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化“細胞”見聞(3 / 3)

高投入與高產出

浩斯拉圖家庭牧場。在草原上這是一個罕見的高投入、高產出的典型。在經營的1萬畝草場上,除建設10個輪牧圍欄進行限時放牧外,2010年以年消耗15萬斤飼料、15萬斤幹草、10萬斤青貯獲得48.5萬元的畜牧業經營收入,其中出售牲畜30萬元,出售山羊絨15萬元,出售皮張3.5萬元。以此計算,平均每畝草原分攤的收入達到近50元,堪稱全區乃至全國草原之最,也可能是全世界荒漠草原之最。

據介紹,浩斯拉圖所經營牧場的獨到之處主要是建立在充足供給飼草飼料的基礎上,絨山羊一年產兩胎,肉、絨兩項產品兼高產。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從自然放牧轉向半牧半飼後,牲畜常年都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繁殖性能的潛力也得到發掘。最初的發現源於母山羊在春季產羔後,如果在40天內飼草飼料供應充足,馬上就可以受孕第二胎,入冬後即可再產一次羔羊。隻要母羊膘情好,兩茬羊羔都可正常地生長發育,因而產絨量得到提高,羔羊也可育肥出欄。幾年下來,演變為母山羊大約每年有10個月每天補料1斤,每隻山羊平均一年消耗近300斤飼料和大量飼草的高投入生產模式。全年購買飼草飼料開支達20多萬元。但是浩斯拉圖認為現在這樣好的羊肉和羊絨行情,加大投入完全值得。近幾年牧民定居點的建設越來越配套,環境條件越來越好,這對城裏人體驗牧民生活產生了吸引力。他又抓住機遇在家裏辦起了“牧家樂”蒙餐廳,每天夫婦兩人自己宰羊、自備奶食和肉食,自己出麵招待賓客,一隻市值不足千元的商品羊馬上變為兩三千元的餐桌收入,2010年僅此餐廳增加收入10多萬元。近幾年牧區也出現了雇請幫工困難的問題。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浩斯拉圖夫婦兩個勞動力完成經營800多頭牲畜、1萬畝草場、170畝飼料基地、1個牧家樂餐廳的所有勞作,所具備的才智和所付出的辛勞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是難以令人置信的。

在他家裏我又想起一個老話題。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在全國出現萬元戶被視為奇跡而東烏旗牧區已出現5萬元戶的情況下,我曾和富戶們探討過牧民理財的話題。現在和浩斯拉圖再次談起,得到的回答是蓄積的存款主要為兩個孩子上學和未來發展做資金準備。看來在越來越多的牧戶每年有大量資金進出的情況下,為投資理財創造金融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

以種促牧規模經營

阿拉騰烏拉家庭牧場。根據當地安排,這次行程最後一天考察的地點碰巧正是18年前我專程前來學習牧區飼草飼料基地的地方—杭錦旗浩饒柴達木蘇木(現在歸並到錫尼鎮)。

當年我正致力於錫林郭勒盟牧區種草種飼料的起步工作。聽說鄂爾多斯“五配套”草庫倫的種植已有成熟的經驗,就利用探親的機會參觀了兩個牧戶。我看到每戶打一眼塑料管井,灌溉二三十畝飼料地,可以解決三四百隻羊的抗災保畜補飼問題,這在當時已是很不錯的生產保障措施了。而現在,當我們進入阿拉騰烏拉家後了解到,一戶就種植100畝飼料玉米、100畝青貯玉米、500畝人工草地。即使按中等產量計算,這些飼草飼料的保障條件幾乎可以滿足現有500多隻羊的全舍飼。看到圈欄內的山羊膘滿絨齊,就可以知道牧場的經營成果之好。據戶主介紹,2010年他在畜牧業上的收入達25萬元,2011年還會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由於自備54馬力大型拖拉機,飼草飼料的種植作業都是與一名幫工共同完成,因而成本較低,省去了購買飼草飼料的費用,總收入中的大部分是可以支配的純收入。在肯定種植業作為畜牧業保障作用的同時,我和在場的幹部和牧民探討起規範開墾和防止沙化的問題。過去容易引起沙化的秋季翻耕作業已被嚴格嚴止。利用保護性耕作(免耕法)維護生態的技術已經在提倡,但相應的機具和技術推廣還未開展。記得過去自治區曾規定要把牧區種植控製在為畜牧業服務的小麵積上。現在的種植麵積已大大超過原有規定。看來如何從法規和技術兩個層麵規範飼草飼料種植,還需要做更細致的調研工作。

