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化“細胞”見聞(2 / 3)

這種情況提示了我們如何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過程中疏解牧區過剩的勞動力和人口,如何幫助生產設施較差的牧戶降低外購飼草飼料的成本,尤其需要通過加快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分工分業的服務體係建設來綜合解決。

老典型的新發展

哈斯巴特爾家庭牧場。正藍旗那日圖蘇木的哈斯巴特爾,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堅持“建設養畜”的典型。在生物產出量較高的沙地疏林草原上,他自己承包了4540畝草場,加上從別人手裏轉包的2000畝,在6000多畝草場上獲得了高產出、高效益的養牛成果。在自有草場上共建成8個輪牧圍欄和24畝青貯玉米飼料基地。多年的玉米種植使他積累了豐富的高產經驗,畝產青貯飼料連續多年達到1萬公斤,因而大大減少了放牧天數,並降低了放牧強度。為了在缺乏大型機具的情況下大規模地利用玉米青貯,他發明了玉米整株就地青貯的辦法,即玉米收割後不切碎,在田地裏鋪上塑料布,把收割的玉米整株碼好堆放後再用塑料布包嚴自然發酵即可。飼喂時原先的玉米地變成了冬季的飼養場。每頭牛叼一根青貯過的玉米株,一段一段咀嚼,沒有一點浪費。

這種景象我在大雪災中抗災保畜時曾經看見過。一頭牛每天吃兩根從農區調來的風幹的玉米秸稈就可以保證生存。因為牛揚起頭叼一根玉米秸稈好像叼著一支煙,因而被牧民戲稱為“吃煙卷”。想不到這樣簡單的作法改造後竟然用到了現代技術的推廣中。青貯玉米的香味吸引著牛,吃完一根再吃另一根,不僅沒有一點浪費,而且省去了規範的青貯玉米製作時切碎、運輸、建設青貯窖、入窖、取用、添入飼槽等費時、費機械、費人工的環節。由於采取了這些有效方法,在6000多畝的草場上能夠飼養140頭牛,折算後平均每個羊單位僅占有10畝多草場。我們實地察看了草場,並沒有過牧退化的跡象。這說明隻要把青貯飼料發展起來,加上牧民總結出的限時放牧和夜間放牧等減少遊走踐踏草場的措施,草原的載畜量可以大大提高,真正做到草原生態和畜牧業生產雙贏。

哈斯巴特爾的牛群多年來一直堅持全部利用旗畜牧部門提供的冷凍種源進行改良,每年犢牛售價每頭都在3000元以上,因而可以穩定保持20多萬元的收入。不僅配套有小型牧業機械,而且有足夠的棚圈、寬敞的住房。2010年冬天遭遇大雪後抗災保畜期間,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到他家視察的照片擺在客廳的明顯位置,彰顯了他的成功經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共同認可。他還在90多公裏外的旗鎮購置了一套二層樓的住宅,牧業生產和城市生活兼顧,可想而知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何等的豐富。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牧養100多頭牛每年僅需外購飼料1萬斤左右,其餘的營養供給全部依靠在自己並不算寬裕的草場上解決牧草和青貯飼料。可見轉變生產方式的潛力比一般牧戶發揮得要好。

荒漠草原的規模經營

格日樂家庭牧場。位於蘇尼特左旗的荒漠草原。現有牛200頭,綿羊600隻,2010年現金收入達31萬元(包括出售80頭犢牛、300隻羔羊)。在產草量很低的荒漠草原上經營規模如此之大的畜群,2010年僅外購飼料1萬斤,其餘牧草和青貯飼料完全自行解決。這使我再一次想起1992年我任主管畜牧業的副盟長之初第一次到蘇尼特草原時,旗裏的領導說連年幹旱致使牧民大量外購飼料和幹草,開支大增,基本形成了把畜產品收入全部用於購買飼料抗災保畜,牧民要變成純粹為牲畜服務的無償勞動者了。

