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四個尺度
這裏所講的現代化就是用現代工業化成果、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方法和現代草原生態理念武裝草原畜牧業。
應用現代機械裝備。主要指畜群生產、草地改良、飼料生產、飼喂過程、物料和活畜運輸等各個環節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程度。
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主要指在選種選配、繁殖培育幼畜、放牧和飼養等過程中應用生物科學,特別是遺傳學、營養學、草原學、環境學等方麵的科學和技術。作為具體的生產者,牧民不可能全部受過專門的教育,但生產過程符合科學原理和技術標準,變革方向符合現代化要求應當是都能做到的。
應用現代管理方法。主要指生產經營管理符合現代管理科學原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轉化率和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特別是在牧場建設、商品畜提前出欄、合理補飼、飼草飼料生產等關鍵環節采取正確的決策,提升聯合生產、分工協作、協會服務等組織化程度,提高整體生產水平。
應用現代草原生態理念和相關法製。主要是在落實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新型放牧製度、草畜平衡製度等生態環境友好型生產等方麵,生產主體(牧戶)具有自覺性、主動性,實現草原生態環境改善和畜牧業現代化的雙贏。
草原畜牧業現代化可以看成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即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曆程;也可以看成是理想的標準,即達到當今發達國家相應的先進水平;還可以看成是行動的方向,即動員相關領域的各個方麵向正確的目標前進。本文在描述中對上述含意在不同的場合各有側重地進行了表達。
各具特色的家庭牧場
為了使本書的寫作內容更加符合生產實際,2011年8月和10月我到幾個不同類型的牧業旗走訪了部分牧戶和基層組織。所到地方包括草甸草原的西烏珠穆沁旗、典型草原的東烏珠穆沁旗、過渡型草原的蘇尼特左旗、荒漠草原的鄂爾多斯西三旗、沙地疏林草原的正藍旗、烏審旗。所見所聞進一步清晰地使現代化程度已經相當高的生產“細胞”真切地擺在麵前。
2011年金秋8月,錫林郭勒盟舉辦了近些年來規模最大的那達慕大會。我作為曾經在那裏工作過的“老同誌”,與各方麵的領導和代表一起前往祝賀發展成果,分享草原的喜悅。8月6日上午參加了開幕式後,下午即驅車趕往東烏珠穆沁旗。這條路線也正是43年前我首次踏上東烏旗草原趕去報到的路線。隻是過去需要起早貪黑顛簸一整天的自然路,現在已變成兩個小時即可到達的柏油路。為了節省時間,也考慮到地點的代表性,走訪地點選在旗所在地周圍的額爾敦烏拉嘎查。碰巧這也是那一年我在東烏旗探訪第一個蒙古包的生產隊。沿途不遠不近可以看到悠閑采食的羊群,每群數量大約在七八百隻左右。因為在20年前就禁止城鎮居民養畜了,因此旗所在地的城鎮周圍草場已得到完全恢複。從旗鎮到牧戶路兩側的草場也要好於三四年前,這應該是按草畜平衡製度限養牲畜和調整結構的結果。所到之處過去浪費草資源最嚴重的馬群和老齡商品畜現在已很少見,羊群中有一半左右是采食牧草很少且當年就可以出欄的肉用羊羔,所以畜群結構的調整使同樣的草場可以產出更多的畜產品。
