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牧牛王國”的繁榮(2 / 3)

牛仔是“牧牛王國”的主要力量。年輕人一般在十八九歲進入牛仔行列。受歡迎的牛仔不僅吃苦耐勞,身強力壯,而且很多人在長期的獵牛、巡邊、圍攏、長途趕運過程中鍛煉成為技藝精湛的騎手、套索手和神槍手。

牧場主婦。出現在“開放牧區”的女性除少數本人為女牧場主外,大部分是男牧場主的家庭主婦。牧場主婦有的是隨丈夫一起來到大平原創業的,有的是男牧場主成功後與他們組建家庭的。印第安婦女在牧場主妻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在“牧牛王國”中,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婚姻是相對穩定的。而在工礦和貿易區,這類婚姻多以離異而告終。牧區異族通婚家庭較穩定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家庭是牧區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家庭生活成了牧牛場社會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家庭主婦在“牧牛王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生活伴侶。牧場主遠離原有社會,能在荒僻的草原上長年累月地安心經營牧場,離不開妻子的伴隨以及在養育子女、料理家務和精神上的支持。即使是有幫工,也要由牧場主婦操持料理各種家務。成功的大牧場一般都有一位能幹的家庭主婦。

兼作廚師。牧場生活的客觀要求人們必須在日出後即起床工作。牧場主在一大早打理牧場的同時,妻子已將早餐備好。在早期牧場規模較小時,牧場主婦還兼作牛仔們的廚師,把火腿、牛排、雞蛋、麵包、咖啡等早餐必備的食品和騎馬巡邊所攜帶的食品準備好。

經營助手。牧場主在外出時,一般由妻子經營牧場。不少牧場主婦擔當管理賬務、處理信函和生意參謀等角色。

種族融合。不少白人牧場主的印第安人妻子成為受人尊敬的家庭主婦,有的還在後來進入城鎮,融入現代文明生活。通過姻緣關係,印第安人部落和牧牛場開展溝通與聯係,有助於逐步消除種族隔閡。

活躍文化。牧場主婦在牧區生活封閉隔絕的情況下,要想方設法讓他們的子女從小能懂得白人文化的社交禮儀、宗教要求和文化知識等。召集鄰近牧人舉辦舞會,是牧區的一大盛事。牧場一般都在幾十英裏以外,召集不易,辦一次則要持續兩三天。舞會前牧場主婦需要準備好夠幾十個人三四天的食品。舞會日夜持續,客人自助飲食。但是通常不準飲酒—這可能是在特殊環境下防止酒後滋事,維護白人文明的無奈之舉吧。不少牧場主婦把邀請城市親友來訪作為重大的社交活動。熱情、好客、包容成為牧區習俗的潮流,來訪者不分牧場主、牛仔、狩獵者或印第安人等各種身份,一律熱情相待,免費提供飲食。但是也有些拘泥於白人文化原有的等級、習慣和禮儀而與草原環境格格不入的人不得不離開大平原。

家庭主婦在形成尊重女性的文明風氣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由於牛仔的工作必須是單身男子才能擔當,因而在牧區的人口中婦女比例極低。除牧場主的妻子、女兒外,沒有其他女性。因而,男性人數往往是女性的10~20倍,自然而然使得女性更處於受人尊重的地位。特別是大型牧場中雇傭的牛仔較多,女性比例就更低。牧場主為牛仔製定了嚴格的保護和尊重婦女的規範,連同室就餐、語言交流都有明確的規定。牛仔們自覺遵從,久而久之,尊重女性成為牧區牛仔文化的組成部分。據記載,在遼闊草原的牧牛場很少聽說有牛仔冒犯婦女的現象。

牧事活動的遊牧特征

美國所稱的大平原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北美大草原的主體,也是其水草最為豐美、氣候最為適宜的部分。茂盛的牧草、豐富的水源、平坦的地形和多樣的棲息地,為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在“牧牛王國”,現代畜牧業所必需的飼料種植、棚舍建設、水利建設、飼養管理等投資和勞作統統顯得多餘,牛群在無人管理的狀態下就可自然增殖,牧牛場的主要活動是獵牛、巡邊、圍攏、長途驅趕運牛。

