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
幹旱。北美大草原大部地區的年降水量一般在300~500毫米。這一數值與世界上其他幾大草原區相比,應是較高水平。但由於地處內陸,大部分地區的海洋性季風常常受到阻擋,導致降水的年度變化率很大,因而經常出現幹旱少雨的季節和年份。此外還有不少地方年降水量少於200毫米。這些幹旱地區最終也成為“牧牛王國”的範圍。據研究,美國“牧牛王國”興盛的1865~1905年的這40年間為大平原的豐雨周期,但仍然出現了嚴重旱災。其中,1878~1880年、1884~1886年、1892~1894年,都是曆史上記載的連續嚴重幹旱的年份。每遇旱災,便會牧草幹枯、水源幹涸。本來牛的采食能力和耐渴性就要比馬、羊都差。在受災嚴重的牧場到處可見牛的屍體。有的牧場主不得不殺掉初生牛犢以圖消除哺乳負擔而保住基礎母牛。旱災過後有的州牛死亡率達50%。有的萬頭大牛場遭遇一場連年的旱災即所剩無幾。曾有個號稱“足智多謀”的牧牛場主戰勝過各種困難而成為著名的“牧牛大王”,但在19世紀90年代的大旱災所導致的破產中自殺身亡。旱災的特點是一旦發生,即具有很強的廣域性和持續性,往往多州共旱,連年幹旱,因而對“牧牛王國”的打擊往往是全局性的。
蝗災。蝗蟲災害往往與旱災相隨。據記載,1880年8月從落基山飛向大平原的蝗蟲群達數公裏寬,30多公裏長。蝗蟲群遮住太陽,飛過時天空霎時黑暗下來,蝗災過後草原上寸草不剩,吃光一片草場後大部分蝗蟲又飛向更遠的草原。
草原火災。在草原上,每當春季新生牧草萌發前,都積存有大量的枯草,成為易燃物。這一時期天氣轉暖、氣溫上升,氣候十分幹燥,遇上雷電或人為原因,即會發生火災。大火伴隨著大風,頃刻形成燎原之勢,難以撲滅。美國“西進運動”後,草原人口大量增加,炊事、吸煙、取暖、槍彈射擊等活動造成的人為火災現象也越來越多。農場主為了破壞放牧和爭奪土地而人為縱火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草原大火往往以接近風的速度漫延,騎馬也難以追趕火頭,一旦發生火災即難以控製和撲滅。當時的撲火方法隻有手持掃帚撲火、馬拉濕布、開挖防火道等措施,隻能對付小火近火。一旦發生狂風助燃的大火就無能為力,會燒死大量牲畜,對牧場造成毀滅性打擊。
風雪災害。典型的是在1884~1887年,美國大平原中部和北部相繼經曆了幾次範圍廣泛的冬季大風雪,大雪、狂風、嚴寒交加,對“牧牛王國”形成了致命打擊。厚厚的積雪深埋了牧草,無數的牛被餓死凍死。牛群隨狂風飛奔,在河流、溝穀、圍欄等障礙處擠壓,死屍堆積如山。有人記載了春天冰雪融化後的悲慘景象:洪水把牛的屍體衝向河道,時而可見牛的屍體與浮冰結成冰堤堵塞河道,或者是牛的屍體順河而下滿河翻滾,由此可以想見冬季積雪之厚和死亡牛之多。雪災過後,不少大牧場的牛群損失大半,甚至全部死亡。僅蒙大拿整體的損失率就達75%。暴風雪還給從事牧牛業的人員造成了大量傷亡。在1885~1886年的暴風雪災害中,西部牧區死亡達300多人,僅堪薩斯州就凍死1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牛仔。有的牧場主及家人也凍死在房屋中或篷車裏。
19世紀八九十年代頻繁發生的暴風雪對飽受擠壓的“牧牛王國”造成了致命打擊。在這一時期,大平原的超載過牧情況已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得克薩斯州牛的數量超過理論載畜量的6倍以上。蒙大拿州在19世紀80年代特大風雪災害的前3年每年增加100多萬頭牛。有的牧牛大王擁有的牛達到8萬多頭,牧場跨度達300多公裏。無節製的貪婪受到了大自然的無情懲罰。1887年的暴風雪災害過後,很多牧牛場主失去了牛群,很多牧牛公司破產,很多涉牛投資的股票和債券血本無歸。雪災過後在大平原繼續經營牧牛業的多為昔日的中小型牧場。這些經營者接受了粗放遊牧的慘痛教訓,逐漸開始圍欄放牧,並采取改良品種、種植飼料、修建棚舍等措施,開始向集約化、現代化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