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飼料轉化效率。影響飼料利用效率的3個主要因素是,飼料能量的濃度、幹物質采食量和增重速度。一般采取減少粗飼料、推廣帶籽實青貯飼料、對穀物進行蒸氣壓扁和水分還原處理、合理使用添加劑和生長促進劑、避免環境應激反應等措施來提高飼料的轉化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飼養成本。
環境控製。牛的育肥過程在人工所提供的全價飼料和環境條件中進行,因而任何人為的不當因素都會影響增重效果。更換員工、改變操作程序、棚舍設計不當、病蟲害侵襲、飼喂和飲水環境的改變、公牛互鬥等都會影響育肥效果。應激反應和異味還影響牛肉的質量和風味。因而必須保持棚舍幹燥、通風和排水良好、減少粉塵、避免強烈刺激、防止炎熱嚴寒等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牛的生產潛力。
風險管理。育肥占用資金規模大,必須經常分析涉及盈虧平衡點的各種因素。選擇最佳的交易方式和出欄時間,包括套期保值(hedging)和期權交易(option)在內的期貨市場是最常用的風險管理方法。推行“全麵質量控製”(TQM)方法,減少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錯誤和缺陷,使所有消費者感到牛肉永遠是物有所值,保持對牛肉消費的長遠信心。換言之,對每一塊牛肉消費的失望都被視為是牛肉生產的風險。
屠宰加工企業。美國有1250家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其中4家最大的企業屠宰了全美80%的育肥幼牛。最大的企業IBP在美國和加拿大擁有12個屠宰加工廠。近年來全美每年屠宰的3500萬頭左右的肉牛中,經育肥的幼齡牛約為2900萬頭,用於生產優質高檔的牛肉。其餘為淘汰的牛和未經育肥的牛,用於生產肉餡等低檔產品。牛肉製品約80%為盒裝分割牛肉(不含骨頭和多餘脂肪)。近年來廣泛采用真空包裝技術,以保證產品具有較長的貨架期。還出現了預製半成品的“即售”(case ready)包裝,更便於零售。
批發與零售。由供貨商和分銷商構成的批發渠道,曾經是牛肉銷售的主要渠道,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牛肉由屠宰加工廠直接供給零售商。超市、食品商店和便利店,構成了無所不在的零售網。其中超市銷售占總銷量的77%以上,10家大型連鎖超市銷量占總銷量的60%以上。食品服務業所需的牛肉由批發商或加工企業批量提供。
消費者。20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的人均牛肉消費量一直處於增長態勢,然後稍有下滑,至20世紀末趨於穩定,此後略有增長。據分析,造成牛肉消費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牛肉的可口性不穩定,相當比例的牛肉達不到消費者對口感和風味的要求;牛肉產品的貨源不足;牛肉的價格與其他肉類價格相比缺乏競爭性;牛肉對人體健康的關係存在誤區等。美國對牛肉可口性的評價包括牛肉的嫩度和風味。風味又分為烹飪時的氣味和食用時的味道及多汁性等。在牧養、加工、銷售的漫長過程中,消除各種不利的影響因素,使牛肉全麵達到這些要求實屬不易。提高牛肉質量、適合消費者的可口性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牛肉產業的標準化
美國牛肉產業的生產與經營主體眾多。如何在一個廣闊的市場體係中通過自由交易形成高效運轉的產業鏈條就顯得十分重要而複雜。美國對這一問題解決得十分成功。保證市場正常運行的基礎是美國農業部和相關組織製定的分類分級標準體係。
活牛和胴體分級。幼齡牛的質量等級由高到低分為特級(prime)、優級(choice)、精選級(select)、標準級(standard)、商品級(commercial)、實用級(utility)、次級(cutter)、等外(canner)共8個等級。青年公牛和成年母牛等級較少。淘汰的成年公牛則無質量等級標準。
牛肉分級。主要依據肉色鮮紅、脂肪白色、大理石紋、分割肉塊重量等分為8級(名稱同以上活牛與胴體分級)。其中對大理石紋即“雪花肉”存在不同看法。反對者認為牛肉可口性的差異隻有10%~20%與大理石紋有關,而大約75%的正常胴體大理石紋並不豐富。追求大理石紋往往導致胴體過肥,飼養成本過高,因而主張取消該指標的呼聲較高,但銷往日本市場的牛肉仍然強調大理石紋的程度。
架子牛分級。評定架子牛等級的指標有3個:骨架大小、肌肉厚度評分、體格健壯情況。骨架大小可以預測當牛達到優級牛肉標準即背膘厚0.5寸時的體重。骨架大的牛可達1250磅以上,中等的可達1100磅~1250磅,骨架小的約在1100磅以下。