現在,經過牧民多年靠建設養畜的實踐證明,即使在荒漠草原,仍然可以發展飼草飼料生產,畜牧業仍然可以成為牧區賴以發展的產業基礎。

格日樂的成功在於他在3個方麵堅持不懈的開拓創新精神:一是大力種植青貯玉米。根據當年政府的號召和公辦飼料基地的啟發,從20世紀90年代初打破傳統觀念“純粹的遊牧才是純粹的牧民”的思想束縛,率先種植青貯玉米,當年即以保畜保膘成功的事實平息了部分牧民的責難。二是率先推廣羔羊當年出欄 。好不容易耕耘收獲的青貯玉米,如果用於飼養本應入冬前出欄上市的商品羔羊,結果隻是延緩了畜群周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全無;而如用於飼養基礎母畜,即可獲得母肥羔壯的畜牧業豐收。理清這一思路後,1992年秋季他把全部商品羔羊上市出售,結果經濟賬、生態賬、長遠發展賬都是明明白白的大贏。不僅他自己堅持至今,永遠受益,而且開啟了蘇尼特草原普遍推廣羔羊出欄的嶄新生產模式。憑借蘇尼特羊生長速度快、繁殖性能好的特點,格日樂牧養的300隻基礎母羊每年可出欄300隻以上的商品羊。三是開創荒漠草原的規模化養牛。荒漠草原的牧草稀疏低矮,一般草場無法滿足牛的以舌卷草采食的習性。因而一遇災年缺草,牛都首當其衝地受害。但是格日樂憑借“建設養畜”的威力,使牛群達到200頭而且全部都是改良牛。其中基礎母牛120頭,按正常的繁殖成活水平,每年可出售犢牛90頭左右,僅此一項就可收入30萬元左右。

格日樂現在經營草場麵積達5.1萬畝,其中種植青貯玉米230畝。放牧草場中有輪牧圍欄4個,現有小汽車一輛,拖拉機及配套的打、摟、運、青貯機具有效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全家4口人中,兩個孩子分別在區內和南方的城市上大學,夫婦兩人加上繁忙季節臨時請的幫工就可不十分費力地經營偌大的牧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轉包的3.3萬畝草場按現在的標準租金是6萬多元。如果是轉包自兩戶,則等於扶持了兩戶無畜戶維持生計或另謀他業,對社會、對鄰居都有利。兩個孩子大學畢業後,無論是否“子承父業”,都對提高牧場的科技含量和經營水平會發生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作用。

沙地草原的示範牧場

巴日木吉亞家庭牧場。這是我們在鄂爾多斯市實地考察的第一個牧戶。經過多年的分戶保護建設、飛播牧草、開發飼草飼料基地、限時放牧等多種措施,加上近些年氣候總體上風調雨順,毛烏素沙地的自然景觀已有很大改善,在道路兩側、房前屋後、飼料基地周邊等節點已有喬木成林成行,沙丘上飼用半灌木、灌木已經形成較好的植被,低窪草甸的一些長見禾本科牧草也已恢複。定居點周圍綠樹成蔭,房屋、牲畜棚圈、農機庫場、飼草飼料儲存和加工場地合理布局,給人以一種強烈的生機盎然的感覺。

聽說有人要專程前往了解畜牧業發展情況,主人準備了各色自製的奶食品、手把肉、茶點以體現生產成果豐碩、生活狀況殷實、牧民熱情好客的本色。巴日木吉亞一家6口人,靠牧養30頭牛和250隻鄂爾多斯細毛羊,2010年的收入達到10萬元,2011年預計達18萬元。一年內能有如此大的增加幅度,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2011年羊肉行情特別好,使他堅守的細毛羊羔羊出欄生產模式發揮出當年即可增收的更大潛力。與其他地方受肉毛比價拉大導致細毛羊改為肉用品種不同,烏審旗的牧民利用鄂爾多斯細毛羊產毛和產肉性能皆優的兼用型特點,采用羔羊育肥出欄的措施,6月齡或周歲出欄,毛、肉兩項收入皆得,成為目前區內和國內保留細毛羊品種最純的地區。二是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生產潛力開始得到全麵發揮。按照旗裏確定的草畜平衡測算辦法,他所經營的4700畝沙地草場,如果沒有飼草飼料種植業作為支撐,即使在目前已建成10個輪牧圍欄的條件下,也隻能養170個羊單位。但是在開發種植80畝籽實玉米和青貯玉米、230畝灌溉人工草地的條件下,牲畜總數達到410個羊單位。值得關注的是,種植如此規模的飼草飼料作物全部是自家的勞動力利用全套機械完成的。

