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艱難的轉型(2 / 3)

第二階段1910~1945年,基本實現了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機械化。在這一階段,美國北部的農場也積極推廣使用農機具,與西部共同引領了美國的農業機械化。美國早在19世紀即生產出10~20馬力的農用蒸汽機,但大量用於開墾動力是在20世紀初。1906年“拖拉機”正式問世。1915年美國進入大規模生產拖拉機的時代,當年銷售量為1.4萬台,每台售價不到1000美元。到1920年蒸汽耕田機完全被拖拉機所取代。拖拉機從事的作業擴展到收割、耕耘、噴藥、施肥等許多工作。1932年使用橡膠輪胎後,拖拉機的效率提高了25%~50%。

第三階段1945~1975年,實現了以成套化、大型化、自動化為特征的高度機械化。從1950~1976年,美國農場工人占有的機械價值從1230美元增加到1.5萬美元。戰後新出現並得到推廣的機械如摘棉機、間苗機、揀拾捆草機、甜菜收獲機、施肥機、烘幹機等可以代替非常精細的人工作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尚有20%的耕地由畜力機械或人工耕作,到1959年,全部耕地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在這一階段南部原先租給佃農生產的大農場強迫佃農退田,以規模化效益而後來居上,引領了美國後期的農業機械化進程。1960年,美國農民共擁有300萬台拖拉機、426萬輛農用汽車,基本實現了平均每人擁有一輛汽車或拖拉機。此外,美國還有5000多架飛機用於撒藥、施肥。時至今日,美國的農業機械化仍代表著當今世界的最高效率和技術水平。

近幾十年來,美國一直跟蹤采用最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例如液壓操縱和傳動、電子監視、自動控製、自動定位等現代技術在農業機械行業的運用速度與其他行業沒有什麼差別。拖拉機手可以一人操作全套農具聯合作業,而不再需要其他農機手分散操作。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與農作物領域相同步、畜牧業生產環節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二戰後牧草收獲、揀拾、打捆、飼料運輸和供給、剪毛、擠奶、蛋品收集等作業都已有了專門機械。隨著青貯飼料的發展,專用的大型堆料機、提升機、青貯切碎和裝卸機等大功率、大容量新式機械也應運而生。

營養均衡的革命性舉措—青貯飼料。用帶水分發酵的方法保存牧草和飼料作物雖然在歐洲有悠久的曆史,但是真正大規模用於畜牧業生產的是在美國。1875年青貯塔在美國問世。1886年,在紐約專門召開了會議推廣青貯技術。1898年,號稱畜牧業“營養聖經”的《飼料與飼養學》出版,使青貯飼料的營養價值得到廣泛認同。1908年玉米雜交優勢被發現,奠定了“飼料之王”的地位。20世紀青貯飼料成為現代養牛、養羊生產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現在青貯飼料已發展到玉米、大麥、青草、秸稈、雜草、藤蔓等多種原料。青貯製作形式也由費時費工的青貯塔、青貯窖(溝)發展到平台青貯、草捆青貯、袋裝青貯等等。青貯技術出現了低水分半幹貯和添加劑改良等多種方法。

青貯飼料對牲畜的營養供給產生的影響是革命性的。青貯飼料優點可以列出十幾條、二十幾條。擇其要而言,第一是使牲畜在枯草季節也可以吃到鮮嫩的青綠飼料,提高畜牧生產性能。第二是營養完善。牧草青貯可以保留養分達85%以上,而幹草最多隻能保持50%~60%。玉米帶籽實青貯在臘熟期收割製作,比成熟幹燥後的籽實加秸稈營養價值高50%左右。這種帶籽實的青貯飼料已經不是傳統分類中的“粗飼料”,而是含有大量糧食的“精飼料”。第三是製作和儲存省時、省力、節省空間。據測算,全株玉米青貯比普通飼料加工成本節省一半左右。第四是適於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儲存條件要求簡單,無火災之慮,多年貯存後品質不變。第五是原料廣泛,品種多樣。帶籽實的玉米、大麥青貯可以作為高能量飼料;苜蓿、籽粒筧青貯可以作為高蛋白飼料;塊根、枝葉、蔓藤植物、各類禾草、蒿草、苔草均可製作青貯飼料,滿足不同種類家畜的營養需要。

