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遊牧曆史的不同結局(1 / 2)

世界上亞、歐、非三大洲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民族或國家發展過遊牧業。美洲大陸在西方殖民者定居後也出現過牛、羊、羊駝等畜種的遊牧業。隨著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科技條件的變遷,遊牧業出現了維持型、終止型、轉農型、建設型、現代型5種不同的結局。

維持型

維持固有的遊牧生產方式。目前亞洲最典型的遊牧地區是蒙古國,中西亞和非洲的一些部落地區、南美洲高原的部分地區、北極圈附近牧養馴鹿的地區也仍然維持遊牧業。

遊牧的生態效應。遊牧生產的條件差,牲畜少,因而在曆史上一般不會發生全局性和持續性的草原超載過牧現象。草原上自然災害頻發,在抗禦能力低下的情況下,“天災”是“天然的草畜平衡器”。豐年增加的牲畜到了災年就自然降下來,因而永遠不會達到草原可承載牲畜數量的上限。在地廣、人稀、畜少的狀態下,牧民在一定範圍由自由放牧,理應能夠均勻地利用草場維持草原生態的良性循環。但是在實際上,遊牧對草原生態的負麵影響也是十分嚴重的。例如,有水源草場的過度利用和無水源草場的長期閑置並存所造成的局部草場退化不可避免。曆史上較長的和平時期(如漢朝和匈奴和親時期、元朝統一管轄中國內地和蒙古草原時期)采取賑災措施,牲畜頭數都可以有大幅度增長。適合遊牧的畜種都有極強的抗禦不良條件和災後種群恢複的能力,連續幾年風調雨順即可使牲畜頭數超常規增加。在這些情況下,局部草場超載過牧引起沙化和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再如,在現代社會中,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時進行“抗災保畜”的救助是必然的,純粹依附自然任憑牲畜自生自滅的完全自然遊牧已經不可能存在。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國家甚至國際社會必然予以救助。有效的“抗災保畜”措施,從另一麵來看也會導致牲畜的超載過牧。因而,繼續維持遊牧對草原生態的效應可以概括為非均衡的局部退化、沙化、鹽漬化,而且程度不斷加重。指望完全維持遊牧狀態來保護草原生態隻能是空想。在這方麵如第四章的相關闡述,蒙古國的領導人有深刻而精辟的論斷。

遊牧生產生活簡況。首先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牲畜的死亡率高,繁殖成活率和牲畜出欄率低,因而牧區社會的物質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其次是牧民生活條件差。傳統居住環境是蒙古包(氈房)或季節性營地的泥草棚。不僅住房功能完善無從談起,就連避暑防寒的基本要求也很難達到。傳統食物以肉、乳為主,其他食物全部依靠外運供應,在遊牧狀態下缺乏儲存條件,食物品種和結構都不能滿足人體要求,一旦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無畜戶和貧困戶就會大量增加,溫飽都成了難於解決的問題。

終止型

主要指原蘇聯境內的草原遊牧地區,因外部強製力量造成遊牧業的突然終止。蘇聯十月革命和國有化、集體農莊化時期,大量富戶帶著牲畜轉移到鄰國(主要為中國邊疆地區),留下的牲畜轉為集體農莊舍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境內的草原放牧型畜牧業也沒有得到恢複。南俄草原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居民,曾整體遷移到西伯利亞從事開發和建設,草原畜牧業更是完全中斷。

摒棄了畜牧業的草原隻有生態功能,失去了生產功能。在俄羅斯草原一望無際的原野上汽車奔馳一整天,往往看不到一頭牛、一隻羊。因超載過牧而破壞草原生態的現象不存在了,但是因幹旱和內澇造成的局部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仍然存在。由此也可以證明那種設想隻要把草原變成無畜之區,生態環境就會越來越好的推論並不成立。

終止遊牧,進而摒棄草原畜牧業的弊端主要是既浪費了草場資源,又造成畜牧產品的缺乏。俄羅斯有大片的草原閑置,同時又大量進口肉、乳製品。長期以來要從南美、北美、中國和澳大利亞進口大量牛肉,才能彌補國內肉類的供應不足。即使在傳統的肉類集中產區,肉食品缺乏也是俄羅斯長期以來難以解決的大問題。1996年我在出訪位於西伯利亞草原的赤塔州時,這一過去曾是被遊牧業包圍的中心地區竟然在飯店裏難以找到牛肉,在市場上隻有少量且昂貴的紅腸供應。由此可見那種取消草原生產功能的論點實在是脫離實際的空論。

轉農型

轉農型是指近幾百年來一些古代傳統的遊牧地區轉為農耕為主。主要包括中亞、西亞的部分地區和中國草原的農牧交錯帶。這些地區具備適合農耕的氣候、土壤和水源條件,利用天然降水或灌溉係統能夠滿足種植農作物對水分的要求。因而轉為農耕的地區曆史上應是牧草最為豐美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