記得我在14年前第一次考察毛烏素沙地的畜牧業時,每家種植二三十畝飼料作物,還完全是通過雇請鄰省農民來耕作的,種植規模小、作業粗放、產量低,對畜牧業隻能起抗災保畜的保命作用。而現在牧民駕駛著自己的拖拉機按照科學種植的要求完成全套機械化作業,不僅規模擴大,作業效率提高,而且通過保護性耕作和防沙化技術的運用,達到了生態效益和生產水平兼顧的目的。

能實現如此大的跨越,主要得益於近幾年國家出台的農機補貼政策擴大到牧區和鄂爾多斯市出台的現代草原畜牧業示範建設的投資政策。現在他家擁有3台拖拉機和全套飼草飼料耕作、運輸、加工等作業機具。新購進的拖拉機達65馬力,可以滿足目前那些最費時費力的耕作要求。

巧用“低成本決策”

賽登腦日布家庭牧場。距上一個考察的牧戶雖然隻有幾公裏之遙,草地景觀基本一致,經營水平也大致相當,但賽登腦日布的畜群周轉方式稍有差異,那就是,把羔羊出欄改為1周歲時剪一茬毛後再出欄。雖然增加了羔羊過冬的牧養成本,但是一身羊毛可多增收100多元,體重增加可以增收三四百元。延長飼養期收入增加了,相應成本也要增加。究竟合算不合算,需要牧民根據自身飼草飼料條件和市場預測精細測算後決策,與美國肉牛經營中“低成本決策”的原理十分類似。

賽登腦日布選擇多飼養育肥10個月的方式,是基於他利用機械化條件形成的飼草飼料種植供應能力。在此,我不由得再一次感慨牧民在新形勢下自主分析判斷經營條件和經濟效益的觀念和能力。這在傳統畜牧業條件下是無法想象的。顯然,另一戶的羔羊6月齡左右出欄和本戶的周歲羊剪毛後出欄都可以獲得豐厚的效益,但在長達10個月左右的差別生長期中投入的生產成本值不值得,隻有牧民根據自身條件才能算得清楚,別人是無法取代的。但是,這一環節最需要掌握的是營養學方麵的科學技術。對此,不僅過去隻熟悉傳統放牧的牧民需從頭摸索,對大多數技術人員來講也缺乏實踐經驗,正是需要提供社會化技術服務的新領域。

賽登腦日布家共3口人,經營著5100畝沙地疏林草場,建成12個輪牧圍欄,種植80畝飼料地和200畝灌溉人工草場。現有牛31頭,細毛羊230隻,2010年收入達到10.5萬元,2011年預計達15萬元以上。按此計算,每畝草原的平均收入將達到30多元的高水平。在草原載畜量很高的情況下,牧民們除執行有關部門規定的輪牧、休牧措施外,還采取了限時放牧的措施,即將過去整個白天放牧采食改為中午前後放牧5~6小時,可以保證羊隻獲得同樣的采食量。

牧民和基層幹部共同認為,限時放牧可以減少一半左右對草場的踐踏時間和程度,這一點對保護沙地植被尤為重要。限時放牧是沙地草原和荒漠草原的牧民在草原恢複和草場輪牧條件下的新創造。對此在到訪的9戶牧民中都獲得一致認同。在賽登腦日布家我們實地參觀了機械化情況,各種機具無論是露天擺放還是在修理車間和車庫內存放,都幹淨、整齊,沒有在國外參觀家庭牧場時常見的農機擺放雜亂無章、廢舊部件隨地亂丟的情景。我對在場的幾位同誌感慨地說:“過去隻有到國外的家庭牧場才能看到家家有成套機具的景象,現在終於不出國也可以看到了—隻不過型號、種類、檔次有差別而已。相信隻要這條路走通了,差距會越來越小。”

技術創新換高產

王蘇雅拉圖家庭牧場。這個3口之家的種草養畜大戶位於鄂托克前旗昂素嘎查的沙地草原。現經營草場7000畝,種植飼料作物240畝,灌溉人工草地136畝,建設輪牧網欄8個。由於大規模種草、種樹、種植飼料作物,使養畜能力達到1100頭(隻),實現了草地的集約經營和均衡利用。如此大規模的種植顯然靠他自己擁有的25馬力拖拉機是無法完成的。經過了解得知,費時費力的耕作環節都承包給牧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完成。

