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縣製與楚國的強大(1 / 1)

中原諸侯滅掉某小國後,往往把這小國封給自己的功臣當封邑,比如晉獻公滅掉魏國,就封給了自己戰車的保鏢畢萬,畢萬成了魏邑大夫,世代擁有該城。

然而楚武王對於邊境新占領區,卻沒授予大臣當封邑,而是設為“縣”。譬如滅掉權國,他就設立了權縣。縣的長官當時叫“尹”,是擇優聘任的、非世襲的。這種行政縣製度,相對於分封采邑製,有利於選拔人才,同時更有利於國家穩定。在分封製下,君主擁有若幹直屬城邑,其餘分封給卿大夫家族。卿大夫還可以在封地上征發民眾組成私屬軍隊,雖然要經常隨著國君的軍隊出征,但畢竟也可以對抗國君。楚國搞的縣就不同了,縣長歸楚王直接管理,大印隨時會被收回。縣官還常常換,不會像卿大夫家族那樣在封地坐大。

後來,權縣的縣官鬥緡造反,被楚武王一斧子就撲滅了,正說明了這一點。這種縣官造反就是好鎮壓。如果是被分封的卿大夫據封邑造反,憑借著數代積累的人氣和財富,就不易被撲滅了。

既然縣製這麼好,楚武王乃至後麵的楚王做的,就是不斷把新占區設為縣而不再封給卿大夫作封邑。比如申國被滅,成為申縣,息國變為息縣。縣多了,楚王直接管控的地麵就多了。

有人說,這我就不懂了,土地給了卿大夫家族,難道國家就受損嗎?卿大夫不也是最終為國家服務的嗎?不錯,卿大夫是可以保家衛國,但他就像“尾巴”,俗話說,尾大不掉,卿大夫家族憑著世襲的封邑,勢力越來越大,如同尾巴越來越粗。尾巴太粗大了,就不聽你的使喚去搖晃了。

楚國出兵打仗,楚王調發軍隊,被分封的卿大夫也帶封邑軍隊隨征,縣也調發軍隊隨行,並且他們是直接聽命於楚王。而中原諸侯,卿大夫封邑上的軍隊比重大,有時未必聽話,比如邲之戰就出現了諸卿大夫各自為是的情況。

所以說,楚武王選擇了縣製的推廣,而不是延續中原分封製的傳統老路,這是他的創舉。楚國崛起成為百年不衰的春秋強國,打得那些走分封製老路的中原諸侯一籌莫展。楚國一直處於攻勢,部分原因當在於縣製幫他加強了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