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琴能涵養情性,為其有太和之氣也,故名其聲曰“希聲”。
【注釋】
以:認為。
為:因為。太和之氣:見“和”況注釋。
名:命名,稱呼。希聲:見“靜”況注釋及點評。
【譯文】
古人認為琴能夠涵養情性,是因為琴具有太和之氣,所以稱琴聲為“希聲”。
未按弦時,當先肅其氣,澄其心,緩其度,遠其神;從萬籟俱寂中冷然音生,疏如寥廓,窅若太古,優遊弦上,節其氣候,候至而下,以葉厥律者,此希聲之始作也。
【注釋】
肅:安靜莊重。
澄:清靜安定。
度:胸懷氣度。
籟:原指排簫之類吹管樂器,後泛指各種聲響。《莊子·齊物論》:“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冷然:當從《昭代叢書》本作“泠然”,形容聲音清越。
疏:闊遠。寥廓:太虛空曠的宇宙。
窅:深遠,深邃。太古:遠古。
優遊:悠閑自得。
節:調控。氣候:見“遠”況點評。
葉:同“協”,和洽。厥:其。
【譯文】
在還沒有開始彈奏時,應當先使氣息安靜莊重,使內心清靜安定,使胸懷鬆緩舒暢,使神思自然曠遠;於是從萬籟俱寂中就會生發出泠然之音,如太虛般開闊,如遠古般深邃;讓這樣的聲音在弦上從容自如地遊蕩開來,並調控其“氣候”,按“候”而下指,以使其與音律相合——這是“希聲”的開始。
或章句舒徐,或緩急相間,或斷而複續,或幽而致遠;因候製宜,調古聲澹,漸入淵源,而心誌悠然不已者,此希聲之引伸也。
【注釋】
斷而複續:聲斷意連。
幽而致遠:音入幽微而其神自遠。即“細”況中的“妙在絲毫之際,意存幽邃之中”。
因:根據。製宜:製定適合的方式方法。宜,適合,恰當。
淵源:本原。
引伸:延長。
【譯文】
或是章句舒緩,或是快慢相間,或是斷而複續,或是幽而致遠;根據曲中之“候”來調節自己的演奏,曲調古雅而取聲恬澹,由此逐漸進入琴音的本原,而心誌神思則悠然自得不能止歇——這是“希聲”的延展。
複探其遲之趣:乃若山靜秋鳴,月高林表,鬆風遠沸,石澗流寒,而日不知晡,夕不覺曙者,此希聲之寓境也。
【注釋】
探:探求。
晡:申時,午後三點至五點。
曙:天剛亮時。
寓:寄托。
【譯文】
再探求琴中“遲”之意趣:就像那空山寂靜,秋夜蟲鳴;孤月高懸,遠出林梢;鬆風如沸,石澗流寒;身處其中很容易會忘懷朝夕之流逝——這便是“希聲”所寄寓的境界。
嚴天池詩:“幾回拈出陽春調,月滿西樓下指遲。”其於遲意大有得也。若不知“氣候”兩字,指一入弦,惟知忙忙連下,迨欲放慢,則竟索然無味矣。深於氣候,則遲速俱得,不遲不速亦得,豈獨一“遲”盡其妙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