牧養加工銷售一體化

爾定圖家庭牧場。爾定圖是個開拓性很強的牧民。近幾年他看到發展畜牧業前景好,有潛力,就轉包了兩戶牧民的草場,使經營草場麵積達到1萬畝,這在人口多、草場緊缺的杭錦旗牧區來說是一個特大型家庭牧場了。他又看到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裏居民消費奶食品的數量急劇增加,周邊牧民因天然草場不適宜發展奶牛,很多牧民不再自製奶食品轉而從專業戶購買,於是購入奶牛、擠奶機、乳品加工機械,開始經營奶製品作坊。2010年總收入達25萬元,其中出售牲畜12萬元,出售奶食品10多萬元,出售山羊絨3萬多元。從目前草場規模和100畝飼料基地、300畝人工草地、50多頭奶牛、30隻綿羊和300隻絨山羊等生產條件來看,今後還有很大的增產增收潛力。我們看到他家的居所院落寬敞整潔,北側一排正房是住房,東側是一大排奶食品加工車間,並與機械化擠奶間、奶牛舍相連,庭院全部硬化,可能是出於奶食品加工的防塵和運輸方便考慮。奶食品加工車間裏各種設備擺放有序,防蠅、防塵設施也都齊備,雖然未看到有關部門核發的證照,但顯然對衛生條件是經過精心安排的。住房內客廳、餐廳、臥室等功能基本齊全,裝飾和裝修既新潮又適用,與基本配套的生產設施一樣蘊含著主人的精明強幹本色。

這樣的善於發現機遇、敢為人先的牧民,既然已經踏上了現代化之路,那麼再過5年、10年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經營狀況?這又回到了我的一個基本判斷:隻有畜牧產業大係統的“機體”走上現代化軌道,家庭牧場這一“細胞”的現代化才有可靠的發展平台和保障條件。這正是需要我們從法規政策和社會服務的層麵盡量多一些支持,少一些製約所應考慮的。

分工與合作

伊力奇風幹肉生產協會。風幹牛肉是牧民的傳統食品。它的製作方法是在隆冬時節屠宰牛後把肉攤晾在通風處,在寒冷而帶冰碴狀態下自然幹燥,肌肉纖維不會幹縮,因而風幹(即凍幹)後的牛肉保持質地鬆軟、味道濃厚的特點,並能長久保存,以供牧民在春季青黃不接缺乏鮮肉時食用。風幹牛肉營養豐富,牧民對其有“牛肉3年成藥”的美譽。相傳成吉思汗打天下時將一頭牛的肉風幹搗碎後可以裝在一個不大的容器中帶在馬鞍上以備隨時食用。近年來草原旅遊的發展使城裏人也喜歡上了風幹肉的特殊風味,製作風幹牛肉的專業戶應運而生。西烏珠穆沁旗溫都來嘎查的牧民將分戶經營的養牛業以協會形式聯合起來,開展肉牛育肥和屠宰加工,並將牛肉自然凍幹、包裝後上市,每頭牛可增加收入2500~3000元。現在加入合作組織的牧民已從2006年最初時的6戶增加到55戶,牧民以架子牛入股,經過短期育肥後即進入屠宰場加工。在當地政府的資助下,現在已建起了屠宰間、晾肉間、冷庫、機井等設施。牧民對產業延伸和分工協作寄予很大的希望。下一步重點需要解決加工環節的衛生條件標準化和育肥效益的提高及市場開拓的穩定。應當說,此類牧民生產合作組織還是相當初級的,但是它體現出牧民對社會化組織和服務的強烈要求,也是新型牧民時代精神的體現。

