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也有遊牧曆史—乍聽起來難以令人相信。但是對“牧牛王國”的形成、發展、衰落各個階段的各個生產環節進行仔細分析後,就會發現其遊牧生產方式的特征是十分明顯的。
追逐水與草的興衰史
論及遊牧,一般認為“逐水草而居”是最基本特征。美國“牧牛王國”的生產方式從孕育起源到在小範圍內(得克薩斯南部)成型大體經曆了160年,擴展到得克薩斯全境及整個大平原呈井噴式的繁榮發展經曆了約40年,然後進入了衰落轉型期。分析其全過程,“逐水草而居”的特征是非常明顯的。一是大量人口分別從東部殖民地區西進,從得克薩斯趕著牛群北上,從落基山牧羊區和礦區東擴,人們從三個方向湧向大草原的唯一目的就是追逐“不要錢”的水與草。二是牧牛場主進入大平原選擇水源和草場獲得先占權,派牛仔騎馬圈地巡邊,目的也是追求優質水草資源為己所用。三是牧場雖然有定居營地,但營地隻是主人的管理與供應基地,牛群的漫遊和牛仔的勞作都處於移動之中。一般牧牛場達幾十平方公裏,大的牧牛場數百上千平方公裏,越是大的牧場定居營地與日常牧牛生產的聯係就越鬆散。生產活動全部是人隨牛走,牛隨水草走,整年在草原上遊蕩。牛仔們定時到幾十公裏外“巡邊”,在一二百公裏外“圍攏”,甚至到幾百公裏外追尋遊走采食的牛群。正因為牛群長年處於遊動而無法固定的狀態,烙火印、剪耳記、閹割幼牛等繁瑣生產環節才無法在各自的牧場進行,不得不組合成為盛大而又必須公開監督的圍攏活動。從單個中小牧場來講,即使是生活方麵定居的成分大一些,但是生產活動卻仍然是遊牧性的。
遊牧實質與異同
遊牧史研究是世界性的課題。研究歐亞遊牧史,草、畜、人的互動關係是基本內容。以此來對照,美國“牧牛王國”這三者的關係與歐亞草原遊牧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草。首先北美草原的中部和北部與歐亞草原處於同一緯度,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都很相似。盡管歐亞草原屬於矮草草原,北美草原屬於高草草原,草群結構中的主要植物有所差異,但多數植物群落是相同或相近的。傳統遊牧條件下,牲畜營養來源全部依賴天然牧草這一基本的物質基礎也完全一致。差異之處主要是北美草原的南部更加溫暖、濕潤,天然牧草營養供給的均衡性和保證率更能完全地滿足牲畜的生理需要。其次,美國開放牧區和歐亞草原的傳統遊牧習慣基本上都是“草原公有,強者多用”。美國一位牧牛大王在1850年以242頭牛和6000公頃草場起家,到1895年擴大到4.5萬頭牛、2500匹馬、20萬公頃草場,到了1904年規模已達到占用草場40萬公頃。亞洲的蒙古草原也出現過擁有牲畜以“坡”、“溝”計數的“巴彥”。可以說草原利用的不平等性和強者對草原的掠奪性也是相似的。
畜。歐亞草原遊牧的綿羊、山羊、牛、馬、駱駝都是在長年放牧的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原始品種”,對草原的氣候、地形、水草等自然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美國“牧牛王國”的牛種是原本就適合放牧的西班牙長角牛,輸入後又經過長期的野化,因而對自然條件的適應能力極強。在擴展過程中,西班牙牛與英係舍飼型牛雜交形成的“白臉牛”,也保持了西班牙長角牛適合全年放牧、粗放管理的特性。“牧牛王國”的一些牧事活動,如騎馬巡邊、圍攏分群、烙印、剪耳記、長途趕運等重要生產環節的做法,在歐亞遊牧生產活動中也可以找到對應的內容。“牧牛王國”的“圍攏”與亞洲草原“圍獵”的組織方法相似。就此而言,“牧牛王國”比亞洲草原遊牧更為粗放。
人。首先,所有的遊牧活動都離不開騎馬,北美草原和歐亞草原在這一點是完全相同的。亞洲一些遊牧民族號稱“馬背民族”。騎馬、射箭、套畜是牧民最基本的技能。美國的牛仔必須兼備騎手、槍手和套索手三項技能,雖然工具有別,但技能要求相同。其次,經營單位都以家庭為基礎。美國“牧牛王國”牧場主雇傭牛仔巡遊,歐亞草原遊牧則以同宗家族組成浩特合作放牧或大牧主將畜群租給佃戶放牧,看起來形式不同,實際作用卻是相似的,都是建立在牲畜私人所有的基礎上,由所有者主宰一切。最後,都有牧區生產組織。歐亞遊牧以部落、宗族組成不同名稱的“牧團”,美國“牧牛王國”組織成協會或大公司經營,對提高遊牧的組織化程度都有類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