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關於天地、自然和人世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詩篇從天地未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一直問到動植珍怪、神話傳說乃至聖賢凶頑和近世的治亂興衰。凡此種種都一並在“天”這大題目下發問之,表現出強烈的探索精神。詩篇結構,先自然後人事,人事的發問又由遠及近,次第有序,可見是精心安排的。關於《天問》創作,舊說屈原放逐之後,徘徊楚地山澤,見楚先王及公卿廟宇牆壁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及聖賢怪物行事的圖繪,於是嗬而問之。自來學者對此有信有疑,疑者又各有主張。近年有學者提出新說,以為《天問》的發問形式,恰表明詩篇是保存在楚地的古人記憶、傳承自己民族文化經驗、曆史經曆的“創世史詩”。
曰:遂古之初,
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
冥昭瞢,
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
何以識之?
明明,
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
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
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
孰初作之?
斡維焉係?
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
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
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
誰知其數?
【譯文】
請問遠古初年的事,
是誰傳說了下來?
天地尚未形成,
根據什麼來考定?
一片混沌冥昧,
有誰能究其根曲?
元氣無形無象的大樣,
如何加以辨識?
白日黑夜交替,
時間是何等之事?
陰陽交互作用,
什麼是本根什麼又是衍生?
渾圓的天有九重,
是誰圍繞它測量?
這工程多麼宏浩,
最初由誰來建造?
天如車蓋係在哪裏?
天樞北鬥又安在何地?
八根天柱豎立在哪?
大地東南為何低窪?
九野之間的邊際,
何處安放又在何處相及?
天空有許多拐角,
有誰知道它的多少?
【注釋】
曰:發問之語。遂古:遠古;遂,通“邃”,悠遠。傳道:傳說。上下:指天地。形:有形狀。考:考證,考究。一說形成。冥昭:昏暗。冥,昏暗。昭,明亮。冥昭,偏指冥。瞢:昏暗。瞢,模糊不清,昏暗。一本作瞢暗。極:窮究。馮翼:無形無狀的樣子。《淮南子·天文訓》:“天地未形,馮馮翼翼。”高誘注:“馮翼,無形之貌。”一說大氣浮動的樣子。惟:語氣詞。像:想象。一說形象,景象。明:白天。時:時間。一說通“是”,這。三合:相互作用。三,通“參”。一說指天、地、人三才。本:本源。化:化育,化生。圜:音義都同於“圓”,指天,古人認為天圓地方。九重:九層。古人想象天有九層。營:通“環”,圍繞,環繞。一說營造。度:測量。茲:這。功:工程,指九重天的營造。斡:車蓋。古人認為天如車蓋籠罩著大地。一說鬥柄,指北鬥柄部的三顆星。維:繩子。焉:哪裏。天極:即北鬥。加:安放。八柱:古代傳說有八座大山作為支柱,支撐起天空。當:在。虧:缺陷,缺損。傳說共工與顓頊爭帝失敗,怒觸不周山,天柱折斷,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所以河流都向東流,東南形成了大海。九天:指天的中央和八方,又稱九野。際:邊界。安:哪裏。屬:連接。隅:角落。隈::彎曲的地方。《淮南子·天文訓》:“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
天何所遝?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
列星安陳?
出自湯穀,
次於蒙汜;
自明及晦,
所行幾裏?
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
而顧菟在腹?
女岐無合,
夫焉取九子?
伯強何處?
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
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
曜靈安藏?
【譯文】
天與地在哪裏會合?
十二次是怎樣劃分?
太陽月亮掛在哪裏?
群星又陳列在何處?
太陽從那湯穀出發,
晚上住宿在蒙水泮;
從早晨一直到黃昏,
一共走了多少裏路?
月亮擁有什麼本領,
居然能夠死而複生?
那樣做有什麼好處,
在肚子裏養隻玉兔?
女歧她沒有過丈夫,
如何生出九個孩子?
風神伯強住在何處?
和風又從哪裏吹出?
為何天門關上就天黑?
為何天門打開就天亮?
當東方角星沒有發亮,
太陽又在哪裏躲藏?