於是,我們實地察看了相鄰的牧機服務大戶,看到了90馬力的大型拖拉機和配套的機具一應俱全,可以對附近的牧民提供各種機械作業服務。機械服務專業戶現有的全套機具總價值約100萬元,其中各級政府的補貼合計達70%。自籌的30萬元用兩年的服務費就可回收。機械的配套化、大型化不僅可以擴大服務範圍,而且農機戶自營的家庭牧場也得到迅速發展,養畜規模連年擴大。2011年剛剛接回自走式玉米聯合收割機,為牧民的飼料生產又增添了一項新的服務項目。

有這樣方便的牧業機械服務能力,王蘇雅拉圖可以把繁重和瑣碎的田間作業進行整體外包,騰出手來研究推廣山羊增絨、限時放牧、適時配種、三元雜交、生態養羊等實用技術。他的畜群中綿羊和山羊各占一半,雙雙達到豐產高效的經營水平。他所采用的山羊人工調節光照的增絨技術是旗畜牧局發明的一項國家專利技術,其原理是在每天中午前後的幾小時采取限時放牧和補飼使山羊采食充足,然後關入與外界光源隔絕的黑暗棚舍中,以改變生物鍾,促使羊絨加快生長。到深秋入冬前,在絨纖維達到5公分的標準時將絨毛剪下出售,收獲第二茬山羊絨。采用這一技術,既節省了飼草飼料,又多收一茬羊絨。這在當前市場行情肉絨比價不斷拉大差距的情況下,對提高山羊業的競爭力具有特殊意義。2010年全家人均收入提高1.8萬元。2011年還會有大幅度提高。

精細管理發揮潛力

陳三星家庭牧場。在昂素嘎查的這個4口之家靠夫婦二人經營5200畝草場,利用400隻基礎母羊,創造了育肥多、出欄多的高產水平。201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8萬元。現代草原畜牧業示範戶5年達到人均收入5萬元的目標,提前3年就超額實現了。在草原保護和建設、飼草飼料種植等方麵與毛烏素沙地中的其他家庭牧場大同小異。其獨到之處是,利用精細的飼養管理技術提高了繁殖成活率和個體產量。他的畜群綿羊和山羊大體上各占一半左右。綿羊由傳統的一年產一胎變為兩年產三胎,而且可以一胎兩羔。其三元雜交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原有的基礎母羊和具有多胎性的小尾寒羊及肉質好的烏珠穆沁羊進行有計劃的三品種輪回雜交,使各種生產優勢兼得。與此同時,羔羊產得多了,飼草飼料充足了,對飼養技術的要求也更高了。陳三星經過摸索,總結出目前最有效的配方,使當年羔羊在5月齡出欄時達到了最佳育肥效果。當天中午在旗鎮附近的草原旅遊點品嚐到了經三元雜交生產的羊肉,感到其風味特別濃厚。 “手把肉”的外觀和口味很像是錫林郭勒草原的羊肉。旗裏的同誌介紹的情況與我的判斷完全相符。近幾年鄂托克前旗的牧民經由育種協會從東烏旗調入1萬多隻烏珠穆沁種公羊,成為三元雜交方式F2代的主導品種。想不到30多年前為之辛勞的一個地方良種,現在擴散到內蒙古自治區最西南部的荒漠草原備受歡迎,欣慰感油然而生。

牧民革新家

武金山家庭牧場。武金山今年已經75歲。他的主要精力不在於擴大經營規模,而在於發明革新,提高科學養畜的水平。因而,利用3000畝草場和100畝飼草飼料基地,牧養280隻基礎畜群,創造了遠近聞名、影響深遠的業績。

走近武金山的牧場,綠樹成蔭的定居點和牧草繁茂的草場相得益彰,旁邊還有自走式噴灌機覆蓋的飼料基地和圍欄分隔的輪牧草場相嵌,顯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氣象。所有這些都是他幾十年堅持不懈地建設和革新的成果。草原建設方麵有20世紀80年代電圍欄、塑料管井、抗旱造林、劃區輪牧、常年滅鼠等技術的革新和運用。機具方麵有種植玉米、苜蓿和施肥、清圈、樹木灌溉等組裝聯合作業的革新。其中自行研製的苜蓿播種機在2006年獲得國家專利。特別要提及的是武金山同誌對放牧製度的革新。傳統放牧狀態下牲畜“日出而出,日落而歸”,在草場上整整一天無節製遊走踐踏,對沙地草場植被造成很大破壞。2002年實施劃區輪牧後,細心的武金山發現放牧半天和放牧一整天的羊飽腹程度和上膘速度差不多。進一步觀察發現,綿羊放牧6小時、山羊放牧5小時與全天放牧12小時排出的羊糞球數量是相同的,這就意味著全天放牧時有一半以上的時間羊隻並不采食,而是在“無用地”遊走,白白踐踏和破壞草場。因而果斷地采取了限時放牧、定時圈息、減少體能消耗、保護草原生態的新型放牧製度。現在這一製度已被周圍牧民普遍接受,而且在更大的範圍內成為改革生產方式的措施予以推行。武金山還發現當地的成年綿羊在排糞300粒左右時,處於正常增膘狀態;過少則營養不足;過多則說明消化吸收減少,飼養成本上升,這一經驗說明營養學研究在當前畜牧業生產實踐中已大有用武之地。