從2011年10月2日開始,我利用國慶節長假的機會,又造訪了鄂爾多斯市西部四旗的牧區。這是我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分別進行過扶貧開發調研、畜牧業生產方式調研、畜牧業現場會3次環線走訪的路線。原先高低不平的自然路和砂石公路現在已經由高速公路和二級以上等級公路所取代。公路兩邊明顯的感覺是草原植被覆蓋度高了,網圍欄和羊群也多了。在那個年代我曾頻繁往來於這片草原牧區,部分原因是試圖在各地尋找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的牧戶典型,終於在受災更為頻繁、缺草更為嚴重的鄂爾多斯牧區出現了。困境促使這裏的牧民最先開始轉變傳統的純粹放牧經營方式,走半牧半飼的道路。因而,1999年全區畜牧業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工作會議是基本沿著這次走訪的路線,以數百公裏的“拉練”式參觀開始的。此外,2002年秋季,終於在連續三年大旱後迎來了雨季,我還特意到受旱最重的內蒙古西部草原實地查看牧草究竟還能否再生。當時看到無論是禾本科、豆科牧草,還是雜類草,久旱三年後隻經過了一個雨季,就在幹枯的草叢根部長出了綠色的幼株,著實令人欣喜。盡管無法扭轉那幾年不少權威人士在各種論著和演講中關於“草原生態已不可逆轉”的悲觀論斷,但是實地查看後,自己關於“草原不可能就此毀滅”的判斷更加明確和堅定。10年過去了,公路兩邊的自然景觀明明白白地證明哪一種判斷更符合實際。所造訪的牧戶也初步走上了全新的生態畜牧業和現代畜牧業之路。現將2011年秋季兩次走訪的牧戶從東部的烏珠穆沁草原到西部的鄂爾多斯草原依次簡述如下,與讀者分享。
新址新場十年建設
哈斯琴家庭牧場。位於東烏珠穆沁旗額爾敦烏拉嘎查。哈斯琴1963年生人,初中文化程度。1985年東烏旗開始推行草場承包到戶時,他才20來歲,所以不可能分到多少草場。十年前清理城鎮機關牧場,收回的草場重新承包給牧民,他才從中心地帶的草場搬出來,承包了現在這塊在嘎查範圍內屬於比較偏遠的草場,一家7口人中實際在牧區經營牧業的隻有夫婦2人和1個孩子,其餘都在城鎮上學和居住。他們承包草場總麵積達13800畝,分為6個輪牧圍欄和一個2000畝的打草場圍欄,草場初步得到合理、均勻地利用。我們看到牧草長勢較好,但主人說今年夏季幹旱嚴重,隻是最近一個時期降雨較多,已經泛黃的草場才重新綠了起來。現有牲畜主要為烏珠穆沁肉羊700隻,其中有羔羊300多隻。按現行草畜平衡方法計算,每隻羊單位達30多畝草場,在典型草原應該是相當寬鬆的載畜指標,沒有超載過牧之慮。
到住房內作客,寬敞明亮的客廳裏擺著新式沙發和各種證書及牧民喜愛的擺設。臥室、餐廳、衛生間、土暖氣等基本居住功能都已具備,這在8年前牧區興建的住房中應是比較新潮的了。以風光互補發電機為電源,電燈、電視、電腦、電冰箱、洗衣機和移動電話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顯然國家對牧戶發電係統的補貼起到了改變牧區“用電難”狀況的應有作用。在品嚐奶茶和奶食期間,主人詳細介紹了牲畜的經營情況。現在牲畜在網圍欄輪牧,除照料飲水外,已經完全不跟群放牧了。購置的拖拉機、拖車、打草摟草機大大提高了各種作業的效率,減小了勞動強度。小汽車、摩托車取代了牛車、騎馬,快捷而又舒適。雖然增加了汽油開銷,但節省了草場,提高了商品畜出欄率,經濟上也合算。根據近些年羊肉市場持續走高的行情,他已把馬和山羊都處理光了。現在的畜群結構除7頭牛外,全部是肉用羊。母羊全部可以產羔,沒有空懷白吃草的。羔羊全部可以達到當年出欄上 市的標準。以出欄300隻羔羊計,2010年每隻羔羊價格400多元,銷售收入在12萬元以上。2011年行情達到每隻500多元,收入可達15萬元以上。論起開支,近幾年基本建設投入大。2010年購買幹草約15萬斤,飼料4000斤,加上購買油料等費用,生產性開支達4萬多元。通過一個多小時的現場查看和交談,我感到這樣的牧戶已經完全進入牲畜周轉、資金周轉、草原可持續利用的良性發展軌道。以上述現代化的四個尺度衡量,已經基本具備了現代生產的特征。值得指出的是,這一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一位年輕牧民白手起家創造的。