重構草原放牧的基礎

美國草原利用概況。美國草地麵積為3.7億公頃 ,其中永久性草地居世界第三位,占美國國土總麵積的1/3,超過森林(占23.2%)和耕地(占19%)。美國的草地在近100多年來一直充當畜牧業的基礎。美國西部85%的土地屬於草原,其中90%用於放牧。據研究,美國肉牛飼料總量的83%來自飼草。良好的放牧草地每英畝可生產牛肉200磅~400磅。美國的牛奶有一半以上依靠放牧地生產。良好的草地可以滿足母牛維持營養的需要。保持草原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嚴格遵循合理的放牧製度,並要有一定比例的改良草場。為此,美國進行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草原管理製度變革和草地科學的研究與推廣。

實行分類研究和管理。美國草原主要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在美國屬於中西部地區。根據氣候和植被狀況,自南向北可分為5種類型:熱帶荒漠、亞熱帶草原、溫帶荒漠、溫帶草原、稀樹草原。決定草原植被狀況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大體上500毫米左右年降水量即可形成高草草原、稀樹草原、林間草原(草甸)。年降雨250毫米以上即形成矮草草原(即我國所稱的典型草原)。降水量再低即形成荒漠草原。北美草原以高草草原為主體,放牧牲畜和栽培作物都具有很高的生產力。在肉牛生產中最主要的3個州,得克薩斯州和堪薩斯州處於高草草原,年降水量在700~800毫米。內布拉斯加州處於矮草草原,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我國呼倫貝爾、錫林郭勒中東部的草原類型與此相似,發展畜牧業的自然條件不比內布拉斯加州差。

界定產權。美國的所有草原都具有明晰的產權。聯邦和州政府所有的國有草地約占總麵積的30%,租給個人經營。租用者必須按限定的載畜量和附加的規定進行管理。如載畜量超過規定或管理和利用不當造成退化或破壞,就予以處罰或收回,管理和利用好的則給予獎勵。另外70%的草地由私人農牧場所有和經營。美國大部分草原是在“西進運動”時期,按照“宅地法”和“先占權”原則固定給私人的,後經過法製體係的不斷完善,形成目前的產權現狀。

草原生態治理。對草原的係統化管理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其主要動因源自經濟大蕭條和幹旱引起的“黑風暴”。草原管理係統的形成遏製了草地退化和環境惡化,到21世紀初進一步形成了衡量草原可持續發展的量化指標。

在“黑風暴”發生以前,美國大平原因超載放牧和過度開墾造成的生態退化已經達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土壤侵蝕、草地退化、地力銳減等諸多問題日益突顯。20世紀30年代的嚴重幹旱和大風隻是把這一隱蔽的危機暴露在世人麵前而已。與此同時,1929年開始的美國經濟大蕭條逐年加劇,使畜產品市場萎縮。牧場主在幾乎同一時間遭受了缺乏飼料和畜產品市場銷售受阻的雙重致命打擊,造成很多牧場破產,並波及銀行貸款無法收回。資金、土地、牲畜的流通受阻,導致更多的銀行破產。這一危機鏈條的形成迫使聯邦政府開始重視草原牧區麵臨的困境。

1936年,美國參議院提出專門報告揭示了牧區退化的嚴重性,提出了解決的方案。該報告指出,美國的草地 “有75%已經消耗殆盡”,“其中95%的公有牧場已經消耗殆盡”。草原的理論載畜能力為1080萬牛單位,而當時的實際載畜量為1739萬牛單位。根據該報告估算,大約要經過50年的治理,才能使草原的理論載畜能力恢複到當時擁有牲畜的需要,再經過50年才能恢複到曾經達到的理論載畜能力即2250萬牛單位的水平。這一報告使牧場主的困境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促使聯邦政府及立法機關采取相應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