種公畜生產體係。從走訪中的所見所聞得知,計劃經濟時期國家投巨資辦起來的細毛羊種羊場、肉牛和奶牛種牛場以及種馬場大都已從種畜生產功能轉變為普通商品牧場。現在自上而下起到種源供應的依托主要是冷凍種源配送體係,但是,這一體係對奶牛生產和農區養畜的效果可以保障,但對大牧區的肉牛、肉羊生產來說,覆蓋率低、繁殖成活率低是曆來難以解決的難題。經過多年探索和建設,一些地方從基層做起,已經形成比較成型的種公畜生產體係。

烏珠穆沁羊。東烏旗一直維持20世紀80年代後形成的旗有原種場、嘎查有基礎母羊核心群和種公羊專業戶的育種體係。現在的原種場經過1999年整頓、擴建和自治區有關部門驗收後,成為種質提純選優的主要基地。基礎母羊和種公羊最初選自旗內各核心群的特級優秀個體,現在自群選育保持20%的比率進行更新淘汰,以保持優良種質資源的延續。每年向旗內牧民和外地客戶供應特級和一級種公羊1000隻以上。為了保持譜係清楚、檔案資料齊全,全部采取人工授精方式進行選種選配。種公羊出售或出租給嘎查的核心群和重點群,用於優秀種公羊的擴大繁殖。現在,烏珠穆沁羊在草原上表現出的卓越產肉性能和經濟效益被越來越廣大的地區所認可,這對種公羊生產體係既是一種肯定,也提出了新要求。

良種肉牛。按照原先既定的良種生產供應布局,肉牛改良隻能依靠設在大中城市的種公牛站供應冷凍種源,並沒有規劃在牧區建設種公牛培育和供應體係。但迫於大牧區難於推廣冷凍種源,20世紀90年代錫林郭勒盟允許一部分偏遠牧區采用高代改良雜種公牛用於本交改良。10多年後的現在,這一改良措施已經見到了顯著的生產效果。所走訪的牧戶改良牛普遍在犢牛出欄時可值3000多元,周歲出欄時可值四五千元。按等值消耗資源的羊單位計算,這一效益水平已超過被很多人看好的優質肉羊。由於沒有正規的種公牛供應體係,當初牧民們隻能到幾百公裏以外開展牛改良較早的地方采購雜種改良公牛,既沒有種畜生產許可證明,也沒有正規的鑒定,更沒有譜係資料和生產記錄。現在十幾年過去了,這些當時看起來不合規的改良方式卻十分管用。實踐中取得的成果已經十分清楚,有些改良程度較好的場(戶)自然而然地有意識選育一部分幼齡公牛留作種用,但仍然沒有建立起規範的種公牛生產供應體係。這種“體製外”的種牛生產方式雖然現時管用,但是難以適應現代化要求。根據牧區現實的需要和美國現代肉牛產業的經驗,建設足夠強大的種公畜生產體係這一關是繞不過去的。

