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管理和服務機構。規定隸屬於不同部門的三大機構共同推動放牧製度的轉變。一是原來的“放牧局”改為“土地管理局”(BLM)歸屬內政部,製止開放式放牧即遊牧,推行固定範圍放牧;二是林業局(USFS),在有林草原引導形成“延遲放牧+圍欄飼養+輪牧”的生產體係;三是水土保持局(SCS),從保護植物資源角度製止超載過牧,引導延遲放牧和休牧製度的形成。
完善法製。美國從20世紀初開始建立草原管理法製。1916年內布拉斯加州製定了“家畜飼養土地法”。192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家畜屠宰商和育肥場法案”,保護農民免受經銷商的歧視和盤剝。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農業複興法”。1934年聯邦政府頒布了“泰勒放牧法”,1936年製定了“草原保護計劃”法令。這些法律規定了一係列的草原保護和改良措施,各州成立草原委員會,對草原進行依法保護、調查、管理和改良工作。1951年以後美國農業部和公立農業高等院校(即技術推廣部門)共同製定了“草原改良十大綱領”,使法製向技術推廣層麵擴展。
項目支持。首先是按項目推進稅收優惠。直到現在,畜牧業投資還被認為是農場主合法的“避稅所”。其次是政府補貼。美國政府支持農業的項目都是通過法律形式規定的,其中肉牛生產是重點之一。從20世紀30年代起,聯邦議會隔四五年即製定一個農業法案,其主要內容是明確各類補貼的範圍、標準、資金來源和農場責任等。1996年後一度停止了大部分補貼,但2002年新的農業法案又重新設立和恢複了補貼項目。
加強草地科學研究。美國關於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的3個法案分別在1862年、1887年、1914年頒布。它的最顯著特點是把農業科研和從上到下的技術推廣職能都賦予給農業院校。州農業試驗站由農學院管理並在各縣設分站。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由農業部和農學院共同領導,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的統一,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非常高。
實現可持續放牧。利用粗飼料是美國肉牛產業的最高目標之一。這是由於將成本核算作為各項經營的基礎所決定的。美國的現代畜牧業生產中,肉牛居於突出地位的原因主要是肉牛能夠最有效地利用牧草和農業的副產品。據研究肉牛生產的營養來源主要為牧草,其次為農作物廢棄物(如秸稈)和糧食副產品(如酒糟、甜菜漿等)。用糧食加工的精飼料隻在強度育肥階段集中使用。牛的飼料用糧不超過全部飼料用糧食的6%。這與全部依靠精飼料的養豬和養禽形成強烈反差。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但是肉牛生產的最高目的卻是建立在“節糧型”、“放牧型”的基礎之上。經過多年實踐經驗的積累和草地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美國的草原放牧已經形成了成套而合理的製度。概括起來可以分為20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有:
連續放牧(continuous grazing)。在整個放牧季節內或全年都不進行草場輪換。連續放牧曾被認為是有害的,但是經過嚴密的科學研究,發現在條件具備時情況並非如此。一是在溫暖濕潤的高草草原上牧草生長繁茂,例如在美國大平原中南部的濕潤草甸和草原,草地的生物產量季節性變化和年度變化都較小。二是載畜量適宜,理論載畜量測算準確,牧草采食利用係數確定合理,牧場主能確切地知道牧草生產量和采食量的動態平衡狀況。三是畜群結構合理。牛以舌卷草采食的習性使牧草采食過後留茬較高,能有效避免對牧草的過牧傷害,不像其他以唇、齒啃草的動物有可能會發生過牧,造成草地退化。因而,放牧牛群的草場和以牛為主的混群放牧都可以考慮連續放牧。四是確保每一部分草原都能夠均勻利用。在草地麵積和畜群規模都比較大的情況下,牲畜每天隻在一小塊草場采食。牲畜對某些地塊偏好的領地行為可能導致出現喜食的牧草變少,適口性差的牧草增多,出現“響應性退化”。同時,另一些地塊因利用不充分而出現“避牧性退化”。因而對畜群加以適度控製,可以防止對某些地段、某些草種的不均衡利用。
