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艱難的轉型(1 / 3)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的統計資料,2007年全世界牛存欄13.83億頭,其中居首位的巴西存欄2.07億頭,但其出欄率低,肉牛屠宰數為3620萬頭,產肉777.4萬噸。美國養牛頭數不足巴西的一半,但其產肉量最高,達1191萬噸,比巴西高出53%,以少養一半牛和多產一半肉的高效率顯示出美國牛肉生產的巔峰水平。

美國的肉牛帶(the beef belt)包括大平原各州和玉米帶的大部分地區,共計16個州。肉牛帶生產中的現金流占全美養牛業現金流的70%,占肉用母牛總頭數的60%,育肥牛的85%,屠宰牛的80%。如果在地圖上看,肉牛帶處於美國東、中、西各1/3的中部,這一地帶正好是19世紀美國“牧牛王國”的主要區域。美國肉牛產業的目標是高效率地生產口感好、瘦肉比例高的牛肉,這一生產目標至今引領著世界肉牛業的發展方向。因而,可以說美國的現代肉牛產業稱雄世界的地位是一個世紀之前遊牧王國轉化的結果,也是應用科學技術和工業化成果武裝畜牧業的典型。

“西進運動”與美國養牛業

美國肉牛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方麵,一是16世紀西班牙人將牛帶到現在美國的南部,如佛羅裏達州、得克薩斯州等。二是17世紀時英國和荷蘭殖民者把牛帶到美國東部的大西洋沿岸地區。19世紀後特別是“西進運動”時期西班牙長角牛向北擴散,英係牛向西擴散,在號稱美國大平原的北美普利列草原形成了“牧牛王國”,20世紀初期轉變為現代化的肉牛生產帶。

西進運動。1803年美國從法國殖民者手中以1500萬美元購得路易斯安娜地區,即現在美國的中部13州。南北戰爭後美國全麵推動“西進運動”,奠定了今日美國的格局。

製定土地政策。通過土地法令明確西部土地為美國全體公民所有。《土地條例》規定每塊出讓的土地最小640英畝,每英畝地價最低1美元。後來《救濟法》將公共土地價格降到每英畝0.5美元進行拍賣。《宅地法》規定年滿21歲的公民隻要付10美元的費用,就有權獲得160英畝以下的土地,耕種5年後即歸個人所有。

大搞基礎設施建設。美國從1828年開始修鐵路,1900年達到19萬英裏,1913年又在1900年基礎上增長了1倍。在美國私人投資公路建設可以收費。從1792年修第一條公路開始,在38年後美國公路總長已達6400公裏。1917~1928年由紐約資助修建的伊爾運河把東部的哈得孫河和西部的大湖區連接起來,使貨物運費從每英裏20美分降到1美分。從1815~1840年,各州投資共1.25億美元,建造了3000英裏運河,使美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內陸航運最發達的國家。

扶持教育,吸引人才。政府向學校提供補貼,贈予土地,設立專項基金優先培養農業機械化和工業化人才。

鼓勵植樹和灌溉農田。1873年美國頒布《育林法》規定在4年內植樹40英畝者,可以免費獲得160英畝稀樹土地。1877年的《沙荒地法令》規定,承諾3年內灌溉土地者可以按2.5美元的價格獲得640英畝土地。1894年《凱裏法》撥給每州100萬英畝公共土地發展水利工程建設。1902年新法案規定西部17個州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農田灌溉。

發展工礦業。19世紀50年代後美國中西部不斷發現金礦、鐵礦、石油和煤炭等礦藏後,建成了鋼鐵、石油、采煤、汽車等工業基地。1910年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農業,工業才成為“西進運動”的主體推動力。

推動均衡發展。20世紀30年代實施了羅斯福新政後,美國政府加強了對西部的國家投入,增加貸款和財政補貼,建設大型水電工程,進行流域綜合治理,並在西部發展軍工企業和高技術工業,使美國經濟的重心發生了西移。特別是二戰後美國在西部發展了一批新興工業,東西部發展趨於均衡。20世紀60年代後又製定了《地區再開發法》等法律,進一步向落後地區和低收入者傾斜。19世紀末,美國西部形成了專業化經濟帶,即落基山礦業帶、大湖地區的機械製造帶、大平原的小麥、棉花、牧畜三大農產品帶。這些背景為“牧牛王國”的遊牧生產轉向現代化肉牛業提供了持久不衰的動力。