育肥體係。傳統的遊牧生產沒有育肥這一環節,而是牛羊在生長發育成熟後仍然年複一年地“養長壽畜”,幾年後待膘肥體大達到滿意的程度後才出欄。顯然,這已不符合講求節約草場資源和加快周轉提前出欄上市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自治區曾大力推動以牧區繁殖、農區育肥為內容的“北繁南育”工程。經過10多年的工作引導和市場拉動,現在肉牛的育肥已初步形成農區、牧區互補的分工格局,即草原牧區繁殖的牛犢或1歲牛運到糧料主產區進行集中育肥,然後出欄屠宰。然而對羔羊的育肥一直是探索試驗的多,成規模、成體係的少。總結起來可能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飼料供應問題。與牛比較,羔羊個體小,出欄數量多,不可能像肉牛那樣經幾百公裏的運輸大規模地轉移到農區育肥。過去的試驗大多是把農區的飼料和秸稈運到牧區飼喂羔羊,因缺乏青綠飼料,所以成本高、效益低。養羊業的優勢在於就地轉化飼草飼料。要想把羔羊育肥打造成高效率的生產係統,必須先要過好就近生產飼草飼料這一關。二是育肥時間選擇違背羔羊的生長規律。根據過去多年開展的生長速度測定,烏珠穆沁羔羊在3月齡時出現日增重高峰,可達300~400克。而4月齡開始急劇下降,7月齡入冬後轉為負增長。正確的育肥時機應是4~6月齡,通過加強營養供給拉長生長高峰期,使自然放牧時的出欄活重30公斤左右增加到育肥後的40~50公斤。這一時期正值夏秋季節,羔羊育肥不必要建暖棚,也不必要大量穀類精料,隻需集中在幹燥遮陽的圍欄內補給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青貯飼料(帶籽玉米、帶籽大麥、豆科與禾本科牧草混合等多種選擇),就能夠達到延長生長高峰的目的。但是,過去不少育肥試驗在冬季封閉的暖棚內進行,成本高,環境衛生條件差、營養供給單一,自然難以形成規模。2011年在東烏旗看到“新彙塬公司10萬隻羔羊育肥基地”的建設模式,對過去的誤區已有所矯正,但願能夠走出一條符合牧區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肉羊育肥體係建設之路。

青貯飼料生產供應體係。內蒙古草原青草期隻有5個月左右、枯草期長達7個月左右的現實,決定了必須大力推進以青貯飼料為重點的營養革命,才能真正實現草畜平衡、可持續發展。最早的青貯玉米種植,是作為牧區防災基地建設在“五配套”草庫倫內小麵積推行。進入21世紀以來,這項工作曾作為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基礎工程大力推進。現在,奶牛養殖區種植青貯作物都已成為日常的飼料生產活動;在荒漠草原等牧草資源貧瘠地區和部分草場非常緊缺的牧區,也已形成規模化推廣態勢;而在草場資源的壓力還不太嚴峻的廣大牧區則缺乏推廣的動力。種植的形式主要有牧戶自種自用和集體種植分戶利用兩種經營方式。

從2011年8月走訪的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兩個嘎查來看,牧區統一種植青貯飼料的方式應當大力推廣。這兩個嘎查都位於渾善達克沙地中部,人口、草場、牲畜的資源配置關係失衡情況嚴重。正藍旗是蒙元時期元上都所在地,曆史上曾經是政治經濟中心和人口集中的地區。60年前“人畜兩旺”的口號曾使這裏迅速出現經濟和人口雙繁榮,10來口人的大家庭比比皆是。加之20世紀持續近百年的“以農擠牧”進一步加劇了牧區縮減而人口膨脹。現在這兩個嘎查共計800多口人,平均每人擁有草場不足200畝,顯然,即使在生物產出量較高的沙地疏林草原上在如此狹小的草場上靠傳統放牧根本無法維持牧民的基本生計。

21世紀以來,在政府部門的資助下,這裏開始了整體調整和轉移。原有散養的牲畜全部處理掉,改為集中飼養的荷斯坦奶牛;原有草場全部封閉作為打草貯草之用,不再自由放牧;原先散居在沙丘間草甸的牧戶全部搬遷到新建的牧民新村;原先分散種植的飼料基地改為集中連片開發,統一耕種作業。兩個嘎查現有青貯玉米飼料基地2800畝,人工草地1.3萬畝,養牛3013頭。以平均每頭奶牛一畝多飼料地和7畝打草場,加上外購部分精飼料,維持了牧區奶牛業的發展。現在,家家戶戶都住在牧民新村的磚瓦房裏,有自來水、電視、電話。依靠奶牛業可以維持6000多元的人均年純收入。養畜之餘,有的牧民在公路邊辦起了服務性經營門點,收入頗豐。牧民們進城打工、子女上學,都十分方便。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與過去分散住在沙窩子裏都有很大改善。生產上再也不用為防災抗災能力不足而發愁了,而沙地上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很快得到恢複。奶牛新村是結合國家生態移民和扶貧移民項目興建的,現在還有不少配套設施因資金投入不足而有待完善,青貯生產供應體係的規模、效率都有待提升,與城鎮化對接,轉移過剩的牧區人口則是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曆史任務。