季節性適宜放牧(seasonal suitability grazing)。實質上是劃區輪牧方法。根據不同的草叢結構、地形、水源、降雨等條件劃分不同的放牧單元,有計劃地按季節或按規定天數進行輪牧。有的牧場以圍欄阻隔各放牧單元,有的大型牧場隻劃分大致的控製輪牧的範圍,以節省成本。“架子牛”飼養場通常采用“早期集中放牧”的方法,也就是在春季牧草生長最快時高強度集中放牧,最大限度地滿足牛增重的營養需要;而在牧草開花結實期到來前,“架子牛”已出售給育肥場,整個草場進入休閑期。這種方法既滿足了草原休牧恢複的需要,也滿足了牛快速生長的需要。有些早期集中放牧的密度達到全年理論載畜量的3倍而對草畜都無不利影響。美國的大部分草原濕潤度較高,木本植物很容易侵入。經過科學實驗,美國主張每隔三四年便有計劃、有防護地對草場進行一次焚燒,可以改善草群結構,提高食口性和利用率,增加土壤肥力,促進牧草生長。
延遲放牧(deferred grazing)。在植物生長的早期禁止放牧。這一定義類似現在我國提倡的季節性“休牧”。冷季型草場通過提前停止冬季放牧、推遲春季放牧的開始時間來保護植被幼苗的生長,避免牧草在春季生長能力低時被牲畜過早地利用和踐踏。而暖季型草地牧草在7~9月萌發,延遲放牧的時間也需要推遲。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時機選擇適當,延遲放牧與適度放牧相結合,對草地再生能力和植物多樣性的保護作用相當於禁牧1年。
休牧(rest)。美國定義的休牧包括短期休牧、季節性休牧、年度性休牧。相當於我國現行的“階段性禁牧”。主要適用於嚴重幹旱、過牧草地的恢複、補播改良草場、焚燒更新草地、林間播種牧草等目的。在休牧的地塊應禁止任何家畜進入。值得指出的是,休牧製度的建立不應當成為放牧過度的理由。實踐證明,對極度退化的草場靠一、兩年乃至幾年的休牧是難以恢複的。
隔欄放牧(fences grazing)。用圍欄封育草地,使大牛不能進入,隻有犢牛可以進入,以保護犢牛優先采食最好的牧草,以最快的速度達到出售體重。母牛采食的基礎牧地和犢牛采食的保護牧地要適時輪換,以便均勻地利用牧草資源。
大量放牧(mob grazing)。在一塊草地中放牧大量牲畜。一般用於人工草地的放牧。由於牲畜密度大、放牧時間短,輪牧頻率高,可以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牧草資源。在特定天然草地進行短時間的高強度放牧,可以有效控製灌木和有害植物的生長,改善草地植被的適口性和整體生產率。高強度放牧方式還有條帶放牧(strip grazing)和日糧式放牧(ration grazing)。這些方法除需建設人工草地外,還需建設輪牧圍欄,主要用於生產力高的牲畜,如奶牛、育肥羔羊、放牧型育肥牛等。
林間草場放牧(forest grazing)。建立合理的林間草場放牧製度,是美國畜牧業的一大特色。聯邦農業部林業局在規範放牧方麵主要的關注點:一是確保對林木無損害,對牛和鹿科動物允許進入林區放牧,而對幼苗有損害的地段或對樹木有損害的畜種則禁止放牧。二是防止火災發生。火災易發季節禁止進入林區放牧。三是要遵循合理的放牧規範製度,防止過度利用和超時放牧。美國的林間草地占全國草地總數的比例很高,林間放牧是家畜特別是肉牛生產的重要營養來源。
遊牧成分的遺存在現代肉牛生產中仍然依稀可見。在幹旱草原區,為了在特定季節充分利用偏僻地區的牧草,現在仍有少數牧場主使用移動房車遠途放牧。房車裏麵設有廚房、臥室、客廳、衛生間,可以滿足現代人的居住和生活需求,同時可以在遠距離放牧時有效管理畜群。這些草原或者因牧草稀疏無法滿足牲畜常年營養需要,或者因所處位置不適合建設固定設施,隻能在短時期內采取遠牧(類似我國牧區“走敖特爾”)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