牧牛業轉型的條件

遊牧衰落。19世紀後半葉,美國大平原在“牧牛王國”、“牧羊帝國”和農場西進墾荒的三重掠奪下,出現了嚴重的濫墾和過牧現象。首先是過度放牧毀掉了以草本多年生植物為主的原生植被,一些耐牧、耐旱的灌木和半灌木成為主要植物,草原植被景觀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一些原先牧草繁茂的牧場甚至變為光禿禿的不毛之地。其次是大麵積開墾土地進行旱作農業種植,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沙肆虐。再次是放牧範圍的縮小和季節性移動路線受阻,加劇了牧場利用的不平衡,導致生態進一步加速惡化。還有,大量沒有防火知識的人員進入西部,引起草原和森林大火頻發。在人為利用不當引起生態退化的同時,19世紀80年代還接連出現了嚴重的旱災、蝗災、暴風、雪災等自然災害,一時間使曾經被描繪成“西部樂園”的大草原殘破不堪。

大自然發揮了無情的平衡作用—超過自然承載能力的牲畜在自然災害中大量死亡。災害過後,一部分牧場主徹底破產,被迫出賣土地,離開草原;一部分轉營農場或牧羊場,後來又演變成兼營種植業和畜牧業的新型農場。留下來仍然經營肉牛業的牧場主,不得不摒棄原先靠牛仔巡遊的遊牧生產方式,開始控製放牧、改良草場、儲備飼草,開啟了從遊牧轉向現代養牛業的艱難曆程。

19世紀末,工業化的進程使帶刺鐵絲大幅度降價,促成了“圍籬牧場”的出現。為了保護各自的土地,農場主、牧牛場主開始大量使用鐵絲網圍欄。大平原被蜘蛛網般的鐵絲圍欄分割開來。原先習慣於在開放牧場遊牧的養牛方式不得不變為在固化的自有牧場上放牧。牛仔騎馬巡邊的自由放牧逐漸被圍欄放牧取代。

種植業的西進有效地解決了飼料短缺問題。美國種植業的興起迫使農場和牧場都必須建設圍欄,為建立按計劃的輪牧製度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解決季節性、年度性飼料短缺開辟了新途徑,並為後來的育肥業大分工奠定了物質基礎。

戰勝幹旱是大平原農業開發的首要任務。在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地區,美國農場主利用自然降水發展雨養農業。在西部邊緣落基山發源的眾多河流,為農業灌溉提供了條件。在一般幹旱半幹旱地區,則主要靠打井灌溉發展種植業。1902年美國通過《國有土地灌溉開墾法》時,機械打井技術已在大平原推廣。風力提水機的發明大大提高了井灌效率。一般小型農場以100美元購買風力提水機,1000美元打一眼深機井就可以解決抗旱問題。

以深耕為主的“旱地耕作法”是美國農業發展的一項重大技術。19世紀末發明的鑄鐵鋼犁表麵光滑,節省動力,可以深耕土壤達12~14英寸,具有很強的保墒抗旱作用。拖拉機和多鏵犁廣泛使用後,一個農戶家庭可以耕種360英畝或更多的土地。有的農場規模達到4500英畝,種植小麥的利潤可達100%。“牧牛王國”的發源地得克薩斯州的農場在19世紀70年代由6.1萬個增加到17.4萬個,到1900年,西部19個州和領地新增農場114.1萬個。

農業機械化為大生產提供了條件。現在到美國的一些農業和畜牧業大州,經常可見以手持笸籮播撒種子或牛仔騎馬勞作等造型製作的公共部門徽標圖案或城市雕塑,說明在殖民初期無論是種植業和畜牧業都是建立在人力和畜力基礎之上的。美國從製造第一個鋼犁開始,經過100多年的不斷進步,創造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農業機械化。最廣闊的大平原(大草原)和最完備的農業機械相結合,形成了世界上最集中的農畜產區。

美國農業機械化經曆過3個階段的曆程:

第一階段為1850~1910年,完成了以畜力為動力的半機械化。美國農業機械化是伴隨“西進運動”起步的。大量農戶進入西部後,麵臨的首要問題是在大片富庶的土地麵前缺乏勞動力。獨立戰爭後出現了帶輪的馬拉犁,在此之前一直使用比較笨重的單鏵鑄鐵犁和鋼板犁。1834年美國出現了穀物收割機,成為獨立戰爭後最重要的農機發明之一。此前一直沿用古羅馬時代就有的大鐮刀。接著發明的脫粒機,其原理一直沿用到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