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半野生、半放牧”為特征的美國“牧牛王國”從始到末,共經曆了200多年,作為世界近代史上極為原始粗放的生產方式已終結了近百年,但是它所產生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影響至今依然存在,而且還在延續和發展。
在經濟和政治意義方麵,“牧牛王國”對美國“西進運動”的產業支撐和促進統一聯邦製國家的最終形成,開啟現代化大農(牧)業生產都具有提供物質基礎的意義,這在美國史的研究中已有明確定論。這裏著重就其文化意義進行兩方麵的綜述。
塑造美國精神
現代美國人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基本屬於白人文化,但是又不同於白人殖民者的故鄉—歐洲的各大民族。美國人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開拓性(冒險性)、流動性、競爭意識、崇尚法製、率直坦誠、開放包容等特點,是其他民族很難所及的。這些特質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牧牛王國”及同期“牧羊帝國”的直接磨煉和間接影響。
開拓性。有時也表現為冒險精神。“牧牛王國”在西班牙人統治得克薩斯期間已在孕育,但隻有在移民大舉進入後才向成熟和繁榮方向發展。巨大的潛在財富一旦被富有冒險精神的先行者發現並廣為宣揚,馬上吸引了大量的東部殖民者、退伍軍人、城市居民和工薪階層等形形色色不安於現狀,懷抱“發財夢”的開拓者進入廣闊無垠的大草原。許多人在身無分文、牛無一頭、地無一寸的情況下,以獵獲野化牛和先占公共草場為己用,以最原始、最省工的方法獲得並有效管理大量牛群,在最簡陋的條件下頑強生活和奮鬥,最終成為成功的牧場主和牧牛人。“冒險家”們“滾雪球”般不斷地湧向大平原,迅速將“牧牛王國”推向繁榮極盛。在獲得物質成果的同時,大牧場主、大商人和大公司經營者不斷湧現,有的還成為州長、議員等政客要員。“冒險家的樂園”通過各種媒體和文藝作品、科學研究等途徑廣為傳播,影響了更多人的精神生活。
流動性。一是區域性的遷徙。隻要有實現“發財夢”的機會,人們就會蜂擁而至。正是由於從東部向西、從得克薩斯向北、從落基山向東的3個方向的大遷徙,才得以在短短十幾年內,在廣袤的大平原上創造了“牧牛王國”和“牧羊帝國”並存的繁榮景象。二是身份的變換。牧場主、牛仔、牧羊人、商人等各種職業在漂泊不定中不斷變化,完全以成敗論英雄。特別是作為牧區人口主體的牛仔,來源背景既有奴隸後代、退伍軍人和城市無業居民,也有破敗的富家子弟,一般在不到20歲即進入牛仔行列,乘身強體壯的年齡以超常的毅力和成果迅速獲得名望和資本後,再轉移到自認為合適的行業以圖發展。“在不斷的流動中謀求更好地發展”,這一特性甚至影響到現在的美國人,許多人會在不同城市和不同行業之間流動,企盼發現更好的成功機會。
競爭意識。在生活單調、勞作雷同、人跡稀少的大草原,牧場主之間、牛仔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在“搶先幹”和“爭成果”這兩方麵。對自我有利的事認準了就幹,不畏艱險,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為了獲得“土地先占權”和“優先放牧權”,牧場主不斷把牧場邊界擴大到公共牧區;為了獲得更好的受雇機會,牛仔們必須練就超群出眾的技能,在獵牛、套馬、烙印、騎馬趕運、巡邊等實際勞作中獲得公認;為了保護自身牧場不受擠壓侵蝕,不惜發動械鬥、槍戰、流血衝突。沒有說教的競爭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崇尚法製。對於牛仔來說,牧牛主的規定就是“法”,必須無條件遵守,即使在分散勞作的情況下,也不會因為無人監督而違反。在政府機構尚未跟進建立之前,牧場主們自動組織起區域性協會,製定相應規則以保障各項牧區生產活動的有序進行。州、縣政府建立後,“法律至上”的觀念成為更加規範的行為準則。這些都對形成美國人執行法律的自覺性起到了促進作用。
率真坦誠,開放包容。在“牧牛王國”裏人煙稀少,每個人都要遭受寂寞和孤獨的煎熬,人與人見麵交流的機會非常難得。西方上流社會常見的等級、身份、種族、社會偏見的差異已沒有存在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牧場主與牛仔同桌用餐,不同膚色的人共同生活和勞作,家庭主婦兼作廚師、邀請毗鄰牧場的友人聚會等等都體現了平等的精神。白人牧場主的印第安人妻子也可以同樣享有財富和尊嚴,所屬部落也可受到資助和照應。可以說在美國社會的發展曆史上,相對而言,在“牧牛王國”內部最先實現了所謂的自由平等。在西方民族國家中,美國人並不是最浪漫的,卻是屬於最為追求自由、平等和開放的。這與“牧牛王國”為代表的西部草原文化的影響不無關係。
牛仔文化的傳播和影響
牛仔作為牧牛場雇工的曆史已有幾百年,但是真正形成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在美國社會引起震撼和開啟文化影響延續至今的曆史階段是在“牧牛王國”繁榮和鼎盛的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