【注釋】
遝:重迭,會合。古代認為天像一口鍋一樣倒扣在大地上,因而問天地在哪裏彌合。一說遝通“蹋”,即踏。這句是問天足踏在什麼地方。十二:指十二次,即木星古紀年法。參《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句注。屬:附著。湯穀:傳說中的地名,古人認為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次:止息,住宿。蒙汜:古代神話中太陽停宿的地方。蒙,傳說中水名;汜,水邊。明:白天,天亮。晦:夜晚。夜光:月亮。德:本領。月亮每月圓缺變換一次,古人認為月亮具有死而複生的本領,每月生一次,死一次。一說通“得”,獲得,與嫦娥偷吃不死藥的傳說有關。育:生。利:好處。一說通“黎”,指月中黑影。顧菟:兔子。因兔子奔跑時喜歡回頭看,所以叫“顧兔”。一說顧為發語詞,無義。一說顧菟是蟾蜍的異名。一說為楚方言,老虎。女岐:即九子母,神女,又為星名。傳說她沒有丈夫卻生了九個兒子。伯強:風神,又名禺強。一說指箕星。惠氣:和風。氣,風。闔:關閉。角宿:二十八星宿之一,為東方七宿的第一宿,有兩顆星。傳說這兩顆星之間為天門。旦:天明。曜靈:指太陽。
不任汩鴻,
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
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
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
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
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鯀,
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
遂成考功。
何續初繼業,
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
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
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
何盡何曆?
鯀何所營?
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
地何故以東南傾?
【譯文】
鯀不能擔當治水重任,
眾人為何還將他推薦?
都說:“不必太過擔心,
為何不讓他先試一試?”
鴟鳥和烏龜拖土銜泥,
鯀為何聽從它們計謀?
治水眼看就要成功,
帝堯為何把他嚴懲?
長期被幽禁在羽山,
為何多年也不赦免?
大禹在鯀的肚子裏,
又是怎樣孕育生成?
大禹繼承治水重務,
終於完成先父功業;
為何大禹子承父業,
他的措施卻不相同?
滔滔洪水深不見底,
他是用什麼來填平?
廣袤大地分為九州,
他又用什麼來加高?
應龍如何用尾劃地?
江河如何流入海裏?
鯀經營了什麼事情?
禹取得了哪些成功?
共工勃然大怒,
大地為什麼就向東南傾?
【注釋】
任:勝任。汩:治水。鴻:洪水。師:眾人。一說百官。尚:推舉,推薦。何以尚即推薦誰的意思。僉:都。何憂:有什麼可憂慮?課:考核,試驗。此句是說眾官推薦鯀治水的故事,見《尚書·堯典》。鴟龜:鴟,鳥名。一說鴟龜是一物,即《山海經·中山經》所說的旋龜。曳:拉,牽。聽:聽從,聽任。對這句話的理解曆來存在分歧:一說是鴟龜以拉土銜泥的方式向鯀示意堵塞洪水,鯀就聽從了它們的建議;一說是鯀被殺之後,屍體被龜鳥爭食,鯀隻能聽任它們;一說是龜鳥破壞堤防,鯀卻聽任不理。順欲:順從願望。一說將要。帝:帝堯。一說上帝。刑:懲罰。遏:囚禁。三年:多年。施:通“馳”,釋放。這句的解釋多有分歧:一說鯀被囚多年也不釋放;一說鯀被囚多年也沒被處死;一說鯀被殺,屍體三年不腐。伯禹:即禹,因堯曾封他為夏伯,所以稱伯禹。愎:一本作“腹”,肚子。傳說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用刀剖開他的肚子,就生出了禹。纂:繼續。就:成就。緒:指治水的事業。考:已死的父親稱考。功:事業。續初繼業:繼承先人的事業。“續初”與“繼業”互文。謀:方法。傳說鯀治水用堵塞的方法,禹用疏導的方法。洪泉:洪水。泉,通“淵”。一說洪水的源泉。窴:音義都同於“填”字。方:分。一說廣。九則:九州。一說九等,傳說禹治水後把全國的土地按優劣分為九等。墳:土堆,引申為堆積。一說通“分”,劃分。應龍:傳說中一種有翅膀的龍。盡,一本作“畫”。曆:經過。傳說大禹治水時應龍助其治水,它拖著尾巴在前麵走,禹沿著它尾巴劃出的痕跡開鑿河道,導流入海。營:經營,營建。康回:即共工。馮:大。傳說共工與顓頊爭帝失敗,怒觸不周山,天柱折斷,天向西北傾斜,大地東南低陷。所以河流都向東流,在東南形成了大海。
九州安錯?
