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為農耕的生態效應。總體而言幹旱半幹旱草原地區轉為農耕的生態效應是負麵的。一是耕作攪動土壤,破壞原生植被,造成沙化。二是農耕兼營的放牧養畜會造成村莊和農田周圍草場的嚴重超載過牧。三是糧食種植有利於解決食物短缺問題,促進人口增加,但不斷增加的人口反過來又要求不斷擴大開墾麵積。特別是現代農業機械大量應用後,開墾土地的能力大大提高,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黑風暴和60年代前蘇聯中亞地區的黑風暴主要都是因為無節製地大量開墾草原而造成的。
生產生活簡況。直到現在,傳統遊牧地區轉為農耕後,尚沒有一個地方達到生產現代化和生活富裕的程度。這些地區雖然相對來說適宜種植作物,但是歐亞草原高緯度、高海拔、低降水量的基本條件決定了農作物產量低、經常遭受自然災害侵襲的固有特點。農民生活雖然在居住條件的防寒避風方麵要優於牧民,但仍然經常處於食物單調短缺和生活貧困的狀態之中。
建設型
建設型指在傳統遊牧的基礎上,經過持續不斷地進行水井、棚圈、飼草飼料基地、定居房屋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成現在的以放牧為主、補飼為輔的草原畜牧業。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國境內的草原牧區和中亞哈薩克斯坦等國。
生態效應。隨著建設內容的完善,牲畜實現了穩定發展,普遍出現了超載過牧的現象,加重草原沙化、退化。近10多年來加強草原管理的立法和執法,推行草畜平衡責任製,開展以輪牧、休牧、禁牧為主要內容的放牧製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牧區建設的資金主要依靠畜牧業自身積累,投入不足,生產主體對草原的保護和建設還未成為自覺的主動行為。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行,草原上出現了亂開礦亂采砂石的現象,破壞了草原生態環境。在飼料基地建設中目前大多借用農民種田的方法,容易引起草原的風蝕沙化,亟待推廣保護性耕作措施。如傳統農田耕作需在秋季翻耕田地以保墒保肥,但會在半年多的時間內土壤裸露,風起沙揚,而采用免耕技術或者春季保護性耕作措施即可避免,卻又遇到技術和資金投入問題尚未解決。
生產生活簡況。與遊牧相比,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一是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為提高。除特殊嚴重的“鐵災”外,大大小小的旱災、雪災及其他自然災害均已不可能對畜牧業生產能力造成嚴重打擊。二是草地生產率和畜群生產率大為提高。肉用羊的羔羊出欄,肉用牛兩歲出欄已成為生產常規,浪費資源的“長壽畜”已很少見到。三是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草場圍欄輪牧和牧業機械的普及,逐漸取代了跟群放牧和人工搬運草料,使有限的勞動力可以從事更多的具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四是生活條件大為改善。一般牧民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裏已經新蓋兩三次住房,麵積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齊全。食物結構在乳製品和肉製品滿足的基礎上,還可食用到多種穀類和蔬菜水果。五是社會保障程度大為提高。法定草場產權明晰後,即使是無畜戶也可通過草場使用權的流轉收益,保持基本的生活條件。貧困戶得到扶貧開發項目或社會救助的扶持。牧民社會保障製度逐漸建立和完善。
與現代畜牧業的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當前的草原畜牧業仍然處於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初始階段。生產方式、發展措施、生態效應、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等各方麵,還存在著很大差距。遊牧型的畜牧業已經轉變為建設型的畜牧業,在此基礎上采取正確的發展方式,就可以進入現代型的草原畜牧業。
現代型
典型的例證是北美草原的現代化養牛業。範圍包括美國大平原各州和加拿大草原三省。北美草原從遊牧型的“牧牛王國”向現代型肉牛生產的轉變,發生在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北美洲發生“黑風暴”後,美國采取了嚴厲的法製、行政和經濟措施保護草原生態,促使農場采取保護性耕作技術,牧場推行保護性放牧製度,使養牛業的現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從這一點來看,草原生態發生危機之時,也可能是推進畜牧業轉型的機遇。美國肉牛生產在保證草原生態得到改善的基礎上,創造了全世界牛肉產量、質量和成本等綜合效益最優的水平,牧牛業者的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程度與城市居民無差別,其經驗是值得認真借鑒的,用以創造我們的後發優勢。美國養牛業的轉型情況在前一章已有係統介紹。大洋洲的養牛、養羊業也有類似曆程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