遊牧文化旅遊。草原旅遊興起以來,內容單調就一直是困擾人們而又沒有多少解決門路的一個難題。許多帶著神秘感來到草原的內地遊客除了驅車馳騁領略草原風光,體驗大塊吃肉、大杯喝酒的氛圍,隨時欣賞草原歌舞以外,很難給人以真正的底蘊深厚、感觸深遠的印象。但是,在西烏旗白彥花鎮附近的“遊牧人家”旅遊點卻給人“洞開法門”的感覺。原來是幾位精明的牧民看到白彥花能源基地大批從內地來的職工對牧區生活十分好奇,萌發了開辦遊牧文化旅遊的想法,不僅提供蒙古式餐飲服務,而且提供體驗遊牧生活的場所。幾戶牧民很快形成創辦協會聯合開展旅遊的一致意見。當我們一行人進入旅遊點時首先看到在平坦的草地上停放著兩列“草原列車”(六七輛排成一列的牛車,也稱勒勒車),旁邊有安裝好的兩座空蒙古包供遊人們親自動手體驗拆卸和裝車,重新安裝。遊人可以在牧民的指導和幫助下,把蒙古包按規定的程序一件件拆開裝車,然後套上牛車,在草原上坐著“草原列車”自由行走。前麵拉第一輛車的牛由坐在車上的人駕馭,後麵的牛拴係在前麵的車尾,一輛接一輛連起來,隻要頭一輛車開始行走,後麵整列車就會跟進,因而被稱之為列車。傳統的“草原列車”由氈篷車(婦女小孩乘坐用)、箱車(存放日常生活用品)、敞車(拉蒙古包部件及用具)、拉水車、燃料車組成,多的可達一二十輛,少的也有五六輛,成為草原上的移動營地。熟練的牧民用不了半個小時就可以把整個蒙古包拆卸後裝到車上,到達新營地後用不了一個小時又可重新搭建起來,並且把臥具、炊具、爐灶都安放妥當,可以開始新營地的生活了。我十分想把已知的遊牧生活知識重新付諸實踐,但看看夕陽西下,親手體驗是不可能了。如果是專程而來的遊客,則可以就地體驗拆建蒙古包和趕車、套牛的全過程,還可以在入股牧民的草場上任意遊蕩,乃至體驗在蒙古包居住生活的感受。

晚餐是牧民自宰的羊肉、自製的奶食、現做的“蒙古麵條”和“蒙古包子”。羊肉現宰、現煮的味道之鮮美在城裏是無法體驗到的。旅遊點的經理也是這個項目的發起人和大股東,專門給我們介紹了創辦經過和經營狀況,並組織鄰近牧民的歌手來唱歌敬酒。熱鬧的氣氛中我向他們表達了三點讚賞:一是讚賞他們發揚遊牧文化的形式。現在大家都在致力於依靠建設、依靠科技養畜,推進現代化進程,牧民們進入了嶄新的生產和生活狀態,但是遊牧文化需要永遠發揚光大。可取的形式之一就是發展遊牧體驗旅遊。二是讚賞他們的市場意識,在工業化、城鎮化和畜牧業現代化過程中發現新的商機,發展多種經營,增加牧民收入。三是讚賞他們的創新精神,從一家一戶走向聯合,以最樸實自然的方式,宣傳草原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牧民自辦旅遊點不需要富麗堂皇的建築,沒有聘請的專職人員,不必要耗費大量投資,靠牧民入股籌集了所需的大部分人、財、物,實屬難能可貴。盟人大工委的同誌把我的話一句一句翻譯給大家,引起更熱烈的歌舞氣氛,演變成客人和主人的大合唱。從牧民的實踐我感到在粗壯的遊牧之根上正在並行生長著現代化畜牧業和草原民族文化兩棵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