國家隻是賦予他50~70年的草原承包使用權,除近幾年有少量專項補貼外,主要依靠牧民自我積累發展到頗具代表性的程度。我們在牧戶客廳裏看到,東烏旗人民政府頒發的“現代家庭牧場”證書擺在顯眼位置,可見建設現代畜牧業已列入當地黨政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對牧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建設養畜”的先行者
畢力貢家庭牧場。畢力貢是額爾敦烏拉嘎查在“草畜雙承包”到戶改革後最早開始搞“建設養畜”的先行者之一。聽說我們要去走訪他的牧場,早早就從旗鎮裏的住所趕來為我們帶路。他家所承包的草場東側位於烏拉蓋河穀。自從烏拉蓋河上遊修建了水庫後河水就斷流了,但是無論旱澇年份牧草長勢都還是比較茂盛的。草場向西延伸直到山坡,多樣的地形和草叢結構十分有利於不同時節的牲畜放牧。現有牲畜1100頭(隻),除40頭牛外,全部是烏珠穆沁肉羊。他自己承包的一萬畝草場不夠用,又在嘎查邊緣從別的牧戶轉包了8200畝草場。每隻羊單位大約占有20畝草場。如果租用的草場產草量不是特別高,在典型草原這樣的載畜量應該是比較高的了。交談中他講到羔羊七、八月份就出欄,在計算載畜量時應予扣除(現在的方法是按1/3羊單位計入),以鼓勵加快畜群周轉,調動保護和建設草原的積極性。
根據他講的理由,我想到美國對載畜量的核定依當年牧草長勢情況而定、一頭母牛帶一頭犢牛算一個牛單位的辦法有一定道理,但根據我們的國情區情如何借鑒則需慎重研究。畢力貢在載畜量較高的情況下,把草場劃分成8個輪牧圍欄、500畝休牧期牲畜活動圍欄、1000畝打草場圍欄,進行合理而均勻地利用,草原植被保持著正常狀況,應當說兼顧了生產與生態兩個方麵。
七八個人坐在寬敞明亮的客廳裏,大家稱讚這所20年前的住宅現在都不顯落後。畢力貢談到打算在旗鎮裏再買一套住房,供老年人和小孩居住。他家的牲畜有一半是基礎母畜,2010年出欄542頭隻。這樣算起來,常年在牧場上牧養的牲畜幾乎全部是用於繁殖的基礎母畜,商品羔羊、犢牛在草原上生存的時間隻有4~6個月,可謂效率極高。快周轉帶來了高回報,2010年他的收入達到28萬元。生產性開支有1萬斤飼料、9萬斤幹草和汽柴油的購置款,大約五六萬元。一應俱全的家電和兩台小汽車及一套拖拉機帶動的打摟草機,都是逐年積蓄資金而購買的。看來牧民大戶龐大的現金收入如何引導合理投資和消費,仍然是一個問題。多年的經營實踐使他認識到,在進一步發展建設型草原畜牧業的同時,聯合起來開拓市場的重要性。於是在2010年9戶牧民組成互助合作社,在種畜管理和產品銷售方麵已經見到實效。統一銷售的羔羊比過去分散銷售每隻多收入20元左右。
遊牧優勢和機械化優勢兼得
巴德瑪斯楞家庭牧場。1994年巴德瑪斯楞作為錫林郭勒草原牧養大戶之一,曾經與我一起考察過澳大利亞畜牧業。因而這次牧區走訪自然希望能親自實地看看這位有過“留洋”經曆的牧民的現實經營狀況。不湊巧的是,他作為林郭勒盟那達慕大會的摔跤裁判負責人,隻能在會場匆匆見麵。
在改革開放之初,年僅20多歲的巴德瑪斯楞跳出了大集體時期牧民們已經習慣就近利用的中心草場,趕著分來的200多隻牲畜到邊緣地帶搭起了簡易蒙古包,過起了實實存在的遊牧生活。憑著嫻熟的遊牧生產和生活技巧,利用無競爭對手的豐美草原和烏珠穆沁羊繁殖成活率高的生產優勢,他的畜群很快過了千頭。最高時馬、牛、羊共計達到4000多頭(隻),不得不雇請三四戶牧民幫工。20世紀90年代每年要繳牧業稅三四萬元,發給牧工的現金就達十幾萬元。可見他在當時已經把遊牧積累財富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對當地經濟的貢獻不亞於一個小型工廠。
從巴德瑪斯楞“暴發”的事例也就很容易理解19世紀美國的“牧牛王國”突然興起的奧秘了。然而他也深知遊牧生產的脆弱性。在澳大利亞參觀各種類型的家庭牧場、肉類和乳品加工廠、牲畜拍賣市場、奶牛和羊毛科研所,他都觀察了解得十分仔細。但是回來後對自己牧場的經營管理究竟是如何促進的,這次未能實地了解難免覺得遺憾。