川穀何洿?
東流不溢,
孰知其故?
東西南北,
其修孰多?
南北順橢,
其衍幾何?
昆侖縣圃,
其凥安在?
增城九重,
其高幾裏?
四方之門,
其誰從焉?
西北辟啟,
何氣通焉?
【譯文】
大地九州如何安置?
河穀之地為何低陷?
百川東流大海不滿,
誰知這是什麼緣故?
從東到西從南到北,
縱橫哪個距離更長?
如果南北更為狹長,
又比東西長出多少?
昆侖山頂上的懸圃,
它的尾部坐在何地?
昆侖山上九層增城,
它的高度有多少裏?
昆侖山四麵的山門,
誰從那裏進進出出?
西北方的山門開啟,
是什麼風吹過那裏?
【注釋】
錯:措,放置。洿:低窪,深陷。一說為開掘。溢:滿。這句指百川歸海,大海也不滿溢。修:長。橢:狹長,一說橢圓。衍:餘,多出,一說廣大。縣圃:神話地名,傳說在昆侖山頂與天相通之處,上不連天,下不接地,故稱懸圃。凥:古“居”字,地址。一說應作尻,基礎。增城:神話地名。傳說昆侖山分為三級,最上一層即為增城,也稱“層城”。九重:傳說增城有九層,高一萬一千裏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四方之門:昆侖山四方的山門。一說天的四方的四個天門。西北:指昆侖山西北方的山門,傳說不周風就從這裏通過。不周山傳說是地獄幽都的門戶,不周風被看作是陰風、肅殺之風。辟起:開啟。
日安不到?
燭龍何照?
羲和之未揚,
若華何光?
何所冬暖?
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
何獸能言?
焉有虯龍,
負熊以遊?
雄虺九首,
儵忽焉在?
何所不死?
長人何守?
靡蓱九衢,
枲華安居?
一蛇吞象,
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
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
壽何所止?
鯪魚何所?
鬿堆焉處?
羿焉日?
烏焉解羽?
【譯文】
太陽哪裏普照不到?
為何還要燭龍照亮?
羲和還沒揚鞭啟程,
若木為何發出光芒?
什麼地方冬天溫暖?
什麼地方夏天寒涼?
哪裏有石頭的樹林?
什麼野獸能作人言?
哪裏有無角的虯龍,
背著大熊四處遊轉。
九個頭的毒蛇雄虺,
飛快地又去了哪裏?
何處才是不死之國?
高大巨人守衛什麼?
浮萍居然長了九個枝丫,
枲麻開出的鮮花又在哪?
巴蛇可以吞下大象,
那它又有多麼龐大?
黑水、交趾和三危,
這些地方都在何處?
那裏的人長生不死,
壽命何時才能結束?
鯪魚到底生活在哪裏,
吃人鬿堆鳥到底居住何處?
後羿在什麼地方射日?
日中金烏在何處死去?
【注釋】
燭龍:神名。據《山海經·大荒北經》,在太陽照不到的遙遠北方,是燭龍照亮大地。羲和:傳說中為太陽駕車的神。揚:揚鞭啟程。若華:神話中若木開的花。傳說若木生長在西方日落之處,當太陽落在若木之下,若木的花就會發出紅色的光照亮大地,是古人對晚霞的一種想象。所:地方。石林:傳說西南有石樹成林。一說昆侖山上有玉石樹林。獸能言:會說話的野獸。一說即看守昆侖山大門的“開明獸”。虯:一種無角之龍。負:背。熊:動物,性凶猛。一說通“能”,指鱉。虺:傳說中的一種毒蛇。儵忽:指閃電,比喻速度極快的樣子。一說儵忽為二神名,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不死:長生不死。《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交脛國東有“不死民”,“其人為黑色,壽不死”。《山海經·大荒南經》中也有“不死之國”。長人:指防風氏。傳說他身長三丈,死後一節骨頭就裝滿了一車。一說指長壽之人。守:守衛。傳說禹令防風氏守封、嵎之山。靡蓱:蓱通“萍”,靡萍又叫麻萍。九衢:九個枝丫。衢,本指道路,這裏指樹的分岔。枲:一種麻。分岔的靡萍和開花的枲麻都是不常見的奇異的景象。一蛇吞象:一本作“靈蛇吞象”。指傳說中的“巴蛇吞象”,《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黑水:傳說中的水名。玄趾、三危:都是傳說中的山名。這三個地方都是傳說中的不死之國,長壽之鄉。延:長。鯪魚:即陵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魚。《山海經·海內北經》:“陵魚人麵手足,魚身,在海中。”一說即鯪鯉,就是穿山甲。鬿堆:即“鬿雀”,一種傳說中的怪鳥。《山海經·東山經》:“東次四經之首,曰北號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羿:傳說中的人名。烏: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解羽:羽毛散落,指烏死。傳說太陽原有十個,每天一個,輪流出現。堯的時候,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上,樹木、莊稼全都枯萎,野獸危害人民,堯派羿射日,射中了九個,其中的三足烏也都被射死。
禹之力獻功,
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
而通之於台桑?