武金山的另一過人之處是把信息技術應用到畜牧業機械化的實踐中。他出題目,大學畢業的小兒子動手研發,革新出遙控噴灌控製器、自動飼喂控製器、遠紅外自動飲水控製器。在現場為我們演示時,武金山在手機上輸入幾個號碼,遠處的自走式噴灌機即在飼料地上一邊噴水,一邊前行。又一條指令發出後,機器立即魔術般地自動停止。飼喂間的攝像頭把羊采食的情況實時發送到顯示屏上,需要加料時,一個遙控指令發出,自製的帆布飼喂槽即自動旋轉,給料機把青貯或飼料飼草均勻地噴撒到料槽上。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未能到水井旁實地觀察飲水控製過程。據介紹羊隻到達水槽後,遠紅外感應器立即使水泵啟動。羊喝飽水離去後,水泵也即停機。為牧業機械添加信息化控製係統,這在家庭牧場尚屬首創。現在武金山已經獲得3項國家專利。旗有關部門已委托自治區科研部門對這些技術進行專門研製和批量化生產,為更多的牧戶配發安裝。

現代機械和信息技術對草原畜牧業的裝備將更快更好地進入牧區。由此我也想到隻要為群眾創造一個環境、一個平台、一項製度保障,牧民們建設現代畜牧業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就會不斷地湧現出來。

居住環境也要現代化

賽吉日嘎拉家庭牧場。在鄂爾多斯已進行3天的考察行程從烏審旗經鄂托克前旗進入鄂托克旗,地貌類型相應地從富水的沙地草原經過較為缺水的沙地與荒漠草原的過渡區(當地稱為“軟梁區”),進入嚴重缺水的荒漠草原(當地稱為“硬梁區”)。雖然2011年與前幾年相比較屬於幹旱缺雨的年份,但公路兩邊的植被要比我在14年前的1997年首次來這裏考察時要明顯好轉,比連續3年大旱的1999~2001年時的“不毛之地”景觀更好像是換了一個地方。汽車離開公路駛向賽吉日嘎拉家時,遠遠即看到正在修建的二層樓別墅,由此可以推想牧場經營一定會有可觀的收入。根據主人介紹,他現在經營著750頭(隻)牲畜,2010年總收入達到30多萬元,其中出欄牲畜收入12萬元,出售山羊絨收入15萬元。2011年羊肉市場行情更好,牲畜增殖也比往年多,收入還會有大幅度增加。在非常幹旱的荒漠草原上能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在生產經營方式轉變之前是無法想象的。牲畜穩定、高效發展的基礎是配套的草原基本建設。現代草原畜牧業示範項目資助的棚圈建設已具有較好的采光和通風性能。青貯場所也從地下溝窖改為地上平台,更適於規模化操作和機械作業。這些事例都說明牧民養畜的觀念正在發生明顯的轉變。在賽吉日嘎拉經營的1.2萬畝草場上,建設了10個輪牧圍欄,開發了110畝飼料基地。盡管如此,飼草飼料自給尚有困難,每年不得不購買數萬公斤飼料和飼草。牧民們對從一兩千公裏外的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調運來的青幹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每公斤1元多的價格每年都要購買數萬公斤。為了降低飼草成本,能否利用現在已具備的強大種植能力發展一部分人工灌溉草地,解決豆科牧草及禾本科牧草的缺乏問題,當地畜牧部門也在探索。賽吉日嘎拉以一個老牧民的經驗也認為,建立專業化的飼草飼料種植與供應體係,可以解決家家戶戶都麵臨但又無力解決的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