根據旗裏有關同誌的介紹,巴德瑪斯楞現在已不再常年雇請牧工經營牧場了。現在的2100頭牲畜靠他們夫婦兩人自己經營,用圍欄輪牧和機械化作業取代了過去完全靠人工勞作的遊牧方式。根據旗裏幫助搜集的數據,他的牧場2010年出欄商品畜950頭(隻),總收入50多萬元。牲畜總量比遊牧時減少一半多後,經營效益和純收入水平反而提高了。其中有市場行情變化的原因,也有生產方式轉變的原因。現在他經營的草場包括轉包部分共計為5.2萬畝,分為13個圍欄進行輪牧。另外種植飼料作物50畝,這在素稱水草豐美的烏珠穆沁草原尚不多見。共購置3台拖拉機和全套的實用機具。拖拉機分別為40馬力、50馬力和60馬力三種,是目前牧戶購置的最大型號。看來30年前利用遊牧優勢和現在利用現代裝備優勢發展生產,巴德瑪斯楞都可以幹得一樣好。
革新沒有止境
民珠爾家庭牧場。在烏珠穆沁草原,西烏旗位於大興安嶺兩側,森林、草原、河流等自然條件更好,而且在20世紀中期最早從遊牧生產轉為“建設養畜”。作為西烏珠穆沁旗寶力根嘎查建設養畜先行者之一,民珠爾的家庭牧場已具有相當規模。在豐美的典型草原上經營著1.8萬畝草場(其中轉包7020畝)、牧養500多頭牲畜(其中牛70多頭),在當地算是牧業大戶了。按羊單位計算,每隻占有草場大約25畝,草場壓力並不大。經過草畜雙承包以來20多年的不斷建設,現在除了有整套的標準化棚圈、儲草棚、機井及儲水池、全套牧業機械外,還建有6個輪牧圍欄、300畝休牧期牲畜活動區圍欄、3000畝打草場圍欄。
2010年在國家補貼資金支持下,建起了風力發電提水的深機井,不僅自己的牲畜使用,還可向鄰近牧戶供水。我們在現場看到的風力提水機,是由自治區直屬的一家牧業科技單位研製的。盡管水泵、發電機、控製係統、飲水係統都是組裝的現成部件,但是根據牲畜喝水多少可以自行啟動和關閉水泵,穩定性和實用性好,牧民反映使用和維護都很方便。
由此想到兩點啟示:一是感到官辦的事業單位坐等撥款的被動狀態終於有所改變,能夠主動地根據第一線的需要研製牧業專用的特需機具;二是100多年前美國大平原的大風車提水曾經為現代化的種植業和養牛業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現在我們的風力發電提水機,具有更先進、更方便的性能。如能在牧區普及,畜牧業的生產條件還會有新的改善。2010年民珠爾牧場現金收入16萬元,除生產費用和基建投入外,一家6口人應是相當寬裕的生活。2011年僅8月前育肥出欄項目的羔羊收入就達到9萬元,加上秋季計劃出售犢牛和周歲牛的收入,至少能有20萬元以上的進賬。
調整結構挖掘潛力
道?達木林家庭牧場。到了西烏珠穆沁旗的薩如拉圖雅嘎查,如果再向東南走幾十公裏就是大興安嶺的西坡了。這裏的草甸草原屬於錫林郭勒草原最好的類型。道?達木林經營8060畝草場,其中有2600畝是從別的牧戶轉包而來。現有牲畜700頭(隻),沒有山羊,除了5頭供解決自食奶製品的母牛,其餘幾乎是清一色的烏珠穆沁肉羊,而且當年羔羊占了一半多,可見其專業化程度之高和畜群周轉之快。主人專門從旗鎮的住所趕回來給我們介紹情況,認為肉羊效益好,因而連續多年堅持調整結構,淘汰了牛、馬和山羊,換成達到良種標準的肉羊,果然近年來羊肉行情特別好,2010年現金收入達13萬元。按此計算,平均每畝草地收入15元多,這對未經補播改良的天然草原來說應當是很高的收益了。按羊單位計算,他的草場平均每隻羊不到20畝,應當是草原生產潛力挖掘得比較充分了。2010年冬季飼草飼料購置費用3萬多元,此外小汽車、拖拉機和其他生產性開支也不是一個小數目。8口人分住在牧場和旗鎮,生活費用的開支逐年增加。在草畜平衡發展的基礎上如何開辟新的增產增收途徑,對大戶來說也應該是先行者了。
發揮比較優勢