閔妃匹合,
厥身是繼;
胡維嗜不同味,
而快鼂飽?
啟代益作後,
卒然離蠥;
何啟惟憂,
而能拘是達?
皆歸,
而無害厥躬?
何後益作革,
而禹播降?
啟棘賓商,
《九辯》、《九歌》;
何勤子屠母,
而死分竟地?
【譯文】
大禹努力完成功業,
降臨巡視天下九州。
在哪裏遇到塗山氏女,
與她在台桑有了夫婦事?
他們婚配結合,
是為禹後繼有人;
他們怎麼因嗜味相同,
都貪圖於滿足情欲?
啟代替益作了君王,
突然又遭受了災殃;
為何夏啟遭受憂患,
被拘禁卻能又逃出?
益的黨羽都被貫耳治罪,
夏啟卻沒有受到損傷;
為何益的王位被啟篡奪,
禹的後代卻能昌盛興旺?
啟多次獻祭女子給天帝,
得到《九辯》與《九歌》;
為何啟殺死自己的母親,
死後國土被兒子分割?
【注釋】
力:努力。獻功:做出貢獻,做出功績。降:降臨,下降。省:察看。下土四方:一本作“下土方”,一本作“下土”。指天下。嵞山:嵞同“塗”,古地名,傳說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娶塗山氏之女為妻。通:結成夫婦。台桑:地名。一說指桑間野地,為男女幽會場所。閔:婚配。“閔”與“昏”古音近義通;“婚”古作“昏”。通“婚”。妃:配偶。匹合:婚配,匹配。厥身是繼:繼其身的意思;繼,繼嗣。這句是說禹與塗山女結合是為延續後代。嗜:愛好,嗜好。嗜不同味:當作“嗜欲同味”。味:口味,這裏是比喻性欲。快:快意,滿足。鼂飽:鼂同“朝”,朝飽,古代隱語,指代性欲得到滿足。啟:禹的兒子。益:夏禹的大臣。後:君主。相傳益因助禹治水有功,禹死傳位給益。此處卻說啟率領人攻打益,奪取帝位,對後人了解夏初這段曆史頗有幫助。卒然:忽然;卒通“猝”。離:罹,遭受。蠥:災禍。惟:通罹,遭受。拘:拘禁。達:逃脫。這句是說啟與益爭帝位,曾被拘禁,後來逃脫。:字當作“聅”,古代軍中以矢貫耳的刑法,在此是治罪的意思。這句是說益的黨羽都被治了罪。厥:其,指啟。躬:身體。據以上詩句,看來益、啟之爭頗為激烈反複。後益:因為益擔任過君主,所以稱後益。作革:變更。播降:播種。比喻後代興旺不絕。一說“播降”應作“蕃隆”。棘:通“亟”,屢次。賓:做客。商:“帝”字的誤寫。賓帝即到天帝那裏做客。一說賓為嬪,據《山海經》,啟向上天獻了三位嬪,才得到了天樂。《九辯》、《九歌》:樂曲名,傳說啟從天上所得。勤子:指啟,猶言帶來痛苦的事。一說指禹。屠:殺。一說割裂。竟地:國土;竟:通“境”。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分歧:一說啟殺母,啟死後幾個兒子爭奪王位,分裂了啟建立的國家;一說啟母塗山氏未分娩時,化為石頭,啟破石而出,碎石滿地;一說啟殺母求雨,把母親的屍體分割拋棄到四境;一說禹母生禹難產,胸裂開後生禹,屍體散落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