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牛肉產業(2 / 3)

種公牛培育場。種公牛培育場也稱為注冊牛飼養場。主要目的是為普通繁殖場提供能夠生產優良後代的種公牛。種公牛的銷售半徑一般為100~150英裏,銷售冷凍精液和胚胎時可達更大範圍。美國現有12萬個種牛場、10個人工授精站,飼養著80多個肉牛品種,其中最重要的5個品種對牛群基因的貢獻率達到60%。種牛場的主要產品為周歲小公牛。種牛培育場的成敗,取決於能夠向母牛飼養場推銷多少具有種用價值的公牛。

確定育種目標和計劃。符合市場要求是育種計劃的出發點。例如20世紀80年代以前,市場的要求是種公牛體型大,但幾年後發現體型適中的種公牛才能產生最高的利潤率。有些育種者以生產種公牛數量多為目的,有的則瞄準冠軍獲獎牛或售價不低於2500美元的優秀個體牛為生產目的,還有的分別以大理石紋牛肉、周歲體重、產奶量作為種牛的突出指標。但是隻有在合理成本範圍內,這些目標才有意義。這與我國的種公畜生產要麼不惜成本追求高指標,要麼放任自流由牧戶各自解決的狀態形成鮮明對照。

生產記錄。優良種公牛不僅靠視覺評價來挑選,而且要靠完整的記錄數據來分析其遺傳能力。因此種牛培育場必須把生產記錄作為基本工作任務。各個品種協會負責向會員提供紀錄方法和表格。記錄內容包括牛群變動情況、選種選配情況、產犢情況、後裔生產性能等等。初生重、斷奶重、周歲體重、產奶量(或公牛的間接產奶量)通常是反映生產性能的幾項最重要指標。

選擇種公牛。經濟性狀的改良遺傳學研究證明,就一頭牛而言,作為父母係的種公牛和種母牛各提供50%的遺傳物質。但就一個後代群體而言,犢牛群的遺傳物質有80%~90%來自種公牛。例如圖6–1所示三代犢牛群的遺傳物質。

經過計算可知,利用3頭公牛所產後代的遺傳物質,來自公牛A的占12.5%,來自公牛B的占25%,來自公牛C的占50%,來自種公牛的合計為87.5%,而來自種母牛的僅為12.5%。正因為美國肉牛界對種公牛的遺傳貢獻率有如此高的估計,才形成了最為發達的種公牛生產係統。

選擇基礎母牛。育種場選擇母牛的著眼點:一是遺傳價值,二是繁殖性能。當成年母牛繁殖率下降、年齡過大、後代生產成績不佳時就要及時淘汰。

選擇基礎母牛。通過選擇後備母牛可以使種牛場的基礎母牛群不斷得到改良。一般通過斷奶、周歲、配種之後和初產牛犢斷奶之後的四次選擇和淘汰就可以把優良後備母牛補充到基礎母牛群中。

營銷決策。包括確定潛在客戶範圍、產品(種牛)競爭力評價、產品賣點(或獨特性)說明、生產成本測算等。銷售方法主要有協議銷售、委托銷售、產品直接銷售。種公牛培育場是自行銷售,還是委托專業銷售商或聘請專業人員安排直銷各有利弊,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銷售的結果必須是種牛場和母牛繁殖場共同都能獲利的“雙贏”,否則供銷關係即難以維係。對每一次成功的銷售來說買賣雙方都明白成交的不僅僅是一頭牛,而是遺傳性能數據和經濟性能信息的載體,是未來的盈利能力。