獵牛(cow-hunt)。“牧牛王國”興起之初,得克薩斯及周邊地區分布著數百萬頭野化的西班牙長角牛。牧場主的首要任務是圍獵無主牛,然後將一部分出售換回興辦牧場的資金,一部分母牛留作繁殖之用。為了提高效率,牧場主們共同組成“獵牛隊”,合夥尋找、圍堵、套獲牛群。然後按人分配,打上烙印送回牧場後成為各人自有的牛群。獵牛活動經常在野外連日累月的進行,有時會持續整個夏季。印第安人曾經長期被禁止擁有馬匹,也不準騎馬。但是勞動力奇缺的現實使人們不得不突破這一種族歧視的禁令。驍勇彪悍的印第安人一旦成為騎手,就是製服“野牛”的勇士,在早期的獵牛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初獲解放的黑人奴隸和內戰後的退伍士兵也在獵牛活動中大顯身手。有時,準確地擊斃瘋狂的公牛是獲得一群“野牛”的先決條件。因而,雖然獵牛主要靠坐騎和套索,但是性能良好的手槍和精確命中目標的槍手在獵牛活動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獵牛活動一直延續到“牧牛王國”的鼎盛時期,但獵牛的規模和次數越來越少。

巡邊。“牧牛王國”的牧場有大有小。從牧場定居點營地到邊界線巡視,距離近的幾十公裏,遠的甚至有幾百公裏。為了使自己的牛群盡可能維持在自己牧場的範圍內活動,並防止其他牛群侵入,減少每年的獵牛和圍攏數量,牧場主采取了雇傭牛仔騎馬巡視邊界的方法。小牧場的巡邊牛仔可在定居點居住,每天早晨按主人的分配到不同的方向進行巡邊。大的牧牛場邊界較遠,牛仔們隻能就近露營過夜,白天分段巡遊。條件較好的牧場為巡邊牛仔搭建相對固定的臨時棚屋或配備移動帳篷,經濟拮據的牧場則隻能提供防水、防風、保暖的睡袋,而有的牛仔幹脆睡在洞穴中。騎馬巡邊是牛仔最為辛苦、充滿風險而又孤獨寂寞的生產活動。在日複一日的固定巡邊中往往隻有一名同伴,隻能見到下一段巡邊人或鄰近牧場的巡邊人。在“牧牛王國”的生產活動中,騎馬巡邊是牛仔投入勞動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工作,但是並不像圍攏或長途趕運那樣被文學作品描繪得轟轟烈烈而廣為人知。其主要原因就是巡邊活動更為分散、更為普通,因而可能缺乏文學創作的戲劇性吧。到“牧牛王國”的鼎盛期後,工業革命的成果使鐵絲網大量生產,牧場主開始在邊界拉設刺絲,自此巡邊活動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圍攏(Roundup)。“圍攏”的形式與我國草原上的“圍獵”有點相似,但二者的對象不同:“圍攏”的對象是家牛,而“圍獵”的對象是野生動物。

圍攏的起源。牛群在大平原遊蕩采食的過程中,不斷地會從一個牧場漫遊到另一個牧場。雖然采取騎馬巡邊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牛群越界造成混群,但是畢竟大草原太遼闊,牛群太多,完全把牛群常年固定在各自的牧場邊界內仍然是無法實現的。每年在特定的時間把混合的牛群分開,歸入各自的牧場,需要鄰近的有關牧場聯合起來,把所有的牛群圍攏集中進行分群,同時加以公開確認。再者,牧場主辨認和管理牛群的基本依據是烙印和耳記。對無主牛確認歸屬和對新出生的小牛做烙印和割耳記都需要集中起來當著鄰人的麵公開進行。因此,圍攏是把牛集中圍堵在一起,在公眾參與和公開公證的條件下進行分群、確權、烙印、剪耳記、挑選出售肉牛的綜合性集體生產活動。

