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牧牛王國”的遊牧屬性(2 / 2)

美國“牧牛王國”也有些特點是歐亞草原遊牧所不具備的。主要包括:一是美國“牧牛王國”(包括“牧羊帝國”)有大量資本投入。來自美國東部乃至歐洲的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催生了“牧牛王國”的迅速崛起。二是美國“牧牛王國”的拓展、繁榮、走向鼎盛都是在巨大市場的直接拉動下完成的。越來越便捷的鐵路網把草原牧牛與國內外大市場緊密地聯係起來。三是美國“牧牛王國”隻經營牛這一單一畜種,便於集中進行專業化管理。即使是牧牛場必不可少的坐騎—馬,也是通過捕捉野化馬而獲得,並不需要自行養馬。這些特點與歐亞草原傳統遊牧靠牲畜自我繁殖積累、自給自足而缺乏市場、五畜俱全的經營模式有很大不同。但是這些不同點並不是源於生產經營方式的本質屬性,而是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所致—美國“牧牛王國”的遊牧生產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背景下的產物,而歐亞傳統遊牧業是長期處於半原始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形成的。非本質屬性所致的差異並不影響基本的定性研究。

文獻依據

國內譯著。近些年國內介紹美國19世紀後期西進運動中牧羊史、牧牛史的文獻逐漸多了起來。其中周鋼教授的《牧畜王國的興衰:美國西部開放牧區發展研究》是集大成之作。在這本書中,從序言、前言、正文到結束語都大量使用了“原始粗放”、“遊牧”等詞彙,特別是在議論性段落和對照分析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建議中,都是從“遊牧”這一定性的角度展開論述的。

“牧畜”和“畜牧”之別。我國科研、生產乃至社會大眾用語都將繁殖家畜為業的生產活動稱之為“畜牧業”。“畜牧”這一名詞對古今中外該領域的表述都一直是規範用語。但唯獨介紹美國西進運動中的牛、羊生產采用了“牧畜”、“牧牛”、“牧羊”這些國內學術研究和生產經營中從未用過的術語。由此可見,譯著者已經注意到“牧畜王國”、“牧牛王國”、“牧羊帝國”的生產與普通的“畜牧業”、“養牛業”、“養羊業”在本質層麵具有的不同點,不得不選用了“牧牛”、“牧羊”這類通常在國內文學作品中才能見到、然而卻最能表達原意的用詞。

美國文獻中“range”(開放牧場)、“ranching”(放牧)的特殊含義。美國史的研究在描述19世紀大平原的牧業生產時並不使用現代畜牧業通用的表達方式,而大量使用強調超大、開放牧場的詞彙。例如“open range”(開放牧區)、“cattle ranching”(牧牛)、“stoch ranching”(牧畜),以表達與通常意義上畜牧業生產方式的區別,特別強調了這類放牧的廣大和粗放等含意。在綜合性概念的選擇上,使用“cattle kindom”(牧牛王國)、“sheep empire”(牧羊帝國)等略顯誇張的詞彙,以強調廣闊、大量、快速、超強獨霸等特點。盡管都可以強調有別於普通畜牧業的原始粗放的特點,注意到了牲畜自由漫遊采食的屬性,但他們未使用“nomadism”(遊牧業)一詞。這可能是因為這一詞彙的習慣用法往往和遊牧民族聯係在一起,“遊牧”被理解為“遊牧民族”的專有名詞。但是在現代社會,“遊牧”與“民族”普遍發生了分離。不少原先遊牧民族的生產方式已實現了現代化,進入城市和從事其他行業的人口比例也越來越多,因此,再以“遊牧民族”的範疇定義“遊牧生產”已不符合社會發展進步的現實。即使是原來與遊牧民族無關的白人主導的“牧牛王國”,隻要基本特點符合,仍然可以確定為遊牧業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