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牧牛王國”在內戰結束後就擴展到整個大平原,在曆經約40年的鼎盛期後,於19世紀末走向衰落。其原因主要有國內牧羊業和種植業對土地資源的爭奪,國際上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的牛肉所形成的市場競爭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打擊。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其粗放的遊牧生產方式的不可持續性。
“牧羊帝國”的崛起
“牧牛王國”在其大本營得克薩斯孕育成型的同時,在其西側的新墨西哥也在孕育形成美國的“牧羊帝國”。美國史學界以比“牧牛王國”更為聳人聽聞的“帝國”代稱牧養業,可能的原因是除二者都具有分布區域廣大、對西部開拓作用巨大的特點外,牧羊業更容易與早期的各種殖民活動結合起來,因而其顯赫的聲名更早更廣泛地為人所熟知。
新墨西哥的牧羊業。據記載,新墨西哥一帶在第一個殖民者進入時,帶入了約1000隻西班牙綿羊。當時的西班牙美利奴羊產毛量很低,主要是肉用而非毛用品種。在新墨西哥的溫暖草原上,這些綿羊非常適應,常年依靠天然草原放牧即可滿足營養需要,即使冬季也不必人工喂養。殖民地的羊以極高的速度繁殖增長,很快就在新墨西哥擴展開來。
自然條件適宜。當時對新墨西哥草原的描述為“世界上最好的牧草”、“純淨幹燥的空氣完全適合綿羊”。綿羊被認為是“多胎多產的”,而種植業則“完全沒有益處”。牧羊業不僅繁殖發展快,而且投資少、成本低。
北部和西部的采礦業,特別是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提供了羊的銷售市場。每年有幾十萬隻綿羊趕運到礦區進行銷售。1856年僅趕運到加利福尼亞的綿羊就增加到二十萬隻。
羊肉品質優良。人們發現草原上牧養的綿羊可以生產出比歐洲羊肉更加鮮美的羊肉產品。礦工、軍人、旅遊者都樂於把來自新墨西哥的羊肉作為日常食品。
羊毛的銷售市場更遠。羊毛製品進入沿海大城市的消費市場,更提高了新墨西哥的知名度,促進“牧羊帝國”的形成和發展。
“牧羊大王”與分佃製結合。“牧羊大王”最大的代表者是總督,在其名下擁有的綿羊總數達數以百萬隻,分成小群以幾百隻到兩三千隻的規模連同牧羊草場固定給佃戶,按10%~20%的比例分成。在這種製度下,身無分文甚至欠債者也可以投入到牧羊大軍中。“牧羊大王”與分佃製結合起來有利於組織大規模生產,在與牧牛業爭奪土地和市場的過程可以搶占先機。
“牧羊帝國”擴展到大平原。美國內戰結束後,在新墨西哥成型的“牧羊帝國”擴展到落基山地區,繼而向東進入大平原。在這一時期,美國東部的以毛用為主的養羊業受到澳大利亞、南非和南美廉價羊毛的衝擊,瀕臨破產。一些東部養羊者也開始西進,帶去了優質的羊種。來自新墨西哥的放牧型肉羊和來自美國東部的飼養型毛用或肉用羊雜交,產生了大量的新羊種,經過優選培育,形成了適應大平原自然條件、肉毛皆產、量質兼優的新品種,使牧羊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20世紀初,除北部少數牧區外,整個大平原都已囊括在“牧羊帝國”的範圍之內。
牛羊競爭。19世紀的後30年,“牧牛王國”和“牧羊帝國”在美國大平原競相發展,依據氣候和市場的變化而交替表現出各自的優勢。一般來講,牧羊業比牧牛業具有幾大優勢:
牧羊場投資少,收益快,所用勞動力和經營費用少。例如,普通的牧牛場常年需要10多個牛仔,而牧羊場所需的固定工人和臨時幫工都要少得多,而且不必每人都備乘馬。
毛、肉兩種產品兼得,更加靈活地適應市場變化,抵禦經營風險。經過改良後的綿羊,它的羊毛和羊肉都受到市場歡迎。
牧羊業的適宜區域更加廣泛。不適合牧牛的山區及幹旱低矮的草場也能適應放牧羊群。
牧羊場較早地實現了部分定居。抵禦嚴寒、風雪災害與幹旱缺草的能力顯然比牧牛要強得多。
相比而言,美國在內戰後“公共牧區”和“先占權”製度更有利於牧羊業。盡管以牧牛為主的州和領地曾經限製羊群的進入,但到19世紀80年代大平原仍有不少地方的綿羊數量大大超過牛的數量。牛羊爭草爭牧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在公共牧區,放牧過羊群的草場被認為不再適於放牧牛群,但放牧過牛群的草場並不影響放牧羊群。直到20世紀前半期牧牛業完全轉變為現代化的養牛業之後,牧羊的優勢局麵才被徹底扭轉,現在美國是世界上的“優質牛肉庫”,而養羊業幾乎衰退到毫不知名的程度。
種植業的西進
隨著橫貫大陸鐵路的建成,1870年後大平原向拓荒者開放。從此以後大量美國東部的農場主和歐洲新移民開始擁入原先由“牧牛王國”控製的勢力範圍興辦家庭農場。農場主把開墾種植的土地用鐵絲網圍封起來,防止牛的入侵。牧場主也開始以圍欄來保護自己的“先占權”,防止農場擴大開墾麵積。遼闊的草原被越來越多的圍欄所分割,可供牛群自由遊走采食的空間不斷被擠壓。風力提水和深耕旱作技術的推廣,使拓荒者可以向更加幹旱的草原深入,在過去認為隻能放牧,不能耕種的少雨地區也出現了大量的家庭農場。到1890年,一度成為牧牛大州的懷俄明、蒙大拿的灌溉農田已相當或超過旱作麵積。20世紀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實現,農場的數量進一步大幅度增長。盡管在農牧爭地的過程中出現過互毀圍欄和流血衝突,但並沒有阻擋住種植業在幹旱和半幹旱草原地區越來越穩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