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輕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調當以中和為主,而輕重特損益之,其趣自生也。

【譯文】

不輕不重的就是中和之音。起調應當以中正平和為主,而在樂曲的展開中,就要用輕重來加以調節,這樣曲中的意趣便自然會產生了。

蓋音之取輕,屬於幽情,歸乎玄理;而體曲之意,悉曲之情,有不期輕而自輕者。第音之輕處最難:工夫未到,則浮而不實,晦而不明,雖輕亦未合。惟輕之中,不爽清實,而一絲一忽,指到音綻,更飄颻鮮朗,如落花流水,幽趣無限。乃有一節一句之輕,有間雜高下之輕;種種意趣,皆貴清實中得之耳。

【注釋】

屬:與……相關聯。幽情:深遠高雅的情思。

悉:詳細了解。

期:求。

第:但,隻是。

忽:長度單位,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

綻:綻開,綻放。

飄颻:輕盈,飄揚。鮮朗:鮮明,清朗。

落花流水:此指暮春時節的美景。

幽趣:幽雅的趣味。

間雜:交錯。

【譯文】

取音輕,與深幽之情相關,且入於玄微之理;而深入體察曲中之意,詳細玩味曲中之情,有時便能不求輕而自輕。但是取音要達到“輕”是最為困難的:工夫如果不到位,那麼出音就會虛浮不實,晦暗不明,即使輕也未能合宜。隻有在輕中不失清實,才能在音量極為輕微時也能指到音綻、輕盈鮮朗,就像落花飄飄流水溶溶那樣幽趣無盡。於是進而有一節一句之輕,有交錯高低之輕;種種意趣都貴在從清實中獲得。

要知輕不浮,輕中之中和也;重不煞,重中之中和也。故輕重者,中和之變音;而所以輕重者,中和之正音也。

【注釋】

煞:粗暴。

變音:相對本音而言的變化之音。

正音:雅正之本音。

【譯文】

須知輕微而不虛飄,是“輕”中的中和;重實而不粗暴,是“重”中的中和。所以或輕或重,都是中和之音的變音;而用以調控輕重的,則是中和之正音。

【點評】

《溪山琴況》的最後四況“輕重遲速”,從題目來看,著眼點當在於樂曲展開中的種種變化——“輕重”雖然也關係到音質本身的問題,如本況中所說“惟輕之中,不爽清實,而一絲一忽,指到音綻”(按:練指以求清實之法可參看前麵諸況。此處的一個“綻”字,突出了清實的顆粒質感,用得極為到位,練指時尤其需要反複體會),但是樂曲展開中的輕重變化才是青山關注的重點。所以在本況中一開始青山就說:“起調當以中和為主,而輕重特損益之,其趣自生也。”這與“細”況中“始而起調,先應和緩,轉而遊衍,漸欲入微”一句形成了呼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認為,樂曲正是在“輕重損益”之間而逐漸“遊衍入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