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治療技術(一)(2 / 3)

4.穿刺方法:可經兩處進針。其一,在腕背部,在伸拇肌腱與食指固有伸肌腱之間刺入。其二、在尺骨莖突的外側橫行刺入。

5.膝關節穿刺術

(1)解剖概要:膝關節是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髕骨構成,原始時有三個關節腔,一個位於股骨內髁與脛骨之間,一個在股骨外髁與脛骨之間,還有一個位於髕骨和股骨之間,以後逐漸演化合並為一個關節腔。股骨內外髁與胚骨平台之間有內外側半月板,中央部有前後

交叉韌帶,兩側有內、外側副韌帶,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膝關節是負重的主要關節,而且也是運動較多的關節之一,因此易受損傷。關節內滑膜分布廣泛,也是滑膜病變好發部位。關節內積液時,腫脹明顯,浮髕試驗陽性。

(2)穿刺方法:取平臥位,膝關節微屈或腿窩部墊高20。。在髕骨的內外側上、下方均可進針,但以髕骨上緣的切線與外緣的切線交點處進針為最好。針頭直向下內方,使其位於髕骨關節麵與股骨之間。

6.踝關節穿刺術

(1)解剖概要:踝關節解剖比較複雜,主要由脛骨遠端和距骨形成關節,脛骨下端內側向下延伸稱為內踝,腓骨遠端稱外踝,兩者從兩側夾持著關節。踝關節後方有跟腱,兩側有韌帶加強,關節積液時,腫脹是比較明顯的。

(2)穿刺方法:取平臥位,足內翻,於外踝頂端上。進針方向為自上外向下內。

關節切開引流術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全身持續高熱可達39—400,關節腫脹、疼痛嚴重,經過全身抗炎治療或經關節穿刺抽出膿性液體,同時進行穿刺抽膿治療無效時,均應即刻切開,引流衝洗,盡早把膿液排除幹淨,以保護關節軟骨麵不受膿液侵蝕。

(一)術前準備

應使用大量有效抗生素和並給予支持治療,改善全身中毒情況。術前應經關節穿刺抽膿液後方可手術。

(二)麻醉上肢諸關節切開引流用臂叢麻醉,下肢關節切開時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小兒應用全麻。

(三)各主要關節切開引流術

1.髖關節切開引流術

(1)切口:可采用髖前切口、外側切口及後切口。

(2)手術步驟:沿髂脊前1/2或2/3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至髂前上棘處,再向下延伸至大

2.腿前麵切開淺、深筋膜,用手術刀沿髂骨切開骨膜。用骨膜剝離器將闊筋膜張肌、褥中肌和臀小肌的肌起點從髂骨翼外板上剝離下來,直到髖臼。將縫匠肌肌起點從髂前上棘切下並將其近端與閥筋膜張肌分開,向下掀起找到髂前下棘並切斷止於其上的股直肌的直頭,向下掀起即可暴露關節。

置入傷口內作持續衝洗引流,但臨床使用中常發生管腔阻塞.導致衝洗液從兩管口周圍溢出,因此持續衝洗難以維持長久。王慶榮等人使用單管引流,臨床使用證明這種方法效果較好,很少發生引流管阻塞現象。

3.膝關節切開引流術

(1)切口:病人取仰臥位,膝關節伸直或稍屈曲,可作髕骨旁內側或外側切口。

(2)手術方法:在離髕骨或髕韌帶處作一略呈弧形切口,切口近端在髕骨上緣上方2001處,遠端至髕韌帶止點。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及股四頭肌擴張部,暴露節囊,縱形切開關節囊,其他步同髖關節切開引流。

4.肘關節切開引流術病人取側臥位,患胺在上,或仰臥位,患肢平放於手術桌上。多采用肘後側途徑,即在尺骨鷹嘴的側或兩側作直切口,遊離皮下,暴露肱三頭肌遠端,縱形分開肱三頭肌腱膜,進入肘關節後側,從鷹嘴的橈側或尺側切開關節囊,如在尺側切開時勿損傷尺神經。其他手術步驟同前。

第三節 骨折、脫位的閉式複位手法

閉式複位手法是骨折和脫位的非手術療法,廣泛地應甩於閉合性骨折和脫位的治療。該法主要通過術者徒手操作,村手法,使骨折和躲位複位。其優點是不需手術,不需複雜的醫療設備,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合理應用,損傷較小,利於骨折和脫位的恢複。若操作失當(如粗暴整複)或選擇適應證失誤(如軟組織腫脹嚴重),則都將加重軟組織的摜傷,甚至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嚴重後果。

整複標準

任何部位的骨折和關節脫位都應該及時複位,恢複解剖學對位,修複才能順利進行,功能才能順利恢複。相比之下,關節脫位的複位標準要求嚴格的解剖學複位,而骨折可以酌情而定。一般情況下,骨折應力求達到解剖學或近解剖學對位,尤其是關節內骨折要求達到解剖學複位,否則應手術治療。對某些骨幹骨折未能達到解剖學對位時,可酌情達到功能性對位。即骨折整複後,骨折斷端無分離移位,骨拆靖端對位在1/2以上,旋轉和瑪角畸形在10。以內,下舦短縮成人不超過1。滿足病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而對老年體弱患者,雖然骨折對位稍差,愈後胺體輕度畸形,但自理生活一般沒有問題,療效尚屬滿意。治療兒童骨折要注意肢體外形,嚴格矯正骨折的旋轉和成角畸形,輕度的重疊和側方移位在發育過程中可以自行矯正。

整複時間

骨折和脫位的整複時間愈早愈好,及早的整複比較容易獲得正確對位,且保證骨折端在數小時內由骨內外膜所產生的成骨細胞或成軟骨細胞能順利無間斷地增生,不因整複遲延而破壞新生骨痂,從而促進骨折迅速愈合。

病人有休克昏迷和內髒損傷時,骨折的肢體應暫時妥善固定,避免局部繼發損傷,待全身情況穩定後,再做處理。如患肢明顯腫脹,或已出現水皰時,應在無菌操作下穿刺抽液,打開水皰,外敷地榆裔,再敷消腫膏,用石膏托固定,觀察肢體末端血運,待腫脹基本消退後,再予以複位。嚴重開放性骨折,需爭敢時間進行手術治療,一般刺破性骨折清創縫合後,可酌情按閉合性骨折處理。