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嚴天池:嚴澂,號天池,明末古琴家,開創虞山琴派。

迨:等到。

竟:終究。

【譯文】

嚴天池有詩雲:“幾回拈出陽春調,月滿西樓下指遲。”這兩句詩在“遲”意上是深有所得的。如果不明白“氣候”兩字,手指一入弦就隻知道匆匆忙忙地連彈不停,等到想要放慢時卻已經索然無味了。如果能夠在“氣候”上深有體會,那麼或遲或速都沒有問題,不遲不速也可以做到,難道是僅僅一個“遲”字就能窮盡其中妙處的嗎?

【點評】

“遲”有三意:

心靜神遠謂之“意遲”。青山說:“未按弦時,當先肅其氣,澄其心,緩其度,遠其神”,讓自己的心遠離世俗生活中的種種煩躁焦慮,靜下來,空出來,方能感受到“萬籟俱寂中”的“泠然音生”。音如何會生?自然生於指下。然而心靜神遠以至於忘我,便不知此指何時所下,此音何時而出。但覺此音從寥廓太古中杳杳而來,我則以神遇之。

指後於意謂之“指遲”。從這個角度而言,嚴天池的一句“月滿西樓下指遲”確實是相當有意味的。(按:此詩實襲用了宋代祖可和尚的詩句,原詩為:“琴到無弦聽者希,古今唯有一鍾期。幾回擬鼓陽春曲,月滿虛堂下指遲。”)泠然之音既生,則當“節其氣候,候至而下”;否則倘若“指一入弦,惟知忙忙連下”,即使不待放慢,也已索然無味。在“遠”況中我們已經看到,“氣候”並不是固定的節拍,而是演奏者自身氣息在琴曲中的外顯;所以要“節”曲之“氣候”,實際上便是使氣息與琴曲相契合,而所謂“候至而下”則隻是要讓手指將這種契合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而已。意在指先,才有可能達到心手相應。

得“希聲”趣謂之“音遲”。“希聲”一詞,在二十四況中是得到反複強調的。聲至於希微,指至於細微,則心止於至靜,神會於至遠。盡管說,希聲生於氣候之宜,所以在“或章句舒徐,或緩急相間,或斷而複續,或幽而致遠”之間都可以有希聲之境;但是相對而言,於舒徐之“遲”中得希聲為正,於緩急之“速”中得希聲為奇,因此青山在“速”況中便說:“然琴操之大體固貴乎遲。”但是“遲”不完全等於“慢”——否則青山不會在“健”況中強調“操慢音者,得其似而未真”——“遲”意味著更容易得到體味和品玩的“希聲”之趣。

分析至此就自然會發現,在這裏青山又回歸到了“和”況中的“指與音合,音與意合”。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就樂曲的展開而言,“輕重遲速”是本無定法的。正因為青山是真正的音樂家,所以盡管他極為重視“輕重遲速”這關係到樂曲展開的四況(這從其篇幅上也可以看出來),但是他很清楚地意識到,其實完全無法示人以具體的、固定的輕重遲速之法;青山所能說的,就是希望讀者能夠明白這一點,從而回歸到音樂的出發點——音樂發自人的內心,音樂從內心而及於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