白音吉日嘎拉家庭牧場。這是在考察開始兩天來遇到的第一個以肉牛為主的家庭牧場,位於西烏珠穆沁旗薩如拉圖雅嘎查的草甸草原。他選擇養牛作為調整方向,是基於對牛肉市場看好、草場水源條件和自己有技術利用冷凍種源改良牛群的技術優勢。因而2010年他把大部分羊都出售了,騰出草場養牛。現在畜群中有43頭基礎母牛,80隻基礎母羊。按繁殖成活率牛80%,羊100%計算,2011年犢牛和羔羊的收入可達16萬元,大大超過上一年13萬元的收入水平。白音吉日嘎拉以羊換牛調整畜群結構與周圍其他牧民相比,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之”。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新一代牧民已具有根據資源、技術和市場情況獨立思考決策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被動跟風或墨守成規了。盡管在目前的調整過程中肉牛產業的優勢還沒有完全實現,但是在三五年以後,就會在當地提供新的獨特經驗。
兼營牧場與草原旅遊
蘇伊拉圖家庭牧場。位於錫林浩特市白音錫勒種畜場。全家3口人,小孩在幾十公裏外的鎮裏上學,牧場上夫婦兩人經營著120頭牛和3個蒙古包的家庭旅遊點。2010年養牛收入達10多萬元,過著殷實且豐富多彩的生活。現在承包的5600畝草場處於沙地疏林草原地帶,產草量高,因而載畜量也高。折為羊單位約為每隻15畝左右。在如此高的載畜量條件下,2010年過冬僅購買飼料1萬斤,自己打貯幹草15萬斤就能維持牛群的正常生產。
我們到訪蘇伊拉圖家時,主人騎著摩托車帶領我們參觀在兩個輪牧圍欄中放牧的改良牛群,然後我們即到自辦的家庭旅遊點作客。這裏已鄰近列入聯合國人與自然圈項目的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遊人來看草原、看沙地雲杉的團組逐年增多。蘇伊拉圖前幾年在公辦的旅遊點當歌手,2011年自辦旅遊點招待客人品嚐草原肉類、奶食,領略牧區風光,經營牛群和旅遊兩不誤。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經營完全是夫婦兩人操勞,不雇請工人,這都是得益於圍欄放牧和機械化代替人力、畜力勞作的結果。牧區出現了如此輕鬆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談起近幾年的發展,主人和隨行的場領導都談到得益於改革開放和新啟動的國家補貼政策。
感慨之餘,我又轉回已形成的思路:家庭牧場的現代化呼喚著分工分業和服務體係的現代化。按當時提供的數據計算,該牧戶飼養的60頭基礎母牛2011年繁殖成活犢牛39頭,以此計算繁殖成活率還不到70%;2010年出售40頭犢牛和7頭成年牛,收入11萬元,平均每頭不到3千元。如果把這兩項指標提高到當地現有的高限,增產增收的潛力還很大。
大家庭的經營之道
查幹巴特爾家庭牧場。錫林浩特市白音錫勒種畜場的查幹巴特爾一家8口人在一起生活,是現在牧區少有的大家庭了。近幾年從鄰市迎娶了兩個兒媳,既無戶口,也無新增的承包草場。按一般常理推測,生活拮據是難以避免的情況。但是憑借靈活的經營策略,他們一家不僅維持了正常的生活水平,而且草地生產率、畜群生產率等生產指標並不比其他著名牧場低。
查幹巴特爾家庭牧場所處草原為茂密的草甸草原。屬於他家承包的草場有6500畝,另外又依據草場承包權流轉製度轉包了別人的3000畝,使畜群擴大到800頭(隻),2010年收入達到17萬元,可以維持一家人的生產生活開銷。交談中,查幹巴特爾透出精明的經營之道,牧養300多隻基礎母羊可以維持每年出售320隻商品羊的水平,牧養40頭基礎母牛可以維持每年出售30頭犢牛。這一水平不亞於當前經營效益最好的示範戶。由於人口多,資金積累能力較差,因此目前隻建起3個輪牧圍欄,購置了隻有10馬力的小型拖拉機,生產設施隻能算是當地中等水平。雖然畜群的周轉速度較快,出欄率已相當高,但畢竟人口和畜群都已超過草場的可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