犢牛繁殖場。犢牛繁殖場也稱商業化母牛犢牛飼養場。主要生產由出生至斷奶的犢牛。理想的狀態下每頭母牛每年產1頭犢牛。經濟收入和母牛更新主要依靠生產犢牛。美國2000年約有83萬個犢牛繁殖場,飼養著3340萬頭肉用母牛,其中基礎母牛在50頭以下的占80%。這些小型繁殖場主要是種植業農場兼營的肉牛生產群。美國母牛飼養場的經濟規模為300頭母牛。當牛群規模增加到1000頭時,每頭牛的經濟回報就會相應提高。全美大約有30位牛場主每人擁有5000頭母牛。最大的企業擁有3.5萬頭母牛。一般繁殖場的產犢率為85%~90%,平均斷奶體重為514磅。

草地經營。大多數母牛和犢牛飼養場分布在大平原(北美大草原),全年依賴放牧和刈割牧草保障牛群的營養供給。一般每頭母牛需要30~100英畝草場(依山穀、草原、沙地等不同類型而定),並以補充料進行補飼。有的集約化程度很高的牧場每頭牛占用1~5英畝的草場,放牧5~10個月,其餘時間補飼。補飼的粗飼料有幹草、青貯、農作物副產品等。農場的冬小麥可以在拔節之前用於牛的放牧。秋後在玉米秸稈再生草地上放牧,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飼養措施。一般牛場飼養費用約占牧場經營成本的60%以上,降低生產成本的最主要方法是,增加放牧天數,減少牧草的刈割量和購買量。通常采取的措施有:盡量使產犢季節與牧草生長規律相一致;通過集中放牧和輪牧延長青草的可放牧期,增加載畜量;通過燒荒、補播來提高產草量和利用率;采取早期斷奶減少母牛的營養消耗;保持後備母牛在生長期維持較低的增重速度,以減少飼料總消耗量等等。

提高母牛產犢率。一般牛場的平均年產斷奶時成活犢牛的比率為85%左右,有的牛場連續10年達到95%以上,少數年份也可以達到100%。一般認為,放牧條件下最佳年產犢率應為90%。影響產犢率的最主要因素是,配種期結束時的未妊娠母牛頭數,即空懷率,其次為初生牛犢的死亡率。再次為妊娠期流產率和哺乳期犢牛死亡率。提高產犢率的主要措施是,合理的營養水平、正確的選種選配、保持牛群健康和及時淘汰不孕母牛等。

提高犢牛斷奶體重。犢牛在秋季斷奶時為6月齡~10月齡。220日齡斷奶體重為500磅左右。提高犢牛斷奶體重的主要措施有:在控製飼養成本的基礎上適當增大斷奶日齡;合理安排產犢季節,最有效地利用牧草生長量;提高母牛的營養水平和泌乳性能;在不影響市場銷售的條件下埋植生長促進劑;通過選種和雜種優勢可提高犢牛斷奶體重10%~20%;在成本劃算時對犢牛進行補飼等。

降低母牛飼養成本。飼養成本涉及繁殖、放牧、飼料生產、牧場管理、市場銷售和財務管理等眾多因素。美國總結出“標準生產性能分析法”(SPA) 圖表和軟件對飼養場進行綜合分析,幫助牛場主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獲利水平。主要內容包括:降低飼料成本及設備與燃料成本;利用“正確的種質資源”產生雜種優勢;降低勞動力成本,使300頭規模的母牛群雇用的員工控製在1~2名;改進草地管理,提高載畜量20%~30%;實施牛群健康計劃,減少疾病等。

營銷決策。美國的牧場主有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的傳統。但是每一項革新都又十分講求成本和效益。因而,最合適的產出(而非最高產出)和最低的成本(而非一般平均成本)成為經營決策的主線。特別是在決定放牧和飼養、犢牛出售月齡等關鍵環節上,成本是決定因素。犢牛斷奶到進入集中育肥大約還有10多個月的架子牛牧養期。有些牧場主采取與育肥場聯營的辦法來延長留在原牧場放牧的時間和補飼期,以獲取育肥前預備期(架子牛飼養)的利潤。