品牌牛肉。在20世紀80年代牛肉市場不振時期,有些企業打出富有特性的品牌以吸引消費者。主要有低脂肪的“賴特(Lite)牛肉”、未使用過抗生素和生長激素的有機或天然牛肉、口感好的牛肉(如安格斯、海福特等)。美國農業部已審查和批準了54種牛肉品牌。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認證安格斯牛肉(CAB)。經過認證的安格斯牛肉生產企業對活牛和胴體特征都有嚴格的要求,以確保牛肉產品的可口性。目前共有65家獲得認證的育肥場組成了“認證安格斯牛肉”供應鏈,進行標準化生產並開展相關遺傳學研究和教育培訓,爭取使市場接受率從20%左右近期提高到30%以上。
肉牛生產與草原管理
美國肉牛生產的基礎在於草原放牧。既能使牛肉產出最大化,又不會損害草地的生產力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從不同角度出發對草原的利用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範圍。一般意義上的牧區(range)指西部17個州的幹旱和半幹旱地區。草原(pasture)指西部灌溉草場及東部高降雨放牧地。廣義牧區(rangeland)包括能夠放牧的天然草場、大平原、灌木地、荒漠草原、凍土帶、高山植被、海濱沼澤地、濕甸草場等。舉世聞名的北美普列利草原(prairie)在美國則稱為“大平原”。這裏介紹的“草原管理”涵蓋了上述各類草原和牧區。實際生產管理的分類中包括永久性草地、用做草場的耕地和放牧的森林地等,涵蓋了大部分的農用地資源。
放牧管理。美國肉牛界對放牧的20多種類型可因地製宜地進行上百種組合,以供在不同的氣候、季節、植被、地形、牛種條件下選擇最佳的放牧方案。幾個最常用的表達術語體現了不同的關注點和實用性,例如:連續性(continuous),指在整個放牧季節在特定區域不間斷放牧;單元係統(cell system),指在共同水源的多單元大麵積草場放牧;輪牧(rotational),指按計劃在兩個以上草場中轉移放牧;延緩放牧(Deferred),在主要植物結籽前不放牧;休閑(rested),至少1年不放牧;休閑輪牧(rested rotational),指在一個輪牧係統中至少有一個休閑草場;季節性放牧(seasonal),在一年特定季節放牧;短期放牧(short duration),在一個放牧季節中,每個單元要放牧幾次,每次放牧時間較短。美國對最佳載畜量的規定並非是一個常數,而是根據有關規定和草場變化由牧場主自主確定,靈活調整。可見養牛生產必須在保護草原生態的基礎上才能持續的觀念已成為生產者的自覺行動。美國南部草原終年可用於放牧,但在北部較寒冷地區放牧時間不超過9~10個月。均勻而合理地利用草原通常有兩項要點需要把握:一是通過補鹽點分布、水源分布、圍欄控製均勻地利用草場,防止局部過牧;二是防止牛貪食喜歡的牧草,留下適口性差的牧草,造成草場向單調化、劣質化演變,因而對每塊草場都必須維持一定的放牧強度。
牧場監控。目的是使植被和土壤保持良好的生態狀況。主要措施包括:植物群落評價,監測牧草種類及變化;圖片比較,監測同一地點牧場和土壤的變化;牧草利用強度,監測保護小區和非保護小區對禾本科、非禾本科牧草和灌木嫩枝的利用程度;放牧反應指數,依據放牧季節內牧草采食次數、放牧強度和植物再生機會來計算。
草場改良。美國視合理放牧為首要的牧場改良措施。放牧強度過輕、過重都會降低草地的使用價值和生態價值。在此基礎上,深耕與輕耙的機械改良、播種牧草、施肥和燒荒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草場改良措施。美國在降雨量較多的地區大力種植優良牧草,特別是苜蓿的種植已非常普遍,現在已成為美國的第四大類農作物。美國認為燒荒對草場改良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從經濟成本、生態效應、適用條件等方麵都有深入的研究。
幹旱管理。一般認為當降水量比正常年景低25%時即為嚴重幹旱。顯然,這一概念不同於我們通常所說的“旱災”。這反映出美國肉牛界認為幹旱是草原的正常現象,因而以“管理”而非“抗禦”進行描述和應對。維護平常年份良好的植被覆蓋度是提高草原耐旱性的基礎條件。牧牛場應根據牧草的生長曲線來確定即使沒有幹旱也會出現的“無盈利放牧日期”,及時調整載畜量。根據經濟核算的預測結果,選擇購買飼料、轉移飼養或者出售牛的決策。
公共草場管理。美國西部17個州(包括大平原)既有私有草場,也有公共(聯邦和州所有)草場。沿落基山脈兩側的州公共草場比例較大,有的高達70%以上。州屬土地也稱為“學校專屬區”,其出租收入主要用於支持公立學校。在滿足規定條件後,肉牛飼養者可以長期租賃公共土地。聯邦政府所有的放牧地都由美國林業局和土地局負責管理。監督人員可以調整放牧牛的數量和時間,但放牧費標準是由法律規定的。
美國社會對肉牛業麵臨的挑戰、機遇和發展前景展開過熱烈的討論。曾經盛極一時的肉羊業後來因產品定位和質量問題而陷入衰落。這一教訓被視為肉牛業的警鍾。主流意見認為牛肉在食品安全性、可口性、健康與營養、經濟性方麵具有很強的優勢。特別是消費者喜愛的“品牌牛肉”將引領牛肉升級換代的潮流。肉牛生產、屠宰加工、市場營銷的改革將為牛肉產業進入全球化經濟時代創造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