圍攏的功能。圍攏活動需在春季和秋季進行兩次。春季圍攏的主要目的是確認新增小牛,是慶賀豐收的時節,素有“小牛盛會”之稱。秋季圍攏的主要目的是挑選膘滿肉肥的閹牛向市場趕運出售,素有“肉牛盛會”之稱。綜合起來,圍攏活動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分群確權,劃分牛群。圍攏聚會期間有烙印的牛各歸原主,新生的小牛按跟隨的母牛確定歸屬,無主牛按公認原則分配或依法歸“協會”所有。二是以公開與合作的形式給牛打烙印、剪耳記。用燒紅的烙鐵在牛身體的明顯部位燙出的印記可以終身不退,同時在固定的一側耳朵上剪出記號也可維持終身。各個牧牛場烙印和耳記的形狀必須是固定不變的,在本區域內是唯一的。而且應經過大家公認或依法登記。早期牛場打烙印可以在有證人的情況下牧場主自行完成。形成法定製度後要求在集中圍攏期間由專門的組織公開進行。最初的烙印工作由牧場主在自己的牧場進行,效率很低。改為合作圍攏後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公正性。三是分出待售牛。按照市場行情和出售計劃,將待售的閹牛和淘汰的母牛單獨組群,再經長途趕運送往銷售目的地。四是去角和閹割。這兩項工作不涉及牧場間的關係,可以在各自的牧牛場內進行。但是為了提高效率,也在圍攏期間與其他工作一並進行。五是互通信息。在圍攏大聚會期間,各個牧場的經營成果和每個牛仔的技能都得到公開展現,客觀上形成了傳播先進、提高技能的機會。六是活躍文化娛樂生活。圍繞著牛、馬和牛仔發展出了多種多樣的競賽和角力活動,成為西部牛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圍攏法製化。最初的圍攏活動由幾個鄰近的牧牛場自發組織進行。隨著牛群增加和牧牛區的擴大,每次圍攏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組織工作也越來越複雜。圍攏成為牧區的公共活動和盛大節日,為此有些州對圍攏活動的內容進行了法律規定。例如規定圍攏由牧牛協會組織、烙印的大小和部位、牛的歸屬確權、無主牛的處理、牧場主對圍攏的責任和義務、監督製度的設立和執行、自發圍攏的禁止等。圍攏季節到來前,主辦方(牧牛協會)應製訂方案,劃分若幹個圍攏區。每個圍攏區耗時5天左右,在數十天的適宜時間內逐區輪流進行。在地廣人稀的大草原,大型圍攏活動每天可有幾百人馬和成千上萬頭牛聚集,牛場主增添了豐收的喜悅,牛仔們既可展現過人的技藝,又增加了掙錢的機會,是草原上的盛大慶典。

長途驅趕運牛(Long Drive)。早在美國內戰以前,得克薩斯的牧場主即向外長途趕牛出售。內戰期間牛群疏於管理,但增殖的速度沒有減少,外運銷售的渠道卻中斷了。內戰結束後,該州積存的牛達500多萬頭,而在美國的其他地區卻牛肉緊缺,價格飛漲,一頭商品肉牛在得克薩斯為5美元,而在美國東部則高達50美元,巨大的價差成為大規模長途驅趕運牛的原動力。美國內戰後在短短的30年內修建了5條貫穿大平原的鐵路幹線,使牛隻的長途趕運可以向幾個方向、選擇更便捷更安全的“牛道”進行。隨著“牧牛王國”向北擴展,新牧區也采用了得克薩斯人發明的長途趕運方法。

美國“牧牛王國”長途驅趕運牛的鼎盛期為1866~1885年。最終因大草原到處拉起鐵絲網阻斷“牛道”和實施嚴格的檢疫法而不得不中止。在這20多年的時間內,大規模長途趕運為“牧牛王國”的繁榮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也為緩解城市牛肉短缺,進而占領歐洲市場奠定了基礎。長途趕運的距離一般上千至數千公裏不等,耗時兩三個月甚至六七個月。每年都要有幾十萬頭牛在草原上大遷徙,在美國乃至世界畜牧史上都堪稱奇觀。趕牛隊一般由一名領隊工頭和十來名牛仔組成,每次驅趕2000~3000頭牛。在鐵路修到草原之前,長途趕運是商品牛進入市場的唯一途徑。在鐵路網形成之後,長途趕運和鐵路運輸仍然並存了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