周歲架子牛飼養場。“架子牛”也可理解為“生長骨架的牛”。周歲前後幾個月的幼牛正處於犢牛斷奶後,進入集中強度育肥前的過渡時期。這一階段牛主要是生長骨骼,增大體型,為附著大量的牛肉創造條件。飼養對象為斷奶後的去勢公牛、非種用的小母牛,此外也有一些淘汰母牛。架子牛飼養場一般在牧草資源豐富、距育肥帶較近的州。德克薩斯、堪薩斯、俄克拉荷馬是最主要的3個州。進入架子牛飼養場的犢牛一般在500磅左右,增重至700磅~900磅時出售給育肥場。

草場經營。架子牛的營養主要通過放牧獲得。所需草場可以根據經營規模的需要通過租賃或購買。放牧期的長短可視牧草生長情況而定,一般4~10月為放牧期,有些州冬季也要安排放牧。降水條件好的草原(一般年降水400毫米以上)可以播種牧草,實行集約化放牧。冬小麥地可以在10月至拔節期進行放牧。根據草場狀況和市場行情,有時一批架子牛要經過幾次轉手買賣和轉場放牧。

越冬飼養。要點是以粗飼料維持較慢的增重速度,使架子牛能夠健康地進入春夏放牧期。越冬飼料可以選擇幹草或青貯飼料,但要避免飼喂過多的澱粉類飼料。值得指出的是,越冬飼養是放牧的替代或補充。一旦有放牧條件,如溫暖地區的人工種植的牧草,放牧可以一直延續到後冬。通過放牧采食玉米秸稈的牛日增重相對較低,但可在夏秋通過補償生長加以彌補。在小麥行情不佳的情況下,小麥地可以全部用來放牧,而不再收獲糧食。

過渡期飼養。過渡期是為強度育肥提供適應條件的階段。飼養要點是強調牛的增重速度快,因而飼料中應增加高能量的穀物飼料,減少粗飼料。此外,適當提高營養水平和活重,也是提高售價的要點。目前,在帶犢母牛飼養場向後延伸、育肥場向前延伸的擠壓下,周歲架子牛飼養場單獨存在的空間越來越小。但是美國肉牛生產界仍然將其視為相對獨立的產業部門,原因在於牛的生長特點、飼養要點和經營決策既不同於前者,又不同於後者。因而進行單獨研究和管理有利於肉牛產業的長遠發展。

育肥場。在屠宰前進行集中短期育肥,是美國肉牛生產的一大特色。肉牛在圍欄內經過90天左右的高能量飼料育肥,一方麵獲得理想的體重,另一方麵可以提高牛肉的可口程度。育肥場會消耗大量的精飼料,因而需靠近玉米帶。育肥場集中分布的有得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俄克拉荷馬等州。育肥場的數量在1970年時有12.2萬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下降到了4.1萬個,出現了劇烈的兼並現象。美國的育肥場分為種植業主經營的農場育肥場和合夥人(公司)經營的商業化育肥場兩種類型。商業化育肥場規模大,一般可同時育肥數千頭至數萬頭牛。位於得克薩斯州的Cactus公司擁有9個育肥場,可同時育肥46萬頭牛,按周轉2.5次推算,每年可生產育肥牛超過100萬頭。農場育肥場的育肥規模一般在千頭以下。在充足的資金推動下,大型商業化育肥場有增多的趨勢。但是農場育肥以其飼料來源方便價廉、經營靈活、對市場應變能力強等優勢而廣泛存在。

育肥場建設。育肥場的位置選擇要考慮架子牛來源、育肥牛銷售和高能量飼料來源3個條件。育肥場設施的組成包括飼喂欄、幹草棚、青貯台、飼料廠、汙物場、各種通道等,需要占較大的土地麵積。大部分育肥期會安排在夏秋比較暖和的季節,因而一般育肥場采用開放式牛棚或圈欄,隻有在特別炎熱和寒冷的條件下進行育肥時,才采用半封閉或全封閉牛舍。由於封閉式牛舍下方需要建設積糞池,建造複雜,環境控製困難,現已很少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