可移動的炊事工具車以及供騎馬巡遊的帳篷或棚屋,有的甚至長年以防水睡袋露營或睡在洞穴中。牧牛場主人的房屋一般建在牧場中間適宜的地方作為基本營地。早期房屋的建造極其簡陋,單身主人隻有一間房舍,帶家眷的牧場主也不過兩三間。材料均為就地取材的石、木、土坯等,有的是從高坡挖下去的半地穴。房屋前麵一般為馬棚或小型牛欄。牛仔的住所則多在牧場的“邊界營地”裏,條件依據牧場主的實力不同而有所差別,但總的來說比主人的房屋條件更差。後來,隨著“養牛熱”在大平原的普遍興起,住屋條件也有相應的改善。
炊事工具車原來是為在牧場內部移動或巡遊管理方便而設計的“移動廚房”。到19世紀中期後,隨著大量牛群長途驅趕運輸的需要,炊事工具車的功能越來越齊全,規模也越來越大。理想的炊事工具車可以裝載炊具、糧食、藥品、各種副食品、牛仔的個人行李、常用乘馬用具等,烹飪食物或就餐時還有簡易的桌椅和遮陽篷。越到“牧牛王國”的後期,牧場主對炊具的裝備和廚師的選擇就越重視,以便吸引技藝好、責任心強的牛仔為牧場效力。
牧牛人
牧場主。在17世紀進入得克薩斯的西班牙殖民者和傳教士帶入牛、馬之後,有一部分人成為大平原最早的牧場主。18世紀墨西哥人的數量和野化的西班牙長角牛的數量都在大幅增長,但並未形成生產意義上的“牧牛王國”。19世紀20年代開始,成千上萬的英裔美國人移居得克薩斯,他們不僅帶來了少量的東部英係牛種,而且按照墨西哥人的方式騎馬巡遊管理成群的長角牛,成為大牧場主的先驅。隨著“牧牛王國”向整個大平原擴展,牧牛業在美國西部最賺錢的三大行業之中排在第一位(其他兩項為淘金和種植業),吸引了美國各地乃至歐洲各國抱有“暴富夢”的人投身於大草原的養牛業。在“牧牛王國”的繁榮時期,進入大草原的牧牛場主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富人還是窮人、美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有著共同特點:一是有強烈的發財致富的願望。大草原被描述為“遍地黃金”、“到處長滿不花錢的草”、“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在公共土地上放牧”、“無須牛棚和飼料的開銷,隻需付給牛仔放牧工錢”。一些牧牛場主盡管原來對牧牛毫無所知,並且進入大平原時牛無一頭,但隻要勤於經營管理再加上市場機遇好,幾年下來即會成為富翁。在當時美國不少州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這些事例經媒體宣傳後吸引了更多的人和資金投入牧牛業。二是勇於艱苦創業。在“牧牛王國”興起之前,美國人的心目中認為大平原是“美國大荒漠”。即使在太平洋鐵路貫通東西沿海地區後,來自東部的開拓者也是大多選擇越過大平原直接到西海岸創業。廣袤的草原長期維持著印第安人狩獵野牛的未開發狀態,沒有城鎮、沒有交通線、缺乏基本的服務設施。投身大平原的牧牛業,意味著從優越的城市或農莊生活重新倒退到自行建設、自我服務、風餐露宿、孤獨無聊的“原始”生活狀態。來到大平原創業的人,大部分都克服困難留了下來,並且成功了;也有部分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還有少數人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失去了生命。三是善於籌集和運用資金,有的人是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到大平原購買牛群;有的人則以少量的牛逐步發展擴大;有的幹脆到大平原捕獲野化牛和無主牛打上烙印後即歸屬自己,進行牧養。四是具備經營管理技能。包括選擇並獲得足夠數量的牧場用地、控製水源、管理牛群、尋找市場機會、組織牛仔勞動、保障後勤供應等。五是要有不懈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渡過早期創業階段後,有的牧牛場主即開始建設生產生活的配套設施。盡管牛群生產仍保持遊牧方式,但生產生活條件要大力改善。有的還建起了客房、車間、倉庫等。有的牧牛場的營地建築物眾多,遠遠望去像一個草原城鎮。
牛仔。最初人們把進入得克薩斯圍獵野化長角牛的退伍士兵稱為牛仔(cow-boys)。後來將受雇於牧牛場主的牧工統稱為牛仔,拚寫也發生了變化(cowboy)。牛仔以美國白人為多數,也有印第安人、墨西哥人和黑人,還有一些歐洲新移民。一份對3.5萬牛仔的統計顯示,黑人和印第安人各占約1/7。加入牛仔行業的人大多來自退伍士兵、農場及城市無業人員、戰前奴隸及對城市工廠刻板生活感到厭惡的人。他們不遠千裏前往西部當牛仔的主要動因:一是生計所迫。美國內戰結束之後,南方各州的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唯一的重要財富就是得克薩斯等州無人管理、四處遊蕩的數百萬長角牛。於是,“獵牛”成為發財致富的最佳選擇。牧場主急需人力來圍獵“野牛”。大量剛剛解放的奴隸和退伍士兵在城市無法找到工作,參加“獵牛”既不需要特別培訓的技術,又可在自由浪漫中賺錢。在“牧牛王國”繁榮時期,不少商人、工廠主和農場主的家庭成員也加入到牛仔的隊伍中。二是追求平等。牛仔從事的獵牛、巡邊、圍攏、長途趕運都是小型集體活動,在這裏人人平等,無尊卑貴賤之分,完全靠勞動技能和成果獲取報酬。因而特別受到因家境破敗、種族歧視而遭受挫折的年輕人的親睞。三是崇尚浪漫。在19世紀後期正是美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很多城市交通擁堵,住房奇缺,環境汙染、犯罪猖獗,很多人處於失業和貧困的生活狀態。即使是有業可就的工人,也是被束縛在固定的流水線上,日複一日地重複相同的機械動作,乏味、無聊、厭煩情緒加上貧困的生活處境促使一些年輕人力圖改變生活。美國政府為推進“西進運動”而大力宣傳的大平原美麗、浪漫的情景為他們提供了一條看似理想的途徑。四是追求冒險和英雄崇拜。隨著“牧牛王國”的興起,大量以牛仔為題材的新聞報道和文藝作品不斷出現,特別受到鼓勵冒險創新精神的美國大眾的追捧,一些牛仔英雄成為美國年輕人的崇拜偶像,吸引了更多的勇於冒險的人來到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