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牧牛王國”的精神遺產(2 / 2)

牛仔研究。對牛仔和牧牛進行研究的論著大量出現於19世紀70年代,在整個20世紀持續有新著作出現於美國史的研究中,內容涉及牛仔職業的起源、演進和牛仔的生產生活描述,牛仔的曆史作用、文化內涵以及當代牛仔的研究等。

文藝創作。反映牛仔文化的文藝作品最初隻流行於牧區,在19世紀後期才成為持續影響美國文化的重要部分,即使在牛仔職業萎縮和消失後,牛仔文化的影響仍然可以到處感知。

西部音樂。早期的牛仔歌曲主要反映南部牛仔的生活和勞作,以後的題材擴展到牧區風貌和人物的精神世界等各個方麵。由於融合了不同種族的元素,顯著的特點之一是風格多樣化及可塑性強,對美國音樂產生了廣泛影響。整個20世紀乃至現在,基於西部音樂的流行歌手和作品仍然是層出不窮。

西部電影。以牛仔文化為特征的西部影片在美國乃至全世界都流行不衰。流行範圍之廣、吸引觀眾之多、持續時間之長,是其他行業題材所不多見的。即便到了21世紀以來的今日美國仍有西部大片問世。

西部小說。在電影普及流行之前,反映牛仔文化的西部小說是了解“牧牛王國”精神風貌的主要載體。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西部小說創作的繁榮期。為了滿足“牛仔文化熱”的大眾要求,還出現過“一角錢小說”的創作浪潮。通過多種形式密集而持續的發掘和傳播,牛仔文藝作品對美國人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牛仔服飾。包括衣褲、帽、靴、襯衣、馬甲、方巾、手套等。牛仔服本來是專為騎馬管理牛群而設計的具有耐磨、緊湊、保暖、防暑、防塵等多種功用的工裝。但是隨著牛仔文化的普及,牛仔服迅速成為長期流行不衰、花樣不斷翻新、價格有高有低的大眾服裝。特別是牛仔褲已成為不分老幼、男女、城鄉、職業貧富等各類人群都喜愛的永不衰落的流行裝。雖然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群或許並不了解牛仔,而且可能與美國民族的行為舉止格格不入,但都幾乎毫無例外地喜歡流行的牛仔裝。這種反差可能是牛仔文化所蘊含的自由、率真、回歸自然的精神追求所致吧。

牛仔馬術。牛仔們常年騎在馬背上勞作,自然練就了一身熟練的馬上功夫。每年的“圍攏大會”是比試馬上技藝的極好機會。長途趕運牛群後在牛鎮的休整期間,馬術比賽就成為一種自然的消遣方式。久而久之,商業化的馬術比賽活動就應運而生。1734年在美國弗吉尼亞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馬術俱樂部。現在常見的馬術項目有:“駕馭生馬”,即比賽者抽簽選擇一匹從未馴服的“生馬”,在馬背上堅持的時間最長而未被摔下來者為勝;“繞桶比賽”,即騎手乘馬連續繞過呈三角形擺放的空汽油桶,以繞桶半徑小、桶不被撞倒、終結時間短者為勝;“速度賽馬”,即在特定距離內以先到終點者為勝;“負重比賽”;即乘馬拖拉重物,以具有最大拖力者為勝;騎馬“套生牛”比賽,即用套索準確地套住和製服未經馴服的“生牛”,快捷者為勝。美洲牛仔馬術的普及為歐洲皇室貴族馬術走向平民大眾創造了環境,共同推動了馬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1900年馬術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現在已發展成具有嚴格規範、要求場地條件十分苛刻的娛樂性賽事。奧運會的三大馬術比賽包括障礙賽、花樣騎術賽和綜合全能馬術賽。

牛仔賽牛。牛仔與牛的角力逐漸從圍攏大會的生產活動演變為娛樂性賽事並一直延續至今,仍然是許多體育比賽和牲畜評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的比賽項目有閹牛格鬥、套群牛、套小牛、騎公牛、騎馬攔牛等10多項。根據組織範圍有縣、州和全國性賽事,一般都會吸引遠近許多人前往觀看。久居大城市的美國人或獵奇或懷舊,每年總是有不少人不惜長途驅車或乘坐飛機去觀看他們喜歡的活牛表演和比賽。越是激烈的項目越能吸引人。例如騎牛大賽(Bull Riding)牛仔騎上牛背後,以極其刺激的手段引起公牛劇烈地跳躍掙紮,騎手在牛背上前仰後合、左搖右晃,險象環生,騎手能夠堅持8秒鍾即為成功的製服,並根據牛的旋轉程度,後蹄騰空高度進行加分。騎牛大賽因其激烈而富有刺激性而被稱為“瞬間運動”。據報道2010年美國曾有160萬人觀看過騎牛大賽。曆史上最高的獎金達到300萬美元。現在美國的賽牛活動已發展到婦女兒童都參與,並有徒手角力和雙人比賽等花樣翻新的項目。有些城市還形成了每年的定時大賽,舉辦時連續幾天達到萬人空巷的程度,並聚集大量外來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