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涵是葦子溝的名醫,這是葦子溝的人公認的。
梅家是鼎鼎有名的中醫世家。關於梅家的來曆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梅子涵的祖父梅春鶴早年是醫術高深的禦醫,後來因為被牽扯進宮裏的一個事件,不僅丟了差使,還險些丟了性命,就一狠心跑到了東北的葦子溝。
許多年下來,梅家在當地已是屈指可數的殷實人家了。
梅子涵自幼聰穎,勤奮好學,白天從塾師攻讀經書,晚上隨祖父、父親學醫。他對醫學有著特殊的愛好,在弱冠時就已通讀了《本草綱目》《千金方》《內經》《難經》等醫學經典,這便為日後行醫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在祖父的教導下,梅子涵的醫術日臻成熟,各科兼能,得到遠近推重。祖父過世後,梅子涵獨挑大旗,繼續光大著梅家祖傳的醫德醫道。凡是來他醫室治病者,不待啟口言明病情,他已在視行、聽聲、切脈、望色中,便能揭示是何病症,言之確鑿,就似見到病人體內的五髒六腑一般。對於有的疑難雜症,就在患者平日不良嗜好中找到病因和施救之法。有的並不示方,隻告患者謹慎起居飲食,化病於不藥之中。
大凡別人醫不好的病,到最後就隻能求到梅子涵的門下。如果梅子涵再治不好,這個人恐怕就時日不多了。
今天來的病人是這樣的,家裏已經為他備好了入殮的棺木和壽衣,來這裏是因為仰慕梅子涵的大名,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此一試。梅子涵一邊細聽家人講述病人的病史,一邊走上前為病人細細切脈,回頭開出一個方子,而這方子外人是難得一見的,隻留作自家的醫案。隨後,梅子涵又親自到後院的自家藥房配藥,梅家的這一規矩始自於梅春鶴。待藥配好後,梅子涵又親自將藥煎好,要病人立時服下。他囑咐病人的家人:“如果此人能在子夜時分醒來,說明還有存活希望,不然就真的無藥可救啦!”
說來也奇,這病人在服下藥不多時,便有了動靜,不到子夜時分,隻見他已能微張雙眼。此後數日,幾服藥服畢,病人的狀況竟一天好似一天,最後竟能自己起身了。病人的家人為此感激不盡,特地將一麵寫有“妙手神醫起死回生”八個燙金大字的匾額送到了梅子涵的府上。
梅子涵治病救人的奇事軼聞在葦子溝幾乎是婦孺皆知,人們都尊稱他為神醫,稱他的醫術為仙術。經他手醫好的病人到底有多少,就連梅子涵自己也記不清了。
多年行醫下來,有一件事一直深深困擾著梅子涵。這就是他始終沒有找到可以傳承他醫術的合適人選。
梅子涵膝下有一兒一女,但這一兒一女對祖傳的醫術竟都毫無興趣,誰也不肯去接續梅子涵的衣缽。
歲月如駟之過隙,轉眼梅子涵已年屆花甲,眼看著祖傳的醫術就要在他這一代失傳,梅子涵心急如焚。無奈之下,他隻好登出啟事,招徒傳藝。最終從應招者中挑選了兩個人跟自己學醫。這時的梅子涵恨不能在一日裏,就把自己的所知所學都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徒弟,但他又深知欲速則不達這個理,這最是急不得的事,隻能慢慢來。
不料,天有不測,三年之後,梅子涵突然患病,他自己給自己配了一服藥,服下卻未見好轉。不久,病情竟日益加重。兩個徒弟見狀痛心不已,於是各自小心翼翼為師傅切脈、診病,並各自開出了一個方子,可躊躇半晌,竟都不敢輕易給師傅下藥,都怕自己藥方不當而延誤了師傅的病。
幾日後,梅子涵病勢加重,兩個徒弟隻得跟梅子涵的家人商量,把師傅送進省城的一家中醫院。一名年輕的中醫在診過梅子涵的病後,馬上開出了方子,誰料,不等藥煎好,梅子涵就斷氣了。
師傅突然撒手人寰,兩個徒弟心存疑惑,便追問那位年輕的醫生,問自己的師傅究竟患的是什麼病,竟會這麼快就走了!那位醫生告訴他們,其實也不是什麼大病難病,隻是普通的肺熱,但因醫治不及時,虛火上升轉而成了急症,如果當初醫治及時是不致搭上性命的。
兩個徒弟聽後立時都紅了臉,愧疚地低下頭。
後來,當省城那位年輕的醫生得知被自己診治的人,就是葦子溝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時,禁不住大驚,繼而搖頭歎息:“想不到起死回生的一代名醫